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近半 人工智慧公司“造假”,AI投資陷入窘境!
以所謂 “技術” 為出發點,商業資本化為終極目標,是當下網際網路人的慣用手段之一。而人工智慧(AI),這個有著巨大經濟利益的技術領域,也悄然成為了繼 “區塊鏈” 後,全球科技圈最大的“噱頭”。
根據全球專業服務公司威達信集團(MMC)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他們在 13 個歐盟國家中研究了約 2830 家人工智慧創業公司的“活動、重點以及資金”,發現被歸類為 “AI 公司”的歐洲創業公司中,有 40% 的公司並未使用任何 AI 技術。
在經歷持續多年的大量炒作後,人工智慧的商業化正在偏離軌道。

據 MMC 公司的研究專案負責人大衛 · 凱爾納(David Kelnar)表示,這個結論來自於對這兩千多家公司的核心業務,包括他們的產品,網站和產品文件都進行仔細的審查後得出的。
這些創業公司雖然被歸類為 “AI 公司”,但其核心價值業務並非來自 AI 技術方面。這意味著,被外界投資人認為是 AI 領域的公司,實際上並不屬於這個領域。
這份報告並未指出,這些 “假 AI 公司”是否已經通過行動誤導了他們的客戶、廣告商,也並未指出這種現象產生的後果與影響。
但是,MMC 的研究人員發現,“人工智慧(AI)” 一詞顯然對投資者很有吸引力。因為與其他領域相比,聲稱在 AI 領域從事相關業務的創業公司吸引到的資金要比其他非 AI 領域公司多 15% 至 50% 左右。

這種現象的直接後果就是“AI 創業公司”的井噴:在2013 年,歐洲每 50 家創業公司中,只有一家公司主動採用 AI 技術。但如今,歐洲每 12 家創業公司就有一家將 AI 技術列為其公司的核心價值主張。
在短短的 6 年裡,試圖用人工智慧技術讓投資者“買單”的創業公司翻了四倍。

當然,麻省理工科技評論(ID:MIT-TR-China)不能忽略報告中那 1600 家真正把機器學習技術應用到商業模式裡的真 · AI 創業公司。
有意思的是,研究報告中提到,這些公司似乎都將矛頭指向了兩個領域:聊天機器人(26% 的公司)和詐騙檢測(21% 的公司)。這是兩個很難準確判斷能夠給客戶帶來多大利益的領域。
畢竟,任意一位與機器人客服打過交道的使用者都會告訴你,聊天機器人就是個傻子,只是企業減少人工客服成本的一個策略。而詐騙檢測則是一個很難“單獨撐起一片天”的業務,需要與其他業務搭配才能起作用。
事實上,造成歐洲大量 AI 創業公司“造假”和“挑軟柿子捏”這種現象的背後,是歐洲對 AI 技術並不 “感冒”。

2018 年 5 月底,德國領導人默克爾訪問了中國,在這個緊密行程中,抽出時間飛到深圳,參觀一家創業公司。
這家公司名字叫碳雲智慧,主營業務是利用人工智慧(AI)驅動海量生命大資料,為消費者提供定製化的健康解決方案。
回國後,默克爾在德國開始了大規模的 AI 興國戰略。2018 年 5 月,德國宣佈耗資 30 億歐元(34 億美元),在德國建立新的研究中心,進行學術性研究等,而這個中心將把合作範圍擴充套件到至少 24 個其他歐盟國家。這讓整個歐洲國家對新技術領域,更加關注。
在歐洲經濟版圖中,趕超中美,超越亞洲的目的一直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歐洲 AI 產業發展的最大困境是,人工智慧市場過於分散,網際網路產業發展基礎較差,缺乏像矽谷、BAT 這種領軍的網際網路企業。

所以,許多歐洲的創新公司企業家,即使特別想做 AI 技術,也無法做到大規模、國際化。
在這種環境下,打 AI 旗號,賺投資人的錢,再將部分錢投入到核心非 AI 業務中,成為了他們的“慣用”手段。
歐盟在競爭監管和資料監管上偏嚴格,企業合規成本較高,AI 巨頭的想法成為了 “夢想”,歐洲人把 AI 看作了投資者手中的鈔票。
然而,更多投資者表示,AI 行業已經成為了 ”紅海“,削減 AI 型別公司的投資,勢在必行。

英國投資公司 Draper Esprit 執行長西蒙·庫克(Simon Cook)表示:“人工智慧已經變成了一個可以肆意使用的全能詞語,歐洲的投資者將不再相信 AI。”
結語:
最近我也為大家整理了很多的人工智慧學習資料,有想要的可以加我V我拉你進群免費領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