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山竹”後穿越叢林去上班,AI地圖對出行有多重要?
“山竹”肆掠後的週一,深圳公司大都以恢復上班狀態。一組深圳人上班的圖片在社交網路廣泛流傳,圖片顯示,被颱風吹倒的大樹橫在路上甚至天橋上,給深圳上班族“添堵”。不過,這並沒有難倒深圳上班族,他們披荊斬棘,甚至應用爬樹技能,穿過倒下的樹枝,趕到公司上班。

這組圖片,不是常態,然而卻生動反映了城市上班族日常通勤的真實狀況: 上班的路,從來都不是一路順暢,雖然不是每個城市每天都會遇到攔路的大樹,然而卻總有這樣那樣的通勤煩惱。事實上,不只是通勤,在城市中出行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出行從來都不容易
通勤是日製漢語,指從家中往返工作地點的過程。在19世紀以前,城市居民幾乎都是步行上班。如今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交通系統的發達,生存競爭的加劇,人們住得離公司越來越遠,小車、地鐵、公共汽車、BRT、計程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成為通勤常用工具。
然而,雖然交通工具發達了,城市變大和人口變多卻讓通勤變得更加困難。不論是開車、打車還是公共交通出行,上班路都會有堵車、擁擠等狀況——下班沒任何不同。
不妨看一組資料,百度此前曾經發布過一個“全國50城市上班距離及用時排行榜”,資料顯示,北京平均通勤時間為52分鐘、平均通勤距離為19.2公里,排在全國第一,要注意,這還只是上班單程通勤,來回則要加倍,這兩個數字都已超過美國十大堵城之一的芝加哥。北京是不是特例?不是,比如排第十的武漢也平均需要跨越13.95公里,耗時39分鐘。
通勤時間近一個小時,對於本身時間就很緊張的上班族來說,是奢侈的浪費。一天睡覺外也就10多個小時,路上要2個小時,仔細算下來,一生中有大量的時間被通勤給“偷走”。更重要的是,在通勤中一般都會遇到擁堵,走走停停,勞心費神。通勤時間長不僅影響生活質量,還會變相降低人的工作積極性,影響個人的職業發展。
不只是通勤不易,在城市中出行普遍都會遇到耗時、擁堵和折騰的問題,出行已成為城市人在住房後的最大挑戰。日常城市出行自不必說,即將到來的中秋和國慶長假,對所有出行的人來說也是一大挑戰,不論是回家還是旅行,不論是在路上還是到目的地,都會遇到堵車問題。國家旅遊局的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國慶黃金週共有7.05億人次出遊,2018十一黃金週或又將重新整理記錄,高速路很快就會變為露天停車場。
正是因為出行不易,藉助於網際網路等工具科學出行,就顯得很有必要。
地圖助力科學出行
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的加劇,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城市擁堵問題一時半會不會有大的改觀。特別是通勤、長假、春運這些特殊出行場景,大量的出行需求集中爆發,擁堵只會成為必然。
既然改變不了現狀,就只有想方設法來縮短出行時間和降低擁堵概率。
前段時間去北京,跟很多朋友聊到這個話題,感受特別深刻,比如有人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是開啟網約車排隊,然後再洗漱化妝,這樣可以省掉排隊的時間;再比如有人先坐計程車到地鐵再倒車,將時間縮到最短。廣州的朋友中秋回家很多都選擇凌晨2:00左右出發,錯峰出行避開擁堵。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科學出行”方法。
在出行中網際網路也在發揮日益重要的角色,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科學出行”。除了擁抱網約車、共享單車、合乘大巴等網際網路出行服務,應用乘車碼等網際網路工具外,也越來越依賴地圖類應用。
地圖作為一款成熟普及應用,在人們的出行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有人以為只有駕車一族才需要地圖,實際不是,地圖不僅可以導航駕駛路線,還可以推薦不同的出行組合方式,以及預測擁堵等,成為人們的出行助手。有人認為只有去不熟悉的目的地才需要地圖,實際也不是。我們熟悉的目的地,有著動態的交通變化,地圖可以實時發現這樣的變化,每天的出行都需科學的出行建議。
以百度地圖為例,如今它的功能已十分完善,不僅限於駕駛導航,成為所有人的出行助理。

在日常通勤,百度地圖提供智慧出行建議,幫助使用者提高通勤效率,節省上下班時間。
在出發前,百度地圖可以智慧探路,它擁有智行、行程助手、未來出行、目的地預測等功能,可以基於大資料給使用者最佳出行組合建議,對接下來交通情況進行預測,讓使用者出門前就心中有數。
駕車時,百度地圖可以對突發事故進行實時提醒,對擁堵情況進行實時呈現;在使用者駕車不便操作地圖時,還可智慧切換路線以省時間;如果不駕車,百度地圖可為使用者提供智慧換乘方案,支援打車+地鐵+共享單車這樣的複雜出行方式。
在國慶黃金週這樣的特殊出行場景,百度地圖也會提供全方位、定製化的出行支援服務。日前百度地圖在“AI出行更簡單百度地圖十一全民暢行節”釋出會上,向大家展示了AI加持後的多種新功能,也為黃金週出行提供了參考方案:
• 出發前,百度地圖的智行、未來出行等功能,將為使用者提供智慧推薦交通搭配、通知使用者及時出發、推測未來擁堵情況、智慧調整出行時間及路線等服務,幫使用者提前“探路”。
• 出行中,百度地圖除了導航等基本功能,還可以告知使用者沿途天氣、高速服務區,提醒突發事故等,讓出行多一份安心。
• 抵達目的地後,百度地圖又可以化身為“私人專屬導遊”,提供智慧停車、熱門景點推薦、AR導遊等一系列服務。

所有地圖App都在努力幫助人們更好地通勤,成為人們科學出行的必需品,百度地圖基於AI技術的優勢,在所有地圖App中形成了差異化的競爭力。
百度地圖全面AI化
今年初,百度地圖併入AIG(AI技術平臺體系),開始與人工智慧技術全面結合。百度地圖也提出打造“新一代人工智慧地圖”的新目標。地圖與AI可謂是“天生一對”,百度高階副總裁、AI技術平臺體系(AIG)總負責人王海峰日前對媒體闡述了AI和地圖的關係:
百度地圖與AI技術全面結合,AI技術正全方位賦能百度地圖。一方面,地圖資料的生產,需要大量影象識別技術、文字識別技術等,到後面實時路況的採集、實時路況分析,對使用者更友好、更便捷的互動,這些都離不開人工智慧;另一方面,地圖又為人工智慧提供了非常好的應用場景。在這個應用場景中,人工智慧會不斷錘鍊,進一步發展。
開啟百度地圖已經可以感受到AI的無處不在,比如智慧語音助手、步行AR導航、個性化推薦、實時路況等功能都是基於AI技術打造的。我發現最近在公司時,百度地圖預測到我會下班就會先提示我常規路線的擁堵情況;當我在廈門時,百度地圖同樣時間會保持沉默,顯然,它已經學會了感知我的場景,進而給出個性化的出行方案建議。
事實上,很多看上去尋常的功能,都是AI技術驅動,前面提到通勤場景中,百度地圖預測接下來的交通狀況,就是因為它可以基於大資料,包括交通大資料、使用者歷史出行行為、環境特徵,再應用深度學習模型,不斷對這些資料進行學習,變得更加聰明,進而可以給使用者提供專業祕書般的科學出行支援服務。

在使用者看不到的地方,百度地圖也在大量應用AI技術,比如將影象識別等技術用於資料採集,節省人力成本的同時,提高採集效率,進而確保資料及時更新,提高準確性和豐富度,最終又反饋到地圖的易用性上。
“更準確、更豐富、更易用”是百度地圖的三大特性,能夠做到,核心正是因為AI技術的應用。
總之,百度地圖一直在不斷學習大量的出行資料(比如每一次出行的時長、每一次導航的使用者反饋,每一條路徑的擁堵係數等等),更好地理解真實世界,更好地理解出行場景,更好地理解使用者特徵,不斷優化演算法,不斷進行功能創新,支援使用者科學出行。
AI成百度地圖殺手鐗
AI正在走向成熟,被應用到各行各業,也被各大網際網路公司重視。地圖行業都在嘗試應用AI技術,不過百度地圖卻是AI化最成功的產品之一,AI功能更成熟,同時實現了從後端到前臺的全面應用。AI成為百度地圖的殺手鐗,核心原因在於三點:
1、AI技術本身門檻很高,百度的強項。
中國所有科技巨頭中,百度是唯一一家將AI上升到公司戰略的公司,投入最早、力度最大、實力最強。AIG作為百度AI技術平臺體系,負責百度AI基礎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研發,百度地圖併入其中後,就有了更顯著的AI技術優勢。

2、大量的資料積累,不只是地圖資料。
2005年百度地圖PC版就已上線,是中國最早的網際網路地圖之一。在13年裡百度地圖積累了大量準確的交通大資料、使用者出行歷史資料、使用者行為習慣資料以及興趣點POI資料,給AI演算法的應用創造了基礎。
舉個例子,搜尋一個餐廳,如果餐廳對應時間已打烊,百度地圖會對餐廳營業時間進行智慧提示;再舉個例子,在晚上22:00左右導航地鐵時,百度地圖會智慧提示不同線路的末班車時間,避免使用者坐到中間換乘時列車停運。這一切功能的實現,正是基於資料的積累。
這個資料的積累不是一勞永逸的,百度至今依然在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同時結合AI技術,來採集更多更準的資料,特別是高精地圖資料。而且與只做地圖的平臺不同,百度還有綜合大資料,比如商家綜合信用資料等等。
資料是百度地圖的核心優勢之一,而AI的本質就是跟資料打交道,地圖是AI的黃金級應用場景。
3、百度地圖有場景,可以落地AI。
技術和資料如果不能應用到實際場景,就沒意義。百度地圖有豐富的出行場景,其應用覆蓋PC、手機、車載等裝置,涵蓋用車、駕駛、公交、騎行、步行等主要出行場景,此外,據我觀察,百度地圖在出行外還做了兩件事:
- 積極強化目的地服務,在使用者出行結束後還能給出關於目的地的智慧建議,如旅行目的地推薦、智慧導遊、周邊停車場推薦等;
- 積極推動地圖開放,已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開放地圖技術提供者,為政府、企業、個人開發者提供優質的地圖開放服務,包括定位、影像、出行、軌跡、資料等開發者服務。截至目前,百度地圖日均位置服務請求達900億次,佔有75%開發者市場份額,每日服務活躍應用及網站達65萬,為150萬地圖開發者共同選擇。
- 與百度AI生態場景結合。地圖和車聯網、DuerOS、自動駕駛等百度AI產品和平臺密切合作,給使用者更完整的出行體驗,未來使用者可以坐在搭載DuerOS助理的無人車裡,在百度地圖驅動下實現最安全、高效和舒適的出行。
正是因為覆蓋出行全場景、強化目的地以及走開放路線,百度地圖擁有了廣泛的場景,這些場景供AI地圖技術落地,反過來也通過資料反饋和演算法訓練反哺了AI地圖技術,形成正迴圈。
可以看到,藉助於資料、技術和場景優勢,百度地圖在AI地圖上已經佔據先機,不只是成為人們的出行得力助手,也是人們探索真實世界的智慧工具,在科學出行時代將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