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斑馬融資16億說起,讓人跟車多聊兩句,有多重要?
“BAT抵達車聯網”,是最近引發無數媒體關注的一個“風口話題”。
在熱鬧的討論中,我們知道了這個火熱的賽道上有BAT等科技巨頭,還有傳統車企,造車新貴,以及解決方案提供商,一時間風起雲湧好不熱鬧。
但如果我們從頭琢磨一下,可能會發現今天對車聯網的討論,多少有點“失焦”:所謂車聯網這個賽道,究竟在爭奪什麼?而BAT進場與不進場,到底有什麼區別?各家科技巨頭與車企在車聯網領域的進度各有什麼不同?
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可能藏在一個很多司機今天還並不重視的角落裡:人車對話。
人和車聊天這事兒,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咱們先來思考這麼一個問題:給車連上網,到底幹嘛用?
聲音是不可代替的互動:車聯網賽道的真正軸心
我們知道,所謂的車聯網,是泛指通過汽車端的訊號傳輸裝置,接受網路資訊與服務的技術解決方案。包括車輛遠端控制、遠端安全、駕駛場景下的網路服務等多個領域——也就是所謂的讓車變成一個終端。
而今天熱絡的車聯網產業,普遍關注的是兩個問題:
1、改善駕駛效率與體驗。比如使用者可以基於網際網路技術控制汽車、輔助駕駛等等。
2、獲得駕駛外的增值服務。比如使用者通過車載網路獲得的導航、內容、天氣、支付服務等等。
那麼重點來了,這兩種服務到底要怎麼賦予駕駛者呢?
都整合到手機上…開車玩手機好像不對?放在車載螢幕上,讓使用者觸屏控制?哪有人那麼閒沒事停車觸屏一下再開?而且既然都停車了,那乾脆玩手機好不好?
所以有種說法,叫做車上最沒用的裝置就是螢幕。可以說,在車聯網的商業想象中,讓使用者放棄方向盤來獲得網路服務,是一種反人性的設計。那麼網路服務、駕駛服務怎麼才能無縫對接給駕駛者呢?答案只可能是人車語音互動。
讓駕駛者通過語音來控制一部分不方便控制的車載裝置,再通過語音互動來獲得外接網際網路服務,是車聯網場景中唯一成立的互動模式。可以看到,再初期試水之後,無論是車廠還是科技企業,都將矛頭對準了人車對話互動這一塊“車聯網樞紐”。
而在車載語音互動的成長過程中,科技巨頭陸續進場與獨角獸崛起,就變成了一個合乎技術邏輯的事情。
我們可以看到,車載語音互動不長的歷史上,已經湧現出了以下幾種“江湖流派”:
安卓改裝流:國產車的常規套路
最早認識到語音互動價值的,當然是汽車企業本身。而最早佈局車聯網系統的,也是一批以自主品牌車廠為主的車企,他們普遍通過改裝原生安卓的方式來搭建自己的“車載UI”。
而在這套互動邏輯裡,也湧現出了原生版本的車載語音互動。
這種 “原生態”語音互動系統,一般由車企自己開發,實際技術供應商往往是長三角、珠三角的小工廠,因此沒什麼技術研發成本。一般來說形式是一個安卓系統改裝的操作平臺,然後使用者可以在車載系統上安裝各種各樣的APP,形似一個安裝在車上的安卓平板。然後使用者可以使用某些APP中的語音控制,來控制FM、地圖等應用。
吉利吉客、比亞迪DiLink等系統算是這個流派中相對成熟的。這類車企自制系統,優點是成本低廉,可以某種程度上作為營銷噱頭。
但缺點也十分明顯:由於必須進入APP內部的語音互動,所以使用者說什麼其實與車無關,只是控制APP而已。而且往往互動邏輯中有大量需要觸屏操作的地方,使用者在行駛中必須經常觸屏,對交通安全也是個隱患。
總體而言,改裝安卓流派並不被看好。所以,有AI技術撐腰的科技巨頭們來了。
車載音箱流:科技公司進場人車互動的開端
今天更多主流車企,開始注意到了車內語音互動能夠帶給駕駛者諸多便利,甚至可以說是車載顯示器唯一合理的解決方案,於是主流車企+車載語音技術開始熱絡了起來。而科技巨頭以自己的語音技術優勢,切入車聯網領域,就變成了順理成章的情況。
比如國內著名的Apollo小度車載系統,國外亞馬遜的Alexa,都可以作為車企的語音互動解決方案來進行合作。
比如說,今年早些時候,寶馬已經宣佈將與亞馬遜的Alexa合作,在新出車型中搭載車載語音助手。駕駛者可以與語音助手直接對話,查詢地點、選擇想要收聽的內容,以及相應的綜合服務。而使用者可以選擇是否需要搭載Alexa。
這種模式,從技術邏輯上來看,可以被理解為在整車完成後,把語音助手整合在車載互動中,嵌入到車輛的網路互動裝置裡。說白了,有點像在汽車中安裝一個智慧音箱,只是在互動形態上和使用目的上與家用音箱不同。
還有一種科技企業的進場方式,是向車企的車聯網專案輸送技術。比如東風風神與百度DuerOS、博泰共同打造過WindLink 3.0。百度在其中扮演AI語音技術輸出商的角色。
目前,國外的亞馬遜、微軟,國內的科大訊飛、百度DuerOS,都有相應的車載互動體系,已經被搭載到很多車輛當中。
這種嵌入式的車載音箱流,優點是基本以成熟的AI語音互動系統作為底本,能夠產生不錯的對話體驗。無論是方言識別、自然語言處理還是對使用者的資料學習,都比原生態版本強出一大截。
相應的問題是,這類系統由於大多是後裝或準後裝模式,無法與汽車建立底層的機械聯絡,所以能夠帶給使用者的操作比較有侷限性。說白了,這更像是車企為由需要使用者準備了一份錦上添花的禮包。
但如果語音交互向走的更遠,車企與科技企業似乎必須走的更近才行。
整車前裝流:AliOS與斑馬的新故事
在讀者相對更熟悉的無人駕駛領域,我們已經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拋開車廠玩科技,基本是條死衚衕。
在人車互動領域同樣如此,假如離開了車企的製造基礎,那麼科技企業帶來的AI技術,就像是在車內擺放了一盆可有可無的裝飾。
只有科技企業與車企更緊密合作,將人機互動的可控範圍加大,車聯網技術才可能帶來真正的駕駛升級體驗。這或許也意味著,車載網路互動系統,必須有後裝改為前裝:讓感測、控制與網路裝置,與車輛本身融為一體。
今天來看,科技巨頭正在向這個方向挪動腳步。9月13日,阿里與上汽合作打造的斑馬網路宣佈完成首輪融資超16億人民幣,由國投創新領投,成為人車互動領域的第一家獨角獸。
獨角獸的誕生,往往意味著一個新方向的開始。而斑馬網路的新方向之一,就是結合AliOS的整車底層平臺,為合作車企提供前裝人機互動系統。
前裝的直接價值,在於能夠讓語音互動控制車上更多的部件。比如車窗、雨刷、天窗、空氣淨化器等等。
另一個價值在於,前裝可以在車上安裝更多感測器與麥克風陣列,讓人控制車的同時,車也可以主動感知到人的存在。由此能夠分清誰在說話、判斷每一個人的狀態等等。
此外還由一個區別在於,科技企業假如只提供技術解決方案,那麼車聯網連線的將還是一般網際網路內容,無法獲得專屬於車的支付、內容、旅遊等產品服務,這也是斑馬網路為車廠提供的另一個價值:連線阿里生態。
當然,整車前裝OS系統,人車深度語音互動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一方面大量車企並未適應這種模式,因為想要獲得更好的語音互動體驗,系統需要直接接入車輛的機械控制中樞,這在很多車廠看來是有安全隱患的。
但整車前裝,科技企業與車企深度合作的路子很可能會越走越遠。今年 Google I/O 大會開幕前,Google 還宣佈了與沃爾沃的合作,雙方會合作打造不同於安卓的車載智慧系統。科技企業走向與車企的平等合作,AI語音互動成為車輛本身的一部分,在方向上應該沒有什麼疑問。
當然了,我們更期待的,可能是語音互動成為駕駛的全部。
無人駕駛流:人類還在等待的人車對話
顯然,車聯網技術真正在等待的,是與無人駕駛的合流。雖然這個目標在今天來看還遠,但從技術邏輯上看,車輛語音互動有一天會成為全面取代手動的互動模式。
就像今天有些車主會堅持認為,我用手控制挺好的,為什麼要說話控制車?這其實涉及很多駕駛習慣問題,難以一概而論。但不可否認的是,假如最終我們只用說說話,車就可以準確舒適地把我們帶到目的地,那麼與車的對話將具有絕對價值。
這個邏輯所形容的,是L4級別無人駕駛中的語音互動。這個層級裡,車輛將拋棄方向盤,也就是說駕駛場景已經被取代。但如何獲得更舒適的出行體驗、選擇道路導航方式、緊急情況下的制動,今天看來還是需要人類進行主動干預的。而干預的方式,應該還是以人車對話為主。
今天已經有很多無人駕駛專案,開始研發無人駕駛場景下的人車對話機制。這種場景下,使用者需要下達的命令往往是複雜抽象的,有點類似我們坐計程車時給司機的建議。那麼要讓無人駕駛系統具象化這些建議,並落實成出行模式,就需要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深度語義理解能力作為支撐。
作為無人駕駛的必備配套技術,這個領域目前已經彙集了中外各路AI豪傑和車企,但同時也存在大量機會。讓人車可以像乘客和司機一樣對話,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車載語音這條賽道,究竟在比什麼?
綜上所述,車聯網這一局棋,某種程度上來看,真正在考驗的是車載語音互動的技術解決能力和綜合服務體驗。
因為駕駛時的網路服務必須圍繞聲音進行,那麼聲音能夠獲得的許可權越大,互動技術越精準,生態服務越充沛,消費者的體驗也就會越好。
這一場關於人車對話的賽跑,無論是科技巨頭,還是新晉獨角獸、造車新貴,都必須考慮三個方面的問題:
1、AI語音技術的體驗分:AI語音互動、IoT系統、雲端計算,這些技術體系進入汽車,是一個廣泛而深刻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對科技企業拿出的技術解決能力是有嚴格要求的。車載場景不同於家居,有複雜的干擾環境,和必須快速執行命令的效能要求。如何讓人車對話時,可以更好地完成遠場喚醒、方言識別、特殊語序識別,是接下來AI公司需要繼續努力的。
2、與車企合作的親密分:如果我們認同語音互動控制車輛部分越多越好,前裝優勢大於後裝這個邏輯,那麼人車互動體驗就是建立在科技企業與車企的緊密合作基礎上。而在今天,即使是已經全面領先的斑馬和AliOS,也面臨客戶群不夠多、合作品牌相對單一的問題。如何讓高階車、合資或者外資品牌車也部署“中國智造”的AI互動系統,或許還是任重道遠的工作。
3、外接生態的服務分:對於車主來說,真正的價值撬點可能並不在語音控車上,而在於車載系統能夠提供的導航、內容與綜合服務生態,是否真正帶來了體驗改變。而這對於人機互動技術的提供者來說,還是相對困難的。而外接生態相對成熟的網際網路公司,似乎在這個邏輯上更有勝率。只是BAT相比,B缺乏生態,T生態單一,只有A的生態最立體。
技術、車企合作、綜合生態,人車互動產業或許正在跑著一場鐵人三項。但在無人駕駛真正到來之前的相當長一段時間中,車載語音互動都會是汽車場景技術與體驗進化的主旋律。在語言的迷宮下,人和車以另一種方式相遇了。
而就車聯網而言,一個探尋的時代,也許會從語言與聲音的魔法中,慢慢開始它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