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 big or miss big
VC的核心兩個技能是案源獲取和投資判斷。至於那個更重要,回頭看我自己經歷的6年半的投資時間,發現一個有意思的情況是:往往哪些今天特別大的公司核心都是判斷的問題,因為這些公司早期融資的時候並不是那麼被看好,好多人都有機會接觸到且有投資機會;那些十億美金上下的公司更多的在於案源的獲取能力,因為判斷的難度反而不大,投資機會相對就那麼幾次,你錯過了就錯過了。
VC是個追求超常回報的行業,但與此同時需要去承擔非常大的風險。"I hit big or I miss big.”職業棒球手全壘打之王:貝比·魯斯(Babe Ruth)的這句名言是很多冒險者的信條,VC也喜歡用貝比·魯斯效應(The Babe Ruth Effect)當成投資判斷的準則,也就是願意去冒很大的風險去賭一個很大的事情。 聽起來好有道理的樣子;但人性厭惡風險的弱點,真正做到卻很難。某投資人在被問是怎麼看他的投資的公司瑞幸咖啡的時候,他回答地非常巧妙同時也讓人思考,他原話大概是:瑞幸今天沒有共識,但是如果沒有共識的事情做成了就是很大的事情。
那麼什麼是好公司的共識呢?成長速度很快而且商業模式非常健康應該算有一定共識的。那我們可以以成長速度為橫座標,商業模式健康程度為縱座標,那麼理想中的公司應該在圖示中的右上角。我把我負責的一個賽道的市面上的大的公司放在象限裡面。從圖中我們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一、理想的公司在那個賽道上不存在。
二、左上象限基本上是以傳統模式經營的老公司,表現為商業模式基本上還算健康,但增速不是很快。
三、左下象限基本上是因為模式或者團隊問題,經營不好的公司。
四、今天估值最高的公司在右中位置,如圖示:新行業領導者的框框裡面。
五、一些中規中矩的公司在中上位置,如圖示新行業的改善者框框裡面,這個位置還包括了這個行業傳統模式的兩家巨頭。
一些行業背景出身的VC,對行業的理解會非常深,理解越深的VC越容易看出新行業領導者區域公司的商業模式的問題,所以往往是厭惡風險的,他們會選擇新行業的改善者區域的公司。雖然不能說這是一個錯誤的投資,但是回報往往有限。
一些保守型的基金往往會傾向於象限裡面”理想的公司“區域的公司,往往因為找不到標的然後錯過了一個賽道。
一些VC以前是做B,C輪投資,然後因為創業公司估值太貴的時候往前A輪移的時候,雖然他們樂於選擇”新行業領導者“區域的公司,但他們會願意拿後期公司的標準來評估公司,比如公司的運營資料來驗證商業模式是否可行,希望能找到象限裡面”理想的公司“,然後對行業懷著滿滿的懷疑錯過了一個賽道。
如果基金投中了象限裡面的”新行業領導者“區域的公司,得益於公司的增速,賬面回報會非常不錯,當然依賴於商業模式健康度長期能夠改善最終變成真金白銀,不然也可能歸零。這也許就是" hit big or miss big”。
所以我們有必要看下“新行業領導者”這個區域的公司都有什麼特點。這個區域公司的基本上的特徵是:
1)網際網路帶來了在使用者體驗或者供給端與傳統公司相比有巨大的改善。
2)需求相對普世,供給端規模化複製比較容易。
3)商業模式上算不上健康,有些還虧損比較多。
4)由於營收規模的增速非常快,這些公司的估值比較高。
也可能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永遠相信“新行業領導者”有非常多的方式,能夠長期改善商業模式的健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