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氪研究 | 拼多多的“數字遊戲”
智氪研究資深分析師 | 劉一鳴
經歷了令人驚歎的增長後,拼多多繼假貨危機後又迎來了新挫折。

資料來源:Bloomberg,智氪研究
如果說假貨問題可以“先汙染後治理”,那麼本次的新挫折更加指向拼多多商業模式的本質。2019年3月13日,拼多多釋出了2018Q4財報,除了依然博人眼球的93% MAU(月活躍使用者數)同比增長外, 成本專案中的營銷費用被投資者重點關注了起來,這個專案在Q4依然飛漲,但收穫卻不盡如人意。
各大券商紛紛在財務預測模型中下調相關資料。例如Morgan Stanley(摩根士丹利)就在最新的研報中,將拼多多2019年Non-GAAP盈利的預測從原來的盈利1.79億元,下調成虧損21億元,利潤率也從0.7%下調為-7.9%。這些結果直接導致拼多多在財報釋出當日暴跌17%。
拼多多正把每一分錢收入都投入營銷
京東在2014年上市後,由於連續的虧損令很多投資人不安,更多人則在質疑這樣的公司為什麼能上市(亞馬遜自上市以來,大部分年度的淨利潤都是正的)。不過,拼多多將這一潮流又往前推進了一步。
拼多多在2018年,錄得經營虧損(operating profit)108億人民幣。 更重要的是,拼多多並沒有像京東那樣把利潤虧在物流這種資產上,而是都虧在了市場營銷(Sales and Marketing)上。
資料來源:Bloomberg,Morgan Stanley Research estimates
無論五環外還是五環內,相信你在微信、電視節目、地鐵站等各個渠道都看到過拼多多的廣告,並且拼多多的商品是如此便宜,這些現象背後都是巨大的廣告和補貼支出。
拼多多在廣告和補貼上到底花了多少錢?我們首先將拼多多財報中的成本專案拆分,可以看出絕大部分成本出在市場營銷上:
注:2018Q2由於股權激勵,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ses是一次性變高;
資料來源:Bloomberg,Morgan Stanley Research estimates
我們再將市場營銷費用/營收, 便會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這一比值一直維持在驚人的100%附近。這也意味著,拼多多幾乎把所有賺來的錢,都花在了市場營銷上。
資料來源:Bloomberg,智氪研究
對於一家二級市場公司來說,如此高的市場營銷費用並不常見。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與拼多多最相似,都是平臺模式,但由於阿里上市時已經是一家相對成熟的公司,所以與現在的拼多多不具備可比性。
我們查閱了近期上市的美團的招股書,發現在IPO之際,美團市場營銷費用在總成本中的佔比並不大。不過在千團大戰最火爆的2011-2012年,美團的市場營銷費用遠超營收是必然的,哪怕到了團購大戰快結束的2015年,美團的市場營銷費用依然是總營收的178%。
但美團的亮點在於,營收在2017年迅速增長,市場營銷費用得到有效控制,僅佔32%。
注:美團2018年9月上市,招股書最早可追溯2015年各項費用情況。
據Morgan Stanley預測,拼多多的市場營銷費用/總營收,在2018年為102.5%,2019年和2020的預測值分別為83.1%和53.3%。 拼多多能否像美團那樣,實現市場費用的穩定控制和營收的高速增長,將是決定其中期市值的關鍵因素。
資料來源:Morgan Stanley Research estimates
從創始人黃崢到CFO徐湉,都不止一次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強調: “在我們看來,營銷支出應該被視為長期投資和虛擬資產(long-term investment and the virtual assets)。” 拼多多的這一詭辯非常具有引導性,什麼是長期投資和虛擬資產在會計準則中都有明確界定,至於資本市場有沒有人相信這一觀點,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花旗銀行估測,拼多多營銷費用的50%用於線上和線下廣告,另50%用於促銷和優惠券。 資本市場為什麼以前不擔心拼多多的高費用,但現在卻又突然擔心了呢?
這就涉及到拼多多商業模式的本質。黃崢所設想的“拼多多=Costco+迪士尼”,是非常高瞻遠矚但也足夠遠期的願景,但當下的拼多多之所以能在剛成立3年後就上市,並且獲得300多億美元的市值,一切都仰賴拼多多的高增長,從GMV、營收、MAU、DAU,到活躍買家數、人均客單價等等。
資本市場之前認可的邏輯在於,雖然這些亮麗的增長數字背後是很高的投入,但這也證明了拼多多投入的效率很高。
CFO徐湉曾在上個季度表示,拼多多Q3 MAU的加速增長,證明了過去幾個季度的營銷投資是高效的,並且預計它將在長期內獲得回報,所以打算繼續在品牌廣告渠道(如電視臺)上花錢。
Q4市場擔心的核心不是拼多多繼續花錢,而是拼多多花錢的效率在下降。拼多多Q4的市場營銷費用高達60.24億元,比上一季度的32.3億元幾乎翻倍, 但GMV、營收、MAU等核心運營指標的增速,落後於營銷費用增速,它對現階段的拼多多是致命的,因為這意味著拼多多的廣告和補貼效率在下降。
拼多多2018Q4新增使用者3300萬人,比Q3的4200萬人已有所下降,Q4的獲客成本更是飆升,達到182.5元,環比增138%。這還是在花費了60億元市場營銷費用下取得的。
資料來源:Bloomberg
四季度是阿里舉辦雙十一購物節的季度, 拼多多花費重金參與但並未取得太好的效果,說明使用者在雙十一對阿里平臺的認知度還是比較高,新興平臺可能較難從中遷移使用者。 截止到2018年12月,阿里年度活躍使用者6.36億(同比增23.5%),較上一季度新增使用者3500萬,並且70%的新增使用者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這意味著阿里與拼多多的交鋒將日益激烈。
拼多多雙十一表現。資料來源:Goldman Sachs
相比於阿里和京東的獲客成本,拼多多仍然具備優勢,但優勢正在迅速縮小。阿里巴巴最新季度的綜合獲客成本為364元,由於阿里巴巴業務龐雜,市場營銷費用並未將電商業務單獨列出,其中還包括了數字媒體娛樂、雲端計算等新業務的費用(以並表時間為準)。有媒體報道稱,阿里電商業務的獲客成本是250元。
資料來源:Bloomberg
京東由於在2018年Q3新增使用者出現負增長,獲客能力出現衰退。
資料來源:Bloomberg
“之前我們預測拼多多在今年下半年遭遇獲客瓶頸,但現在這個瓶頸提前了。”一位券商分析人士說,“阿里當年遇到這個瓶頸後,便開始通過支付寶從線下拉新,但拼多多可能缺乏類似的方法。”
當拼多多維持高速增長時,哪怕遇到做空都不怕。令港股新秀麗暴跌10%的做空機構Blue Orca,曾在2018年11月14日釋出對拼多多的做空報告,但因為拼多多在6天后釋出了擁有漂亮增長資料的財報,股價比做空時反而漲了35%。
維繫拼多多高估值的是其潛力,當增速受到質疑時,市值就會回撥,這幾乎成為了資本市場對這支熱門股票的共識。
拼多多的數字遊戲:被“誇大”的GMV增速
很多跟蹤電商行業許久的細心投資人,都會發現一個問題: 為什麼拼多多沒有像阿里、京東剛上市之後那樣,披露自己的季度GMV數字,而是設計了一套奇怪的新演算法——“12個月GMV”?
所謂“12個月GMV”,是指除去本季度GMV外,另多加了往前三個季度的GMV,共算成一年,但這個“年”不等於自然年或財年。例如2018年Q3的“12個月GMV”,就是指2017Q4+2018Q1+2018Q2+2018Q3之和;2018年Q2的“12個月GMV”,就是2017Q3+2017Q4+2018Q1+2018Q2之和。
這其實是拼多多非常聰明的數字遊戲,可以藉此誇大GMV增速,以及隱藏一些問題。由於拼多多仍處於早期階段且未盈利,此時P/S、P/E等估值手段不適用。除DCF估值法外,最合適的方法之一就是P/GMV了。無論哪種方法,GMV都是這一階段非常重要的估值指標。
拼多多的管理層在所有公開場合談到GMV時,比如財報釋出、財報電話會議中,都在引導分析師和投資人使用“12個月GMV”。
“12個月GMV”首先帶來好處就是,能夠把早期的高速增長儘可能的往後移,其同比增速會遠大於單季度GMV的同比增速。我們從一份國際投資銀行的研報中,獲取了拼多多2017Q1-2018Q4時間段內的單季度GMV:
資料來源:Bloomberg,Goldman Sachs,智氪研究調研與計算
在單季度GMV增速的計算中,2018Q3和2018Q4的同比增長為232.3%和162.9%。但在拼多多對外發布的財報中,由於採用了“12個月GMV”的計算方法,2018Q3的同比增長高達386.3%,2018Q4也高達234%,這比單季度演算法的絕對值分別高了154%和71%。
這個數字遊戲背後的道理不難理解,因為拼多多是一家僅成立三年多的公司,早期的GMV數字基數很小,由於拼多多的高增長性,越往後數字的絕對值越大,而且大了很多。拼多多第二年的數字,相比於第一年的同比增長,絕對是天文數字,但到了第三年或第四年,由於第二年增速很快,基數變得越來越大,後面的增長數字將越來越不性感,這會影響到拼多多估值中的核心要素——遠超同行的GMV高增長。
而“12個月GMV”的演算法,巧妙的把拼多多前期的高增長屬性往後移。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僅是數字層面的“往後移”,並非拼多多實際的經營情況。我們從2018Q3和Q4的兩種演算法對比發現,這的確會誇大拼多多的GMV同比增長數字。
資料來源:Bloomberg,Goldman Sachs,智氪研究
更為重要的是,僅採取單一的“12個月GMV”的演算法,會影響到很多其他重要指標的計算,比如Take rate(take rate=Revenue / GMV)。
最近引起部分投資人擔心的事情是,拼多多的Take rate下降了。“我們發現拼多多在2018Q3和Q4的Take rate都下降了,拼多多給我們的解釋是因為對商家的補貼變多,導致營收降低,但我們調研了一圈商家,他們反饋沒有特別大力度的新補貼政策,這令我們懷疑是不是GMV的注水更多了。”一位要求匿名的資本市場人士向36氪分析師說。
但如果你按照拼多多財報中披露的“12個月GMV”計算,你會發現拼多多的take rate並未下降:
資料來源:Bloomberg,智氪研究
我們認為,“12個月GMV”導致了曲線被平滑,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反映拼多多當季度的實際經營情況,最好將兩種GMV都列入財務測算模型中。當然GMV並非SEC的強制披露指標,以什麼方式及口徑披露是公司的自由。
針對拼多多GMV的另一項質疑,來自一個間接的證據——平臺佣金收入。由於拼多多采取了類似於阿里巴巴的淘寶模式,所以絕大部分收入來自線上市場服務(online marketplace services),以及佣金(commission fees)。
線上市場服務主要來自商家的廣告,拼多多允許商家競標在平臺上搜索結果中的廣告,這與淘寶是一樣的。當交易完成後,拼多多還會向商家收取佣金,但目前拼多多隻收取0.6%,這部分僅作為商家給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支付處理費,這一數字幾乎是固定的。
所以拼多多佣金收入和GMV之間的關係,變得非常重要。因為GMV的統計口徑較為寬泛,包括了已下單但未支付的訂單,以及退貨等等。特別是拼多多特殊的產品設計,由於沒有電商平臺常見的“購物車”環節,很多訂單會停留在雖然下單了,但並未實際支付的狀態。
很多猶豫的消費者並不會主動點選“取消訂單”:
資料來源:智氪研究
對於這些訂單,它們計入了拼多多的GMV,但因為沒有交易所以沒有產生佣金收入,這種情況有可能導致GMV增速與佣金收入增速產生背離。
資料來源:Bloomberg,智氪研究
由上圖可以看出,Q4單季度GMV環比幅度為73%,但是平臺佣金收入(專案為Revenue from transaction services)同期增長幅度僅為48.5%,幾乎砍半。 但追溯歷史資料,我們可以發現在2017年,佣金收入的環比增幅與GMV增幅幾乎相同。
資料來源:Bloomberg,智氪研究
一位資本市場分析人士向36氪分析師說,佣金收入與GMV的背離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拼多多對商家的補貼加大了,另一種是GMV的注水越來越嚴重。
針對第一種原因,在會計政策中,對商家的補貼不會被計入市場營銷費用,對使用者的補貼或廣告才會被計入。對商家的補貼主要體現在佣金收入中,拼多多在2018年下半年這兩個指標的背離,可以反映出拼多多加大了對商家的補貼,從而導致佣金收入變少。
第二種原因很好理解,就是一部分GMV是依靠“刷單”實現的,這些交易並未實際成交,所以也沒有產生支付費用,導致GMV增長很快,但佣金收入增長很慢。不過在拼多多的會計準則中,若使用者退貨,佣金是不返還商家的。
拼多多的管理層也注意到了這一現象。CFO徐湉在Q4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從本季度開始,這一專案的名稱將不再叫“佣金收入”(Commission fees),改稱“交易服務收入”(Transaction services revenues),“因為本專案除了佣金收入外,還會受到與交易相關的其他服務收入的影響。”徐湉將這個變化歸結為商家補貼,“對商家的支援,也使得我們收取更低的支付處理費。”
無論哪種解釋,佣金收入與GMV背離的現象都值得關注,特別是這項指標在未來幾個季度的變化。
在Morgan Stanley最新的估值模型中, 給出了5.5倍EV/Sales(2020E) ,拼多多股價的上行區間頂點為+58%(48美元),下行區間底點為-24%(23美元)。Morgan Stanley預計,拼多多在2018-2020年的營收年複合增長率為91%,而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當前的交易價格,普遍超過5倍EV/Sales(2020E)20%-28%。
鑑於拼多多類似淘寶的平臺型業務模式,Morgan Stanley預計拼多多2020年的Non-GAAP運營利潤率可以穩定在30-40%,與其他同類型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歷史財務水平相當。
資料來源:Morgan Stanley
Morgan Stanley給出的三種預測情況分別是:
Bull(48美元):拼多多實現強勁增長,貨幣化率提高推動收益高速增長:2017-2020年總收入複合年增長率為214%,GMV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22%,總貨幣化率從2017年的1.2%提升至2020年的3.5%。由於Non-GAAP的營業利潤率好於預期,2020年Non-GAAP營業利潤率上升至23%。因此,預計拼多多於2020年Non-GAAP淨利潤為129億元。
Base(37美元):拼多多實現穩定增長,收入和運營利潤率正常:2017-2020年總收入複合年增長率為202%,GMV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18%,總貨幣化率從2017年的1.2%提升至3.3%。由於Non-GAAP的營業利潤率好於預期,2020年Non-GAAP營業利潤率上升至22%(2017年為-27.5%)。因此,預計拼多多於2020年Non-GAAP淨利潤為112億元(2017年為3.83億元)。
Bear(23美元):競爭加劇導致貨幣化增長慢於預期:2017-2020年總收入複合年增長率為185%,GMV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12%,總貨幣化率從2017年的1.2%提高至2020年的3%。鑑於激烈的競爭,2020年Non-GAAP運營利潤率提升至20%(2017年為-27.5%)。因此,預計拼多多於2020年Non-GAAP淨利潤為92億元。
“在股票市場中,目前買拼多多的還是對衝基金為主,他們主要是短期投資者,那些持有期長的長線基金,還很少佈局拼多多,因為他們看不清這家公司在3年後會變成什麼樣。”一位資本市場人士對36氪分析師說。
拼多多作為電商行業的後來者,挑戰阿里巴巴和京東等強大企業很不容易,拼多多從遊戲和農產品切入, 嘗試了一條“think out of the box”的道路,這是對衝基金最喜歡的型別。 “我們不是要複製一個天貓,而是要在Costco和迪士尼相結合的部分找到創新點。”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又一次強調。
------------------------------------------------
如果您想與我們探討對拼多多的看法,請加作者微信(18500194899),並備註公司及職務,上一篇對拼多多的討論見此: 《市值從270億美元跌到211億,拼多多價值幾何?》 ,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