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影智慧CEO:懂AI的醫生會代替不懂的醫生
澎湃新聞記者 包雨朦
在剛剛落幕的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AI+醫療的應用產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9月19日,聚焦“AI+醫療健康”領域的分論壇在上海西岸舉行。聯影智慧CEO周翔在主題演講中提出,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實踐中應該覆蓋從診斷到治療的全過程。
聯影智慧CEO周翔。
周翔介紹,比如在放療的時候,如果醫生可以同時看到病人病灶的資訊、病人病灶發展的資訊、時間資訊,以及周邊的影像組學的資訊,那麼醫生在做放療時,會更加精準,也更安全。
按周翔的說法,人工智慧不光能診斷和治療疾病,甚至能夠實現疾病的提前預防。
譬如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攻克這一疾病至今是醫學上的一大難題,但用AI卻可以提前發現患病的跡象。
比如,聯影智慧的“智慧腦結構評估”應用,利用AI技術對大腦中的一百多個結構進行精準分割並放到時間軸上進行分析,讓醫生清楚地看到腦部中灰質、白質和腦核的變化情況,以此進行老年痴呆症的早期預測。
智慧腦結構評估系統,可以預測阿爾茨海默症的患病可能。
“我們分析發現,患病人群的大腦灰質基本上與健康人無異,但白質和腦核的分佈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走向不正常,在這種分析下,我們可以提前預測老年痴呆症的發生,這樣我們就可以提前做些準備。比如儘早進行藥物和物理療法干預等,減少疾病對患者和患者親人帶來的傷害。”周翔表示。
另外,周翔還指出,AI在分診上也大有可為。比如,X光胸片的閱讀對體檢機構來說是一個體量很大的工作。大部分體檢的人都是健康的,所以如果AI能夠幫醫生把要看的片子進行先後排序,將可能有嚴重疾病的人順序提前,健康人群稍後,僅僅這樣一個重新排序,說不定就能夠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據介紹,2017年12月底才成立的聯影智慧,依託於母公司聯影醫療,已經開發出一系列醫學人工智慧產品,可用於腦梗鑑定、兒童生長髮育評估、智慧影像重建的場景。並且通過AI為裝置賦能,目前聯影的磁共振MR、CT、PET-CT等高階醫學影像裝置上已經搭載一鍵智慧擺位、降噪、智慧後處理,以及智慧診斷等功能,讓裝置更智慧化、更高效精準。
周翔表示,醫療人工智慧要真正在醫院落地、造福患者,還需要與醫院科室開展緊密合作,為其量體裁衣、提供定製化的產品與服務。
對此,長征醫院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科主任劉士遠教授表示,醫生在醫療影像AI的產品從研發到驗證、到使用的每個環節,都應該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所有設計和研發AI的人員,都應該走到臨床場景中去了解醫生的痛點在哪裡,瞭解醫生工作流當中有哪些需要改善,只有這樣,做出來的產品在臨床上才會有更大的市場和前景。
他還指出,在AI標準庫建立過程中,醫生也應參與其中。醫學的維度很多,醫學的問題其實很複雜,很多地方還需要演算法的突破。但醫療AI在研發初級階段時,需要醫生主動去培養它,將來AI成熟以後才能更好的為醫生服務。
儘管周翔認為AI在未來能夠深入醫療的方方面面,但他也表示:“AI不會代替醫生,但懂AI的醫生會代替不懂AI的醫生。我們希望通過賦能、共贏,讓AI成為醫生、患者、成為所有人的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