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狂歡:“雙面”購物節
轉載自央廣網
↡
繼“雙十一”之後,本週又將迎來“黑五”和接下來的“雙十二”。十年“雙十一”,電商平臺流量銷量創新高,技術服務不斷突破;但另一面:商家被裹挾,走銷量卻不盈利;物流人力消耗和非理性購物帶來了巨大浪費。“剁手”的購物節背後,有哪些普通人不知道的故事?為什麼美國、日本“羨煞”中國市場,自己卻不搞“雙十一”?“雙十一”們體量屢創新高背後,哪裡是其“阿喀琉斯之踵”?
剛過去的“雙十一”:阿里巴巴全天交易額2135億元,同比增長27%;國內電商全網銷售額3143億元,同比增長24.3%。剁手黨們打出了自己的購物哲學:“錢花出去才是自己的”,“錢花出去不是沒了,而是變了一樣子陪著你”。
“雙十一”展示了中國消費市場的消費熱情、購買力,造勢營銷的能力和玩法的創新,以及大資料技術和物流能力的進化。十年來,很多媒體人親眼見證了“雙十一”從一件看似不靠譜的事,變成商業奇蹟。本期【遠見】對話DCCI網際網路研究院院長、投資人劉興亮。
(一)你不知道的“雙十一”——從“遊戲節”到“購物節”
思遠:回想起來,第一屆“雙十一”被邀請的情景:當時阿里的同學好像心裡沒底,叫“光棍購物節”,背後意思是萬一這事沒“忽悠”成,就當過個“光棍節”了。但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有個“雙十一”,前兩天去4S店,車商每年最大力度的打折都不是年底衝業績,而是“雙十一”了。
劉興亮:我第一年參加是在2011年,那時候剛開始使用數字大螢幕。總的來說就是看著它從一個很小的促銷行為,變成了全球最大的購物節。
思遠:想起一位老“阿里”,前兩天朋友圈晒了張工作照。眼見著從2009年一頭茂密黑髮到如今謝頂了——“雙十一”在成長,人也在成長。
劉興亮:因為畢竟過去了十年。大家可能以為“雙十一”是阿里的發明,其實不是。第一個把“光棍節”跟促銷聯絡起來的公司是做遊戲的盛大。陳天橋2004年就已經是中國的首富,那時候阿里還沒上市,2006年當時很多遊戲裡面搞虛擬戀愛、結婚、生孩子。當時盛大有個姓胡的姑娘,忽然提了個創意說“我們能不能在光棍節搞一個促銷?”後來就搞了兩個光棍節,1月11號叫小光棍節,11月11號叫大光棍節。遊戲裡單身的人可能會領優惠券,“雙十一”就是這麼來的。第一個搞促銷的遊戲是彩虹島,後來所有的遊戲都在搞。當時盛大的CFO叫張勇,就是今天的逍遙子,阿里的掌門人。
(二)購物節“進化”:積跬步,迎質變
思遠:今年的購物節成績單很亮眼。無論是訂單量還是支付技術,AI智慧推薦、物流水平等都有質的進步。記得第一屆“雙十一”時,支付寶承受不了這麼大的訪問量,直接就掛了。
劉興亮:很正常。每年都會有或大或小的故障。今年“雙十一”開始後,很多人不能修改地址,一改價格可能就又變了。但後來修復了,還是流量激增的原因。
思遠:包括智慧推薦技術,大家拿出手機來,每個人頁面都不一樣,千人千面。大資料通過你平時的瀏覽行為、閱讀行為,判斷你對什麼感興趣,讓你更容易找到你需要的東西,或者讓這些東西去找到你;還有物流,第一年的時候還沒有智慧物流骨幹網路,非常擁堵,一個快遞至少等半個月。現在通過資料對運力和倉儲調配,配送質量和速度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在包裹突破10億後。
劉興亮:從成交額來看已經漲了2000多倍,但現在收貨速度反而更快。說明我們的AI大資料、雲計算髮揮了威力。通過大資料預估,提前備好貨、預測,我們這方面還是進步蠻大的。
思遠:“購物節”已從原來一家企業、一個行業,變成了線上線下各個領域商業的大練兵。最開始大家練的是怎麼宣傳,怎麼“忽悠”消費者買東西;到現在這個已經不是問題了,而是進化成面對海量需求,怎麼提高商業的運轉效率,結合“人、貨、場”三種元素,從硬體到軟體,從思維體系到線下執行,一年比一年好。
(三)走量不掙錢、花樣繁多“冠軍”榜:“雙面”購物節
思遠:這麼大的消費體量放出來,問題也隨之而來。消費者衝動消費和10億包裹帶來的物流成本和耗材的浪費。比如買條圍巾,寄過來時,大紙箱子裹好幾層泡沫,這很常見;再比如,大家都覺得“雙十一”商家會賺的盆滿鉢滿。但很多商家是被裹挾,電商平臺為了沖銷量,商家必須打折,真金白銀的貼給消費者,否則就不給上好的展示位。商家之間、競品之間也打價格戰,而且這兩年管得嚴,“先漲價,後降價”這些價格戲法也不太好使了,很多商家真是投入真金白銀,但走量不掙錢。
劉興亮:確實很多商家被迫捲入了“雙十一”。對平臺來說,這一天就像娶媳婦,商家不來隨禮,不給面子,下次就不帶你玩了。“雙十一”現在成為社會現象和廠商秀肌肉的時刻。每年“雙十一”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冠軍榜”,尤其是手機品類,競爭太激烈。比如今年,小米公佈自己獲了128個冠軍,華為也公佈說自己獲得了銷量的冠軍。大家都會根據自己的優勢找個角度自封冠軍:我是銷量冠軍、數量的冠軍、支付寶支付金額冠軍。這完全是個PR行為。
思遠:就像現在小孩上學,家長們一方面覺得培訓班貴,但別人家孩子上,我也得上?
劉興亮:對,關鍵是你的所有鄰居,小區其他家長都在看著你,不表現行嗎?大家都已經被數字綁架了,馬雲去年說,我們要看到“雙十一”給整個社會的推動,他說資料已經不再重要了,但是我看今年各大媒體首先報的還是2135億這個數字,數字不太重要嗎?依舊很重要。物流行業很痛苦,為了“雙十一”可能提前半年,就開始備人、備車、備場地,就為了迎接“雙十一”這一個高峰。那之後呢?
思遠:相當於購買力被提前透支、預支了。
劉興亮:對,所以對於很多商家來說,原來1萬件貨,突然這一天要備3萬件貨,是不是得多租兩個倉庫?各種各樣的費用竄上去,其實也是不低的。
(四)眼紅羨慕,海外為啥不搞電商購物節?
思遠:這兩年“雙十一”不是自嗨的活動。如果你去日韓、美歐、澳洲看看,一定會驚訝大型合作商家對中國“雙十一”的重視和投入程度。在全球商家的眼中,中國電商購物節是一個無與倫比的香餑餑,為什麼他們自己不搞?
劉興亮:今年“雙十一”,西班牙說,中國人把火腿買光了,當地人都吃不上了。你說為什麼他們不搞?美國有“黑五”,搞的也很成功。歐洲不搞是因為搞不起來,國家人口、市場都是有限的,歐洲好多國家只有幾千萬人口,怎麼跟中國比?中國中產消費的崛起,很多國家消費的購買力是不行的;另外,中國人會玩,各種打折、促銷繞得眼花繚亂。
思遠:比如日韓、澳洲這些地方,進入超市,多數沒有手機支付,找零錢時都一個一個給你數鋼鏰;你打斷他,他還要重來一遍,腦子很軸。美國的消費者給我的感覺是,消費觀更平和,“黑五”的時候他們會集中去搶線下店,比如奧特萊斯。
日本就更有意思了,年輕人沒什麼錢,老齡人可支配的收入更多。另外說到支付,每個日本婦女都會有一個厚厚的卡包,各種優惠卡貼上標籤,老遠一看跟本字典似的。他們好像都不知道中國人把所有的卡都綁到手機裡了。
劉興亮:這是表象。更深次的原因是人家線下商業足夠發達。中國電商在跨越式發展,沒經過線下零售業非常好的商業文明。比如美國再偏遠的地方,開車幾公里都能找到一個沃爾瑪,我們中國現在已經是網購。為什麼他們移動支付發展得不好,因為人家過去信用卡發展的太好了。
思遠:在技術革命面前,我們很偶然地彎道超車。中國的電商消費節就像一個巨人一樣,越吃越胖,意味著腳踝承受的壓力越大,體重無限大就把腳給壓斷了。
劉興亮:今年逍遙子說“雙十一”成交量遲早會破萬億,我毫不懷疑,但現在我們在唯資料論,提高網購習慣,讓更多的線下商家都參與進來,現在“雙十一”這樣一個歷史使命它已經完成了。這個節日不能無節制地漲下去,否則都受不了。
思遠:不要忘了“雙十一”的內涵到底是什麼?我們最初希望它去刺激消費能力,但是我們刺激的是那些健康的消費能力。我們的大資料要促進產業的升級,要帶動就業增長,但是我們要帶動那些有價值的增長,而不是提前透支或者虛假的、隱患重重的增長。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