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鳥短租黃越:與其996透支員工 不如啟用他的8小時
來源丨 舵舟
有了airbnb的成功示範,2013年開始,國內短租行業大火。經過幾年廝殺和拼搏,這個行業前前後後死了很多公司,目前該行業只剩下途家、小豬短租,木鳥短租、榛果和 airbnb 五家了。其中途家背靠攜程,榛果背靠美團,airbnb 是行業鼻祖,此處不點小豬短租,因為還沒調查。本文,我們深究木鳥短租能存活下來一部分奧祕——用科學管理的方法,持續保持團隊的效率與活力。
據公開資料,2018 年,木鳥短租團隊規模近 120 人,年營收較上年增長四倍,創始人規劃將在未來幾年上市。
競爭非常殘酷,兩軍對壘拼的是兩方主帥的作戰邏輯,如果主帥大腦寬頻小,眼光侷限,就容易因變化著急,亂了陣腳,被對方牽著鼻子走。“持久戰”是兵家常用的戰術,在持久戰的過程中,方向確認和組織體系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跟創業是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不鼓勵大學生一畢業就創業的原因,社會是一場大課,你該找什麼樣的專案,以及你該用什麼樣的管理方式,都需要強大的知識體系支撐。
在舵舟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中國創業團隊不缺勤奮,我們可以全年 996,我們也不缺闖勁,只要有一條縫隙,一點光亮,我們就敢往裡闖。中國企業發展到中型,即團隊規模過百,營收過億以後,最大的發展制約來自於組織管理——過於依賴人,或者說創始人過於高估自己。用木鳥短租創始人黃越的話說,中華文明裡也有管理,但那是從皇權體系裡傳承下來的。
由人治而帶來的發展痛苦,正困擾著大量的中國創業者。但短時間內,依然很難改變我們傳統的思維觀念——與相信制度比起來,更相信個人的能量。
市場經濟下的公司制度源自於西方,已有 200 多年的歷史,他們沉澱了與之配套的、經過市場驗證的科學管理體系。黃越早期在貝爾實驗室工作,從工程師到市場營銷,再到高層管理者,沉浸在這套體系裡近十年。他既是這套體系的崇尚者,也是這套體系目前的踐行者。同時,他認為如果你也想成為百年老店,也應該要學習 或者藉助這套體系。
黃越:1978年3月出生於內蒙古通遼市,畢業於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其創辦的木鳥短租已獲得了B+輪融資,估值近10億元,現團隊規模約120人 。
科學管理也是邏輯
黃越:我的大學專業是計算機,我最愛數理化,那些符號對我來說太有誘惑力了,有很多東西值得去探索。這就導致我偏科嚴重,理科很好,語言很差,我最怕寫作文和英語,學了很多年,最後還是都還給老師了。高考五科,每科滿分 150 分,我的數理化幾乎滿分,而且如果題再難些,我感覺我的發揮空間還能更大一點。而我的語文英語都沒及格,就 60 分左右,也可能是我的邏輯能力特別強,導致我語言就很差。
我上學時特別著迷類比電路和數位電路,它可以讓你組裝成很多你小時候實現不了的夢想。我的第一個實驗作品就是一個秒錶,當時組裝完成後,體積有一張桌子那麼大,全是用二極體和三極體組裝的。對此我樂此不疲,因為它源自於邏輯,做完以後特別有成就感。完成一個元器件,差不多需要三個小時,那幾個小時你什麼都不用想,只用想邏輯,如果誰在這個時候打擾你一下,你就特別生氣。
畢業後我去了貝爾實驗室,那裡產生過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我想去那裡實現我的人生之夢,成為科學家。按理說,以我的興趣愛好應該一直做一個工程師,但後面我轉變了,一路過渡到做市場營銷,後來做管理崗位。
舵舟:難怪你給人的感覺,不是特別工程師。
黃越:英語差是我離開實驗室的部分原因,但也給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那時開始,我真正開始接觸西方管理制度,開始跟人打交道,我的認知被徹底開啟,因為與人鏈接和與機器連結是不一樣的。你的邏輯力和人文社會一結合,對我來說,是一個綜合性的提高。
科學管理在組織小的時候,可能是用不上的,公司大了以後,比如朗訊和阿爾卡特合併以後,是7萬6千人,分佈在70多個國家,你僅僅靠個人魅力,怎麼去運作?西方的科學管理辦法,是在激烈的競爭中誕生的,這套方法看書學不來,我在裡面沉浸了十年。老外的邏輯不是英語不是漢語,他是數學符號,是1+1等於2,各個國家都看得懂,不管你的人性、文化如何。它是一個底層邏輯,你可以基於這個底層邏輯去做修改,來適應於自己的發展,但本質不變。
看書是好的成長工具 好書的底層邏輯是相通的
黃越:我特別喜歡讀書,也沒有書單,就根據我當時的興趣和需要來看。當我覺得人力資源特別需要,就看大量人力的書和光碟,還聽講座。當我覺得市場營銷特別重要的時候,我也如此,包括運營,產品。作為一名創業者,你不用什麼都會,但你每個領域都要懂一些。
另外學習是我的興趣,不學就覺得心慌,在我們公司,我倡導的文化就是重視學習和覆盤。讀書這事兒是有網路效應的,什麼叫做網路效應?比如說微信已有一個億的使用者了,當它之後每增加一個億的使用者,能量不是遞增,而是呈幾何倍數增長。當他擁有10億使用者,他的能量就特別巨大,因為你的好友的好友都在裡面了,誰也逃不出去了。
讀書也一樣,你讀一本書看不出來,讀到十本書可能感覺也不強烈,但到了第101本書,可能就能跟你前一百本書發生化學反應。因為科學的底層是相通的,物理、化學、數學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甚至法律的底層也是邏輯,所有的東西底層都是相通的。
所以同一個人看一本書,結果是不一樣的,因為我之前看了100本書,產生了化學反應,而你一本都沒讀過。網路效應會讓你越讀書越快樂,千萬不要覺得前面讀了幾本書沒啥用,就不讀了。所有的東西,都是靠一點一點積累,達到一定量變以後,它就質變了。
讀書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舉個例子,我在30歲讀了兩遍毛選,今年我41歲了,前段時間我再去讀,理解就跟30歲的時候不一樣了。因為你讀書的積累,還有你所經歷的事情,讓你的理解力不一樣了,同樣一本書,不同時間段讀它都不一樣。
所以我建議大家多讀書,而且可以讀一些經典,尤其是那些百年流傳下來的,非常值得一讀。其實現在那些微信文章很浪費時間,微信群裡看到的文章都是標題黨,你看到標題很好奇,想點進去看一下。但這個文章對你有沒有幫助呢?可能能獲得一些資訊,但這些文章都不繫統,千萬不要因為一篇文章,思維就被左右了。書是系統性的東西,作者寫一本書,有概要,有前後邏輯,觀點需要一層層推演,但一篇文章只是一個點。
創業最底層最重要的邏輯是正道
黃越:如果這個社會有什麼職業最鍛鍊人,那可能就是創業了。創業是怎麼一回事?打個比方,在創業之前,你走的都是高速公路,別人已經鋪好了,走起來沒那麼大的心理挑戰,因為你知道這條路是能通過去。人會對什麼產生恐懼?未知,而創業就是一個未知。
創業是明明有路你偏不走,非要自己去創新,找個沒路的地方走。甚至你前面是一座山,你還要去打洞,等洞穿了才能往前走。而且你不是一個人走,你還要帶著團隊往裡走,而且什麼時候能走過去,你自己都不知道。一種結果是,你走了一段就雲開霧散,發現了世外桃源,新大陸。也有可能你什麼都沒得到,你退都退不回來,或者你退回來以後,就一無所有了,這就是一個創業。
但這個挑戰,對你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成長。因為你要判斷方向,組織團隊,還要藉助一些資源,你沒有什麼可以依賴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你的團隊。當然,你也會享受這個過程,比如說,我每天早晨進辦公室上班,當看到小夥伴在認真工作,而你跟大家為了一個事業在一起努力,就莫名覺得從後背產生了一種向上的力量,有一種身子都變輕的感覺,這就是創業帶來的樂趣。
有人說創業是痛苦的,有人說創業是快樂的,其實都不對,創業是一個時而讓你快樂,時而讓你痛苦的事兒,總有讓你睡不著覺的時候。我有時晚上躺在床上心裡咯噔一下,壞了,今天好像有點興奮。雖然創業這麼多年,應該淡定了,但實際上還是有點不淡定,比如今晚剛好看了公司報表,或者是競爭對手給你壓力了,就有點興奮睡不著,趕緊吃一片褪黑素助眠,然後什麼都不想去睡覺。
如果你享受創業的過程,你就會有很大的收穫,如果你覺得自己跟個苦行僧一樣,你就會覺得很鬱悶。對於我來說,我很幸運,因為我是享受的。
這是我的第三次創業了,我認為創業最重要的是找一條你認為正確的路。如果創業就像打山洞,那也分死山洞和活山洞,有的洞能走出去,有的不能。也就是你選擇的是哪個市場,商業模式是什麼?這個我也很幸運,我們這個專案差不多每年都有近四倍的增長,這能讓你看到希望,你這個團隊就能繼續往下走。如果一直打洞看不到一點光線,那你們團隊就會越來越鬱悶,創業的路上,時不時能夠看到一點光亮很重要。
《沙漠駱駝》前段時間因為新東方的改編火了,其實一個月之前,我在一個節目上聽了原版,挺好聽的。這首歌應該是愛情歌曲,但我理解《沙漠駱駝》,絕對是為創業者寫的,是一首創業歌曲。這就導致我不能聽那首歌,我一聽當天晚上耳朵裡全是這首歌,興奮到睡不著,很影響睡眠。
舵舟:看來您睡眠質量不太好。
黃越:也不是一直不好,比如說健完身回家就能睡很好,但我也不能保證每天都去健身。有時候工作多一點,到晚上 11 點半才發完最後一封郵件,就會帶著工作狀態去睡覺。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每天工作 16 個小時很正常,你除了睡覺,剩下的時間都在想工作上的事兒,包括吃飯的時候,相對就會影響你的睡眠。當然我也在調整,要去改善一下睡眠質量,這也是創業中的一個鍛鍊。
創業,找準商業模式是第一條,應該是最重要的,是底層基礎,就跟數學是理科的底層一樣,是大廈的地基,如果你的模式不對,再努力也沒用。有人把模式簡單理解為盈利模式,其實我覺得商業模式有兩點,一個是盈利模式,就是你靠什麼去掙錢,還有一個是營銷模式,你要靠什麼去找到你的使用者?
很多商業模式掙錢是沒問題的,但你找到使用者的成本特別高,就導致你一直不盈利,實際上就是你沒有找到你的營銷模式。甚至有的專案連盈利模式都不清晰,有很多人倡導先不要搞盈利模式,等使用者基數大了,自然會有盈利模式。這都是騙鬼的,創業者第一天就要想你的盈利模式。
現在有很多 APP 使用者量很大,但依然找不到盈利模式,創始人睡得著覺嗎?肯定睡不著。因為當時有預期,使用者多了你就能找到商業模式,你就能賺錢了,但現在還是賺不到錢,那肯定心慌。所以,一個好的模式,既要知道怎麼賺錢,又要知道怎麼找客戶,這才是一個完美的創業基礎,這是正道。
正道之後就是正心,我們公司已經七年了,有的企業存在的時間更長。每天你和你的團隊都會發生無數的事情,你跟你的合作伙伴,競爭對手也會發生無數的事情,正心會讓你強大去應對這些。正心,是類似於價值觀的東西,是從你內心反映出來的,這個決定了你的團隊基因,也決定了你團隊能走多遠。
有一次我看李亞鵬的訪談很有感觸,凡是能成名的明星,他真的是經過無數人民群眾檢驗過的,就是正心。如果他心不正,其實走不了那麼遠,他每天要面對無數粉絲的考驗,甚至你自己發微博,那也代表了你的一個觀點,都代表了你的人生觀世界觀。
雖然我不追星,但我相信大部分一線明星,你不用猜,他一定是個很正的人,他的世界觀相對來說有普世性,有人格魅力。這跟企業家是一樣的,華為都 18 萬人了,阿里都 5萬人了,但凡做企業的,他心不正,就受不住過程中的考驗。雖然有些企業家偶爾會冒出一句格格不入的話,但大部分的時候,這個人心是很正的,否則,他絕對不可能走這麼遠。
因為一家企業是由創始人的文化基因傳遞下去的,他會帶領著一批有同樣信仰,同樣價值觀的人往下走,真正的信仰會讓你無限強大。如果你自己都不信,或者偶爾信仰模糊,那麼你內心的力量就沒那麼強大,當你遇到困難,你就容易被擊敗。木鳥短租走到現在,一路遇到無數困難,最後能讓你堅定下來的,還是信仰。
我所用到的四個科學管理的辦法
第一、與其透支年輕人,不如用制度讓他養成好的工作習慣
黃越:說完正道、正心,再就是正術,也就是企業的管理辦法,在這方面我崇尚西學。很多公司都在學習狼性文化,晚上拼命加班,白天11點上班。我們公司不是這樣的,我們唯一的普適性制度,就是九點必須得上班,當然頭一天加班很晚的話,可以去申請。
和加班比起來,我們更強調按時上班,其實任何老闆都不差員工的那幾分鐘,而是從側面來看這個員工對工作是否在意和重視。如果你天天遲到,這對其他員工不公平,因為我們每天九點各部門要開早會,這七年就沒斷過一天,早會用於解決問題和同步資訊。
關於提倡員工加班,我不反對也不贊成。我先問一句,你的員工8小時之內是否發揮到了極致?很多員工上班時間實際上是在忙別的,他的積極性是沒調動起來的。比如你看到員工在玩淘寶,上班時間玩淘寶很正常,你作為老闆看到了,或許會覺得有點不妥,就去提醒他要好好工作,或者採用其他措施。
我看到員工玩淘寶,從來不去管。企業管理很像中醫,員工玩淘寶,只是一個表象,你要想他為什麼玩淘寶?背後的本質是什麼?你的管理制度出了什麼問題?你的績效考核出了什麼問題?你的目標管理出了什麼問題?你的人員優勝劣汰出了什麼問題?
玩淘寶只是一個表象,你管表象有什麼用?如果你只是去制止他玩淘寶,就相當於你去看中醫,醫生髮現你舌苔很白,就把你的舌苔刮掉一樣,太搞笑了。被你制止以後,他隨後不玩淘寶了,但他也會幹別的事,因為他心思沒在這裡,你治的是標。最後你還說你把公司治理得井井有條,上班時間沒人玩淘寶,但這是真相嗎?
我再問一個問題,尤其公司大了以後,各個部門各個崗位招聘的時候,都有一個崗位職責。可是他進公司一段時間以後,他還記得自己的崗位職責嗎?最後可能員工自認為的職責,和CEO所認為他的職責是不一樣的。你可以試試把人叫到一塊,問問他們你的目標是什麼?CEO先別說。你會得到很驚訝的答案,和你想的有巨大的差異。
有時候團隊看上去確實很忙,但沒在一條線上忙。我經常舉個例子,我們都在一條船上使勁拉,上面有天鵝,水面有鴨子,水下有魚,但各自使勁的方向不一樣,你說這條船能到達目的地嗎?只能在原地打轉。
我們公司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我的觀點是,四流的管理者看錶象,表面上看著一堆員工擁護你,天天圍著你轉,一堆人給你朋友圈點贊;三流的管理者看結果,即我不看你們的表現,就看你是否達成了目標;二流管理者不光看結果,還看你的方法途徑,會去看你有沒有進行過程優化,有沒有覆盤?下一次有沒有更好的方案等等;一流的管理者,不光關注結果和方法途徑,更關注他的意願性,就是他到底願不願意幹這件事情?這是他的興趣愛好嗎?這是他的理想嗎?
你說公司的願景,但說來說去公司的願景跟員工有啥關係?你給他設定的目標,是他自己想要的目標嗎?管理者還是要多多關注員工意願。如果員工意願性很強,其實你不用給他出主意,他自己會想很多方法。如果他意願性不強,你給他出方法,你還以為是對他好,他反而覺得這個老闆煩死了。反過來,假如他有很強烈的意願,他主動來請教你,你隨便給他說一下,他就抱著感恩之心。
第二,管理制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不斷迭代出來的
黃越:朗訊和阿爾卡特合併以後,76000名員工和70多個國家的分公司,靠科學管理去運轉,這個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想做百年老店,就要不斷的研究方法,而不能依賴於某個人。太多依賴於人治,公司是不會長久的。你用一些簡單粗暴的方法,表面上把問題給解決了,擺平了,但實際上可能就沒觸動到事情本質。
當然這個制度和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可以持續優化和迭代的,就像我們的程式設計。目前我們木鳥短租的APP,已經迭代到6.8.3版本了,從1.0.0開始的。
我們公司最開始有9個工位,一共7個人,都沒坐滿,你說這個時候,你用西方的管理方法,那不是胡扯嘛,肯定還是中國式那種,大家一起幹,分工也沒那麼明確。但當你到30個人,以前的管理方法肯定就失效了,這個時候你就要進入到1.0,公司到了100人就要迭代到 2.0,公司到了200人就到3.0,500人的時候就是4.0,1000的時候就是5.0,到了我剛剛說的7萬多人,就可能就是8.0了。管理制度是一點點迭代出來的,效率是一點點提升的。
所有的管理制度都不是萬能的,制度也並不是越多越好。你所頒佈的每一條制度,應該是經過考驗的,可落地可執行的。千萬不要制定那些沒什麼用的制度,制定完就掛在牆上,根本沒人去執行,反而讓公司的權威打了折扣。有很多無用的制度,不如一條有用的,我們公司罰錢的制度就只有一個——早上9點上班,你不來,一分鐘一塊錢,累積下來大家來買零食。
罰錢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管理方法,此舉是為了讓大家建立時間觀念,更強的集體意識。他耽誤的那一分鐘,不是你自己一個人的時間,早會需要大家等著你,或者你就錯過這個早會了,很多資訊你就漏掉,導致後面的執行出問題,所以才有這個制度出來。
很多人說,你們遲到罰錢,那人家加班,你給人家加班費嗎?其實我們是給加班費的,只是有自己的加班費演算法。企業的主要目標不是讓員工加班,如果你是領導者,你腦子裡天天想的是剝削員工,你是靠剝削員工而獲利的,那你就輸了。就像兩個人打架,還沒開打,你已經輸了。如果有一天你上市了,你的利潤來自於靠剝削員工的剩餘價值,每週六都得來上班,天天加班到晚上11點。那麼好了,假如有一天這部分的紅利因為《勞動法》的嚴格管理而消失了,你公司是不是馬上就虧損了?
第三、打雞血喊口號對於人的依賴太強,以後都是坑。
黃越:我們需要還原企業的真相,我們的很多資料是建立在假象上的,透支員工的勞動強度,也是建造的一種假象。人都是有疲憊期的,瘋狂的加班,持續一兩年是可以的,那五年八年十年二十年你都能這樣嗎?公司大了以後,中國過了人口紅利期,大量95後開始參加工作,就很難這麼幹了。你應該去把產品、運營、服務打磨清楚了,而不是靠10個人幹20個人的活兒,只開十個人的工資,然後造成你的盈利。
假如說你的發展依賴於喊口號打雞血,可以動員起你的員工通宵達旦的工作,也沒問題。但問題是這幫員工幹了七年以後,他們疲了,那麼,你以前依賴的成功方式,實際上是為公司埋了一個雷。
比如說你是一家生產製造企業,你們公司有研發、生產、銷售三大板塊,你的銷售團隊是靠一個總經理用打雞血的方式帶起來的,一直把你這家公司送上市。但之後銷售總經理帶著你的一批精英銷售走了,一下子業務就塌了。之前你的核心競爭力不是靠打磨研發和產品,而是靠你的銷售團隊的強大的戰鬥力,把三流的產品賣出了一流公司的水準。你確實成功了,但是成功的根源不一定是對的。
華為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最早以前他們產品真的很差,三流的產品,但他們有一流的銷售,就賣起來了。但他們成功了以後,馬上就打磨產品,著重研發,提升產品品質,就回到了正軌上。如果一開始既是三流的產品,又是三流的銷售,那公司不就死了嘛。
正術就是公司的科學管理和運營,西方已經有上百年的經驗總結。如果你現在去美國,進入一個傳統行業創業,如果沒有創新,多半是成功不了的。因為他們的管理系統已經非常成熟,就像是孫悟空的眼睛,被太上老君的三味真火給煉出來了,他的體系360度無死角,你要跟他去競爭,很難。
中國的創業優勢是市場基數大,改革開放40年,這麼多空白的市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發展速度,造就了這麼一個時代,接下里,我們的治理能力需要加強。我講這些不知道大家願意聽不,或者大家喜歡聽什麼。
舵舟:我覺得只要是真話,大家都願意聽。
黃越:其實我不太願意分享管理方法論,因為我還在探索自己的認知邊界,可能五年後,我也會覺得今天的我很傻。而我願意去講的原因是,如果能夠引起別人的思考,能夠幫到別人,也是好的。
第四、組織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員工成長
黃越:很多人說CEO的核心工作是找人找錢找方向,其實方向你不用天天找,一旦找對了就定下來。如果你天天變方向,反而模糊了你的方向感,將軍趕路,不追小兔。社會上誘惑太多了,風口無處不在,但我們要搞清楚,這個風口跟你有關係嗎?其實沒什麼關係,即便跟你有關係,你也不一定能把它做出來。
其實你做不了很多事情,你這一輩子能把一件事做好,都已經很了不起了。民宿分享這個事業,我覺得我是可以做一輩子的,現在做了七年了,往後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這個行業依然會存在,如果創業者天天找方向一定是有問題的。錢也不需要天天找,我們每一輪融資快的話半個月搞定,慢的花三個月搞定。
最重要的是找人,找人不是說完全從外邊請,你也可以從內部找,從內部培養人才,否則你的人才沒有成長性。我們公司特別看重學習和覆盤,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學習制度,讓大家去成長。
公司七年了,最老的員工也是七年了,如果你覺得他跟著你幹了一年,他付出了勞動,你付出了薪水,你就覺得對等了,實際上不是對等的。因為員工除了付出勞動,還付出了青春。我們公司平均年齡二十五六歲,我是78年的,就這麼一幫孩子跟你一起幹,幹一年幹兩年,青春流逝了,但沒學到知識沒有成長,其實你是把這個孩子耽誤了。當他離開這裡,可能就找不到工作,或者說找不到成長性的工作了。有些崗位幹六年,跟幹一年一樣,這個人就廢掉了。
人一輩子的時間有限,青春也有限,你怎樣去利用好青春去成長,這個是最重要的。其實我創業有點晚,2012年34歲,其實30歲開始最好,30歲以前嘴上沒毛辦事不牢,人生經驗閱歷支撐不住。除非你家裡有雄厚的資本支撐你,讓你可以不斷的試錯。
我之前做到了公司高層,公司又是世界500強,薪水待遇非常好,屬於金領階層,我的工作讓我有了一定的經驗和財富積累。創業最困難的時候,我們為什麼能夠挺過來?2014年我們新的一輪融資,投資人不投了。因為我們行業第一名愛日租倒閉了,投資人認定這個行業不行了,第一家都倒閉了,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就更沒戲了。
當時公司賬上已經沒有多少錢了,我該借的錢都借完了,怎麼辦?後來我在媒體上說了我賣房子的事兒,現在想起來挺後悔的,好像鼓動大家去賣房子創業一樣。背後的邏輯我沒講,其實以我多年的工作經驗,即便我創業失敗了,我再去找一個百萬年薪的工作是沒問題的,我有退路。
而且我也不是把我唯一的房子賣掉了,這是重點,不能誤導人。其實如果我創業以後再回去找工作,薪水待遇可能甚至比以前都好,因為創業會讓你獲得更快的成長。創業期間你會不斷的擴大認知邊界,提升自己的胸懷和格局,公司就是這樣一點點發展過來的。
科學管理對於 CEO 的五大要求
1.管理層需要被監督
舵舟:您剛剛講您的團隊現在還是存在很多問題。
黃越:問題存在不可怕,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一個通道,高層要了解公司底層員工的感受和困難。因為中間差了幾個層級,高層和基層之間有理解偏差,如果這個偏差的累積到了一定的量,就爆發。
高層和中層管理者,每個人對“管理”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公司要提升組織效率,想辦法讓資訊透明,讓流程優化,授權和責任清晰可控。要讓基層員工有向上反饋的通道,匿名都可以,關鍵是要通暢,能夠反映他所看到的問題。
我下面一共有七個總監,我會讓他們吐槽我,說說CEO有什麼缺點,管理制度上如何優化?我這麼做,更底層的原因是想培養大家有這個意識,我來做一個表率,你們下面的人也應該給你們提意見。人都是隻緣身在此山中,他看不到外界對他的看法,每一層都應該被下面的人監督,以便流程改造和優化。
2.不要被競爭對手拖住了
舵舟:剛剛您說這事兒您想做一輩子,那從一輩子的時間角度來講,您是怎麼規劃的?
黃越:很多人都喜歡跟競爭對手較勁,一定要把他打敗。做公司一定要定義一個競爭對手出來。我們公司沒有定義競爭對手,我們定義的是一個行業。我們不跟競爭對手較勁,我們跟使用者較勁,時時刻刻想使用者的痛點是什麼?他是怎麼想的,他的需求是什麼,你給他怎麼解決得更好一點,這才是商業的本質。
其實競爭對手是沒完沒了的,比如今天共享單車是摩拜和ofo,如果把時間拉長到五年八年,新的玩家還會源源不斷出來。滴滴打車把快的合併了,結果Uber來了,把Uber合併了,神州和首汽、嘀嗒來了,美團也要做,哈羅也要做。
我們這個行業裡,當年攜程最大的對手是去哪兒和藝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這兩家整合了以後,發現美團,飛豬出來了。千萬不要以為競爭對手都死了,我就舒服了,你只要創業,就沒有一天日子過得舒服。也不要想著上市了,日子就過得舒服了,創業這條路註定不舒服,只不過有人享受這個過程,有人覺得痛苦,而我是又痛苦又享受。
當你把它當成一個十年二十年的事業,就不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前幾年我參加了一場創業比賽,我被PK下去了,當然人都是好勝的。我記得比賽結束後,豐厚資本的楊守彬給我發了個簡訊,他說一時成敗並不重要,關鍵的是幾年以後誰還能活下去。這個簡訊到我現在還留著。那個把我PK下去的企業現在已經死了,我還活著。
3.創業者不要刷存在感
舵舟:你們的第一輪,是梅花和達晨投的?
黃越:我接觸的投資機構不多,但如果推薦的話,我真的就推薦梅花和達晨,真的非常好。投資人分很多種,梅花的特色就是幫忙不添亂,你有任何事找他,他會第一時間調動他所有的資源來幫你,但他不會指揮你。梅花的理念是,相信相信的力量,吳世春這個人就是,他一旦投了你,就代表他相信你。他覺得你在這個行業是專業的,而他不專業的,所以為什麼要讓不專業的人去參與這件事呢?
這個邏輯在管理公司的時候也通用,我這個人有一個缺點,就是有時管不住這張嘴。其實每個專業都有專業的人,可是你作為老闆,總覺得今天發現了點什麼不對,明天發現點什麼事,就忍不住給指導。但他是專業的,你不是專業的,所以你指導的不一定對。
可你又是老闆,他能怎麼辦?他是聽你的還是不聽你的?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時間長了以後,就變成了你不給他指導,他都不知道該幹啥了。你的指導不出差錯也就算了,出了問題,責任不在他,完全是你的責任。
我的第二個缺點是,很愛出主意。下屬有的時候會問你問題,他可能不是你的直接下屬,是你的隔級下屬。外企裡邊講究不要越級指揮,也不要越級彙報,公司是有層級的。但我們公司都沒有單獨的辦公室,老闆、高管、中層、員工都一起辦公,不管你多大的官,就一個敞亮的工位。有時難免上衛生間大家就一起聊天,他就會問你問題,實際上你只是在衛生間隨便聊天,但你對這個事情太熱愛了,你就忍不住給他出點什麼主意,這時你已經越級了。
我在公司走的算比較晚的,有的時候看到員工在加班,我總會走過去問你怎麼還沒走?他就跟我講他遇到的問題,正在做什麼,這個時候我就需要管住自己的嘴。做 CEO 不僅要總結你應該做什麼,還需要知道你不應該做什麼。不要刷存在感,儘量讓大家感覺不到你的存在,其實人家早就安排好了,你不要打亂人家的節奏和計劃。
4.要不斷擴大自己的認知邊界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經歷過才會知道,愛過才會懂嘛。吳世春有一句名言,人的一輩子都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對於創始人來講,開啟自己的認知邊界是很重要的事兒。找人找錢找方向,都蓋不過你的認知邊界。如果你有一雙天眼,站到上帝的視角,什麼事情你都很通透了以後,可能就不再思考人、錢、方向這些事兒,而是這件事情到底要不要做?
開啟認知邊界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能誰一上來就什麼都能看透。它又是一個不斷覆盤的過程,所以有很多人經歷了很多事情,他的邊界也沒有擴大。
擴大認知邊界的事兒,每天都在做。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發展的過程,你讀101本書,跟你前一百本書產生化學反應,認知邊界擴大了。除了讀書,還可以去跟朋友坦誠的交流,或者參與一些培訓。或者你自己親身的經歷,踩到一個坑裡去了,等你滿身泥爬出來,才發現這個是一個金礦。
我們年會小夥伴搞了一個搞CEO的搞笑視訊。小夥伴在視訊裡提了一個問題,說CEO,你希望你未來的兒媳婦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然後他們給我的配音是——不斷擴大認知邊界。因為我在公司老強調這個。
做公司最大的好處是什麼?有人說打工也挺好的,打工是你個人的成長。做公司是除了你個人成長以外,你還種下了一棵樹,這個樹會不斷成長,組織是有生命的,你會看到它不斷開花結果長大。你把它打造好了以後,在不去管它的情況下,這個組織也能自生長。
組織管理不要過於依賴人,也不要用中國的那套權術,就是我提拔了這個人,我還要安排一個小密探去監視他。當你組織大了以後,你還能這麼做嗎?你的組織大了以後,還會遍佈全世界,如果你打下了這麼一個組織基礎,你下邊的管理層再都安排小密探,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呀?
企業管理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扶人,當你的方法得當,你的團隊人員能力很強,效率很高的時候,企業就能存活下去,所以你要幫助員工的成長。不要認為你給他開工資了,就是對他負責了,甚至覺得我給他開的工資很高,就已經很對他負責了,可你沒有幫人家成長,你算什麼好老闆呀?
人家萬一在你這裡一干就是八年,走出去都找不到工作,你不是把人給耽誤了嘛。扶人的思想,不僅 CEO 要具備,管理層都要具備,這不是心靈雞湯,時間長了,組織的效率會提升,他也會感謝組織。他現在不一定認同,但過幾年他就知道你是對的。企業的 CEO 更多的是要有長線思維,你不光要考慮員工的今天,你還要考慮他的明天,甚至要考慮整個組織流程制度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