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猜畫小歌到診斷糖尿病眼病,Google AI 離我們越來越近
原標題:從猜畫小歌到診斷糖尿病眼病,Google AI 離我們越來越近
7 月 16 日中午,我的朋友圈被一款小程式猜畫小歌刷屏。而且這不是一款普通的小程式,而是 Google 出品的第一款小程式。
這款 AI 版的“你畫我猜”讓我通過簡筆畫這一互動感受到了 Google 在影象識別領域的技術積累。而且在中國這麼接地氣的小程式是由 Google 在上海的一個軟體小組開發的。據猜畫小歌的前端工程師透露,猜畫時的魔性配音-“我猜這是胡寫亂畫”甚至是由 Google 上海的一位 HR 幫忙製作的。
在 9 月 18 日上海 2018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 Google 分會場上,猜畫小歌的產品經理 Chris Tam 現場演示瞭如何畫東方明珠和蒙娜麗莎。

Chris Tam,2018 年加入 Google 之前是 Leap Motion 的副總裁
猜畫小歌體驗館
除了現場的演講,Google 還在附近的西岸美術館開設了猜畫小歌體驗館。

在挑戰區連續畫出十個圖案就能通關獲得禮品,雨傘、水杯、衣服、小風扇、手提包,這些猜畫小歌周邊都是很有紀念意義的“手辦”(信仰)。作為我這樣的靈魂畫手,當然是通過自己的努力領到了禮品,五選一,我選擇了最實用的猜畫小歌手提包。

從猜畫小歌體驗館出來,旁邊就是一個更大型的展區。在這個展區裡,你可以玩到與猜畫小歌的影象識別技術師出同門的 Giorgio Cam 專案。

它將影象識別技術和語音合成技術結合起來,不僅能告訴你用手機攝像頭拍到的是什麼物體,還能根據這個物體生成一段音樂,比如識別出這是眼鏡之後,它會立刻哼一段說唱:“We got glasses in this spot spot spot spot.”在配合上動次打次的背景音,你會有種 Google 也做了個抖音的錯覺,而且是 AI 版的抖音。

玩了“Google 版抖音”之後,我在樓上還彈了鋼琴。其實我完全不會彈琴,假裝坐在鋼琴前面之後,只能硬著頭皮按了記下琴鍵。沒想到彈出來還挺好聽的,原來這架琴也是 AI 的,我按下幾個琴鍵之後,它會跟著我的音調合奏。在一個懂鋼琴的 AI 的幫助下,我彈出的聲音終於有點節奏感了。

藍色和黃色分別代表人類和 AI 彈出的聲音
Google AI 不僅幫助我“學會”了彈鋼琴,還讓我學習瞭如何表演手影。
來參觀的觀眾都是靈魂畫手。

Google 的影象識別不只是能識別我畫的這些圖案,還能識別人類的特徵點。比如這個“與全世界共舞”的體驗專案,站在攝像頭前,Google AI 就可以識別你的舞姿,並在螢幕另一側匹配出與你的姿態相似的照片。

現場排隊體驗人最多的是這個 VR 繪畫,它源於 Google 在 2017 年火起來的 VR 繪畫應用 Tilt Brush。戴上 VR 眼鏡,配合手柄,你可以創作任何你想要的圖案。

診斷糖尿病引發的眼病
這些讓我覺得很好玩的展覽只是 Google AI 的冰山一角,作為 Google AI 最強大的能力之一的影象識別,更有想象力的是這項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
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Thorough Images 高階演算法工程師 Calvin Ku 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資料,全球需要 100000 名病理學家從事相關工作,而這是我們現在實際擁有的病理學家數量的十倍。”
據 Calvin 介紹,Thorough Images 建立了一個機器學習系統,該系統診斷胃癌的準確性能夠達到與醫生的診斷相媲美的水平。目前,他們正在將該系統與 301 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和中日友好醫院的診斷系統進行整合並開展相應的合作。

醫療資源短缺,這個問題在發展中國家更加突出。比如印度目前就缺少 127000 名眼科醫生,45% 的患者在獲得診斷之前就收到視力喪失的折磨,而失明又是糖尿病的高頻併發症。Google AI 醫療影像產品經理 Lily Peng 表示,通過專門的 AI 診斷系統,缺乏及時的診斷這一狀況得到了緩解。除了作出診斷,Lily 還通過分析眼底造影的圖片構建機器學習模型,從而幫助預測部分人的心血管健康狀況。

最讓我覺得看到了未來的是 Verliy 的外科手術機器人輔助程式專案,據 Verily 軟體工程經理 Joelle Barral 介紹,Google 正在將 AI 運用於手術視訊中,分析每次手術過程中的一些指導性問題,包括所實施的手術型別、所使用的器械、對患者的影響等。最終建立一個整合的臨床知識庫,為醫生在手術過程中提供實時的資訊與手術方案建議。

Verliy 專案已經可以識別出醫生在手術中用了哪些醫療器械
從識別靈魂畫手們的塗鴉到識別醫療診斷圖片,Google AI 距離我們更近了,對人類來說也更有用了,這也符合 Google AI 的七大原則:
對社會有益
避免製造或加強不公的偏見
建造並測試安全性
對人負責
融入隱私設計原則
堅持最高標準的科學卓越
可用於符合這些原則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