搜狗和微信的合同到期了,以後公眾號文章還能去哪兒看?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知曉程式 ”(ID:zxcx0101),作者 冷思真,36氪經授權釋出。
2017 年 10 月,騰訊開始在一些使用者中進行測試,把搜狗搜尋整合到微信中,從而可以讓微信使用者搜尋到微信之外的內容。在測試和優化這一功能之後,搜狗和騰訊將會共同討論它的商業化安排。
這是上市前夕,搜狗在招股書寫下的那一段話。
搜狗:有微信內容池的搜尋引擎
在那之後,微信在其百科和問答等垂直搜尋中都接入了搜狗百科和搜狗問問的內容,這使得搜狗搜尋結果在微信搜尋中的展現次數不斷提升。不過,搜狗的檔案裡也明確說明了, 騰訊與搜狗簽訂的協議並不要求微信將搜狗搜尋作為其預設引擎。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雖然不能做微信內的預設搜尋引擎,但搜狗卻能直接搜尋微信公眾號的內容,這也是微信公眾號內容對第三方開放的極少渠道之一。不過這個開放也將結束, 搜狗能夠抓取微信生態中內容的條款則將於 2019 年 2 月份到期。
這意味著,百度搜不到的微信公眾號,以後搜狗可能也搜不到了。 你要想看更多的微信內容,只能用微信搜一搜了。
微信裡的搜一搜:生態集合,分發入口
微信在兩年前就宣佈了「搜尋應用部」的成立。當時微信對外界的回覆是「 微信內部一直有搜尋業務來支援平臺的發展,我們希望通過架構調整將內部的團隊作更好的整合,給使用者帶來更好的搜尋體驗。 」
經常用微信的讀者可能已經養成了用搜索查詢聊天記錄、公眾號、聯絡人、小程式等內容的習慣,有的讀者還可能在搜尋頁面看到由京東提供的商品集合頁。事實上,微信搜尋的內容已經非常豐富了。
就以最近火熱的話題連衣裙為例。搜尋頁首條內容是商品,其次是包含關鍵詞的好友朋友圈,然後是與「購物單」好友行為相關的物品欄。


搜尋在微信生態中的重要性正在慢慢突顯,它也會成為更多內容和服務的發動機。 事實上,如果微信需要加快商業化的腳步,那麼搜尋在微信的優先順序或許要大於「資訊流」。因為這是可以讓內容獲得更多關注的平臺,也是使用者和服務銜接的場景。
從某種程度上看與微信相似的 Facebook 也在測試其站內搜尋廣告,探索其更多的商業可能性。

在商業之外,或許更重要的是分發,讓新的、小的、優質的內容冒出來,並非由頭部所壟斷。 搜尋就是分發的入口。 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就提到搜尋時說,「其實搜尋一直應該是小程式的一個主要流量來源,並且這是小程式和 app 的一個很大不同。App 是一個個的資訊孤島,互相之間沒法交換資訊。但是 小程式是可以被系統統一檢索到,是可以直接搜尋到小程式裡面內容的。 」
微信也曾對搜尋做過一些嘗試。查詢股票可以直接在微信搜尋頁面看到具體股價;查詢天氣就能看到當前區域的天氣情況;搜尋日期能直接看到對應的日曆查詢服務;輸入對應的航班號就能直接看到航班具體情況。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全面開放的功能。正如張小龍說的 「我們還沒有做到對於所有的小程式都能夠通過搜尋來找到它的內容,直接把使用者連線到小程式中去。」
站內搜尋:有好友相關的搜尋結果
微信搜尋仍是一個站內搜尋工具,它並沒有打算做搜尋引擎。 這一點,從它展現內容的排序就可以看出來。
微信內部對搜尋內容展示情況有一個 PR (People Rank)原則:基於好友行為,展示搜尋結果。 事實上,搜尋結果的展示也遵循了微信的三個價值導向: 越親密的關係越有價值、越近的訊息越有價值、越原創的內容越有價值。 朋友圈內容和朋友標記內容內容的排列較前也證明了這一點。即使是公眾號文章展示頁,仍是好友分享文章排在最前。
這也與 Facebook 的站內搜尋 Graph Search 相似。Facebook 的產品經理 Yee Lee 曾在部落格介紹了影響 Facebook 搜尋平臺呈現結果的因素:來自朋友分享的帖子、關注的頁面、所屬的 Facebook 群組、喜歡或關注的事件以及他們在資訊流中的互動。在朋友的行為之外,搜尋還會受使用者給予 Facebook 的基本資訊的影響:個人資料、地點定位、搜尋記錄。

「Facebook 的搜尋結果是基於 Facebook 使用者行為,包括你搜索的內容以及最近釋出的內容。」而你在其它平臺上進行任何搜尋都不會影響到 Facebook 的搜尋結果。與微信相似,Facebook 也是一個有海量資訊的封閉生態。
微信搜尋的存在讓人想到王小川多年前曾提到過一個「社交搜尋打法」, 把人的智慧接入以機器為主導的搜尋領域,社交生態裡的使用者則自由分享和生長,兩者相結合再融入資訊本身,就形成了一個人與資訊再到人的三角模型。

這種打法搜狗沒有打出來,微信也許會再試試。但不管怎麼說,微信搜尋目前還是一個基於其生態內容和服務的站內搜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