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蘋果的醫療AI能給人看病,但走在世界前端的是中國
9月17日,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於上海正式開幕。除了政要與專家學者之外,谷歌、亞馬遜、微軟、BAT等AI巨頭也都紛紛出席。在大會召開的第二天,谷歌舉辦了主題為“AI for everyone(AI觸手可及)”的分論壇。分論壇中有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猜畫小歌”、有影象識別技術和語音合成技術生成的音樂、還有加入AI技術的手影表演。不過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谷歌AI更為強大的技術是展示瞭如何給人看病。

例如,谷歌的Thorough Images利用 TensorFlow解決病理學玻片標註問題。中國目前的醫務人員數量緊缺,一天要看一兩百張片子。而經過TensorFlow訓練的模型能夠進行玻片病例的標註學習,從而迅速提升效率。該技術如能達到一定水平,就能迅速篩選需要治療的人群並且有效防止漏診,對醫療行業有重大意義。
醫療從業者短缺不僅是中國獨有的問題,而是全球範圍的普遍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資料,全球還需100000名病理學家從事相關工作,這個數目是實際擁有的10倍,而現在藉助谷歌AI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問題。
Thorough Images建立了一個機器學習的系統,該系統能夠準確診斷胃癌,其水平與人工診斷不相上下。目前,谷歌方面正在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中日友好醫院以及301醫院的診斷系統進行整合並開展相關合作。
另外,有許多患者在獲得準確診斷之前就會喪失視力,尤其是糖尿病併發的眼病比率更高。谷歌AI則能夠通過分析眼底造影的圖片構建機器學習模型進行輔助診斷,還能夠對手術進行分析建立臨床知識庫,為醫生提供方案。

除谷歌之外,蘋果在這方面也有著巨大的優勢。自2015年以來,蘋果先後推出了ResearchKit和CareKit兩個開源框架,幫助臨床試驗專案招募患者,並遠端監控患者的健康狀況。而且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能夠通過它們建立醫療應用程式,用以監控受試者的日常生活。
此外,蘋果還與Epic、Cerner等電子健康記錄供應商進行合作,以解決操作性問題。今年年初,蘋果宣佈iPhone使用者可通過手機自帶的“健康”應用訪問合作供應商提供的電子健康記錄。該功能介面簡潔便於操作,使用者可以從中找到與自身病症、過敏、免疫等生命體徵相關的資訊。6月,蘋果又推出了Health Records API,使使用者能和第三方應用與醫學研究者進行資料共享,為健康監測和疾病管理創造了新模式。
AI應用於醫療行業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醫療保健方面的AI創業公司從2013年至今,已經在576次融資中獲得了43億美元,該數額遠超AI涉及的其他領域。
在這一領域,中國的表現最為突出。在中國,醫療保健AI創業公司數量迅速增加,今年上半年,中國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範圍內醫療保健AI交易活躍度第二的國家,並且積極投資國外醫療保健AI初創公司。去年,中國政府釋出了一項AI計劃,目標是在2030年成為全球AI研究領域的領導者,而醫療保健是中國首批AI應用的4大重點領域之一。

本質上,醫療保健AI目前主要著眼於改善患者的治療結果,調整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使醫療成本下降。而目前醫療保健AI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如何克服慣性,使無效流程得到徹底改觀,將新興技術更好地加以應用,而解決這一問題仍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