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積體電路的最後希望:索尼半導體 | 半導體行業觀察
*本文由 公眾號 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原創。
不禁讓人想驚歎:“索尼半導體的時代已經到來,創造了世界第一臺真正的電晶體收音機(Transistor Radio)的索尼DNA果然還是在半導體領域,這幾年來預計要投資2兆多日元(約人民幣1,200億元),應該會一躍成為日本半導體的領頭羊!索尼最擅長的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影象感測器(Image Sensor)應該會帶動光敏二極體(Photodiode)、光電耦合器(Photo Coupler)、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儲存(Memory)等元件的銷售,情況非同一般啊!”
說出以上這段話的是證券界的某位分析師。的確,索尼的影象處理晶片——CMOS影象感測器已經以絕對的優勢位居世界首位,2018年佔據全球51%的份額(51%是全球銷售額佔比,出自Techno Systems Research)。
監控攝像頭和車載的龐大需求
據說中國向社會信用系統投資了20兆日元(約人民幣12,000億元),其核心就是推進在全國範圍內引進攝像頭監控網路。據說,目前約有1億臺左右的監控攝像頭,今後要增加到6億臺,而且大部分都採用了索尼的CMOS影象感測器。雖然用於智慧手機的影象感測器的發展趨勢在下降,但是隨著向高階產品的轉型,搭載3個感測器的產品在逐漸增多,這也成了推動索尼發展的一股“順風”。
在車載方面,索尼的技術也絕對是出類拔萃的。按照索尼技術水平做到的產品具有1億畫素、耐高溫達到150度、搭載DRAM、高精細且超高速、不存在任何LED訊號閃爍,這應該是三星、Omnivision(美商半導體公司,中文名豪威科技)望塵莫及的。如果是Level 4以上的無人駕駛,一輛汽車要安裝19個CMOS影象感測器,暫且估計每年無人駕駛汽車的出貨數量為1億輛,可以預測,幾乎霸佔車載市場的索尼半導體的業績應該會直線上升的。
確定實施合計為2兆多日元(約人民幣1,200億元)的裝置投資
在最近2-3年裡索尼斷然進行了6,000億日元(約人民幣360億元)的大型投資, 300mm晶圓迄今為止的10萬片產能要提高到13萬片以上,以日本山形科技工廠的裝置擴張為核心,長崎、熊本工廠等產能也逐步提高。而且,也委託UMC(UMC Electronics Co., Ltd.,聯電)旗下的原富士通·三重工廠(Foundry,晶片生產廠家)進行生產。
索尼的下一步就是以車載為中心,把晶圓的產能提到高20萬片,這至少需要1兆2,000億日元(約人民幣720億元)的投資,最終合計為超過2兆日元的裝置投資,首先這一點是肯定沒錯的。肯定要佈局新的大型工廠,日本國內各都道府縣的負責招商引資的相關人員應該會開始活躍起來了。
對其他半導體元件銷售額的貢獻
CMOS影象感測器集成了光敏二極體(Photodiode)、光電耦合器(Photo Coupler)、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儲存(Memory)等很多半導體元件,索尼一直在從外部採購其自身不生產的元件。比方說,從東芝採購光電耦合器,從鎂光(Micron Technology, Inc)採購DRAM。不過,前段時間索尼在其集團內部新設立了儲存業務部,開始著手電阻式隨機存取儲存器——ReRAM的開發。當前陷於經營困境的瑞薩電子的微處理器今後也許會採用索尼的ReRAM,也期待索尼今後正式委託東芝進行生產memory儲存器。
在東芝前途渺茫,瑞薩動盪不安的今日,索尼半導體可謂是日本半導體業界的“導彈頭”了,也許會成為真正的救世主。而且,重點是,供不應求的CMOS影象感測器和價格驟降的memory不一樣,CMOS的價格約為1.7美金/個(約人民幣11.5元,1,300萬畫素),而且這一年來完全沒有降價。
日本半導體現狀
IHS Markit於日前公佈了2018年第四季度全球半導體企業排行,此次,根據對IHS Markit採訪,獲悉了2018年日本主要半導體企業的排名。據數字顯示,2018年日本半導體企業整體的銷售額比2017年增加了4.7%,達到442億美金(約人民幣3,006億元)的規模,帶動這一增長的是位於Top1的東芝Memory(以下簡稱東芝儲存)。東芝儲存2018年的銷售額為105億8,800萬美金(約人民幣720億元),比2017年增加了18.7%,是日本國內Top10中唯一達到兩位數增長率的企業。另外,在Top10中負增長的企業有四家,分別是,第二位的瑞薩電子、第五位的東芝、第六位的日亞科學、第九位的松下。

東芝儲存的銷售額佔據了日本半導體整體的25%左右,但是,在2018年8月東芝儲存出售給了日美韓企業聯合,不再是東芝的合併決算企業,成了沒有義務提交有價證券報告書的非上市企業。因此,關於東芝儲存的銷售額統計,各家市場調查公司的統計都有相當大的差距,根據IHS Markit的調查來看,東芝儲存全球排名第七(僅在2018年第四季度,由於儲存半導體泡沫破滅的影響,排名降到了第九);根據Gartner的調查來看,東芝儲存跌破了前10(第12位)。根據IHS Markit的調查,Western Digital(西部資料,與東芝儲存均攤四日市的裝置投資,是東芝儲存的業務夥伴)在2018年整年的銷售額比2017年增加了2.2%,增加至84億美金(約人民幣571億元),全球排行第12位。
排名第二的瑞薩電子,由於沒有受到儲存半導體泡沫的恩惠,而且由於微處理器等產品在庫數量不斷上升的影響,情況不容樂觀,2018年銷售額比2017年減少了3.1%,減少至67億700萬美金(約人民幣456億元)。瑞薩電子雖然收購了美國的Intersil,與其說收購後並未產生明顯效果,不如說瑞薩電子自身銷售的減少似乎是抵消了收購Intersil產生的效果。瑞薩電子為了削減庫存,日本國內9家工廠計劃最長停產2個月,極有可能影響2019年的業績
排名第三的是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它的CMOS Image Sensor(影象感測器)位居世界首位,雖然由於智慧手機市場的低迷,市場狀況不佳,2018年卻比2017年增加了1.2%,增加至66億1,300萬美金(約人民幣450億元)。
索尼還在為將來的業務而繼續投資,如果快的話,很有可能在今年內超過瑞薩電子,成為日本半導體企業的第二位。
順便說一下,前三名企業的銷售額佔據了日本整體的一半以上(54%),排名第三的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與第四位的羅姆相比,銷售額是後者的2倍多,可以說這三家公司構成了日本半導體的Top Group(頂尖小組)。
此外,排名第5的是東芝的半導體事業(即東芝Device & Storage,不包括東芝Memory),其次是日亞化學、三菱電機、三墾電氣、松下、Socionext。關於松下,統計的是集團內部的Automotive & Industrial Systems Company(其子公司是Panasonic Semiconductor Solutions)開展的各類半導體業務。
這些Top 10企業的總銷售額比去年增加了4.8%,增加至368億9,900萬美金(約人民幣2,509億元),佔據了日本半導體企業整體銷售額的83.5%。與全球半導體市場相對照來看,全球Top5的公司佔據了50%的市場,全球Top10的公司佔據了60%左右的市場份額,因此可以看出“寡頭壟斷”正在進一步發展。
另外,日本的使用150mm(或者更小口徑)晶圓的Fab工廠是全球最多的,同時,眾所周知近10年來關閉Fab工廠最多的國家也是日本,很多日本半導體廠商無法發揮規模利益(Scale Merit),而且日本也沒有培養出可以實現快速增長的Fabless(IC設計公司),因此,與全球半導體企業相比,日本的半導體企業增長率比較低。
結語
《日經中文網》早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據ICInsights的報告顯示,1990年日本企業所佔的全球份額達到49%,但到2017年則僅有7%。而在美國諮詢公司Gartner釋出的2018世界前10大半導體企業中,竟已經沒有了日本企業的身影。由此可見日本半導體產業已開始放緩,而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四個方面:
一.不恰當的組織和戰略
日本的半導體企業一開始大多隻是綜合電子企業下的子部門,但隨著業務逐漸擴大,半導體企業在需要迅速做出決斷時,往往都被綜合型業務的組織策略拖累了經營速度,這種業務孵化的機制成了日本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枷鎖。
從組織型態來看,綜合性企業在投資決斷經常要慢上幾步,規模也小,缺乏對外界變化的應對能力,當競爭逐漸變得激烈的時候,容易被對手甩開。
二、經營者的素質問題
日本爾必達儲存器的前社長阪本幸雄指出,半導體作為全球化的產業經常需要企業的一把手到世界各地開始談判業務。企業的經營者們必須擁有足夠的能力和人脈,才能帶領企業走向世界,不斷髮展。而日本這樣的人才少之又少,通常企業的經營者們只將關注點放在與國內企業間的競爭當中。
三、閉門造車
東京理科大學研究生院教授若林秀樹表示,日本企業由於畏難情緒,拒絕收購,只拘泥於自主技術研發,這導致了在創新方面沒有足夠的競爭力。
以高通為例,作為以智慧財產權為根本的“無廠企業”,高通通過收購初創企業來擴大智慧財產權。構建出嚴密的專利策略後,再將豐富的技術創新能力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藉助智慧財產權來獲得市場領先地位。這種通過智慧財產權來創造價值的思想,是日本企業所缺乏的,閉門造車亦是日本半導體產業放緩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偏重技術、輕視營銷
業內人士曾指出,隨著競爭規則發生改變,市場已不再是僅憑著微弱的技術領先就能取勝,戰略性與客戶合作拓展用途、創造需求變得愈發的重要。
然而,日本企業對於外在變化比較遲鈍,雖然推出過一些官民共同的技術開發專案,但未能對日本的半導體再次崛起做出貢獻,因為半導體行業競爭的重心已經偏向營銷,而不再是技術。
但索尼在最近幾年的異軍突起,又給了日本半導體業者新的希望,希望這也將成為他們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