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叔講故事運營總監:關於增長和成長的5點建議得學習!

2014 年,凱叔講故事開始做公眾號的運營,2016 年 7 月上線凱叔講故事 App,到現在為止有 2000 多萬的使用者,作品數量 13000 多個,這些作品在平臺上被使用者播放了超過 30 億次。
凱叔講故事 2016 年上線 App 時推出了一個核心的邏輯:

這是一個增長飛輪。
什麼是增長飛輪?如果一個產品有了極致的內容,那麼極致的內容會吸引更多的使用者,當有了很多使用者的時候,會帶來更多的收入,有了這些收入,又可以再投入到極致內容的研發當中,這個飛輪就可以轉起來。
凱叔講故事增長飛輪的核心是什麼? 就是極致的內容。
在讓增長飛輪執行之前,我們有 3 個和內容有關的刁鑽的問題需要思考清楚,也是我建議大家做增強前都想清楚的,如何讓你的內容具備增長力。
如何讓你的內容有增長力?
1)有大量免費內容時,如何讓使用者買付費內容?
在我們 App 裡的免費內容,都是版權團隊拿到的國際優質產品的繪本作品,使用者就會很困惑,免費產品已經這麼好,付費內容能好到哪裡?我們為什麼花錢買付費內容?況且單價也不便宜(99 元和 199 元居多)。
其實,凱叔講故事在向用戶解釋付費內容的價值時,抓住一個核心的點就是體系化。

我們的免費內容是散點式的,主要解決的是使用者生活中的一些場景問題,比如孩子怕黑,那麼在 App 裡搜尋繪本故事,基本上就能解決這些場景化的問題。
但是如果要給孩子講人體,講宇宙,講恐龍,講天文地理。這時候,使用者自己的知識儲備裡,或許就不具備這樣體系化的知識,無法向孩子講述清楚,在此情況下,付費內容的價值就凸顯出來了。
我們的付費內容,能夠“體系化”地給孩子講中國歷史,讓孩子知道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可以把《西遊記》、《三國演義》系統地講給孩子聽,這就是體系化的力量。

2)兒童內容和成人內容的差異是什麼?
成年人使用一些產品,尤其是內容產品的時候,大多數時候都有一定目的性,比如,我們為了升職加薪學習一些課程;比如為了減肥或健美上瑜珈課。
這時候我們有痛點,這個痛點就是我們渴望達到一個目標,於是驅動自己完成成長的目標。
對於孩子來說不一樣,因為成長不是孩子的需求,他也沒有一個概念為了自己要成長,必須學什麼,聽什麼,或是系統化地瞭解什麼。
孩子的核心點是什麼?他們需要快樂,他們需要在過程中是享受,不能覺得痛苦,因為覺得痛苦,他們就不能堅持下去。
於是,我們給孩子設立付費內容時堅持的一個核心點就是快樂,這也是打造兒童內容和成人內容時的差異點。
3)如何處理二元使用者(付費者和使用者)的關係?
我們產品的使用使用者是孩子,但是買付費決策的人是家長,那我們要如何處理家長和孩子之間不一樣的關係?
凱叔講故事打造內容產品的第一性原理是 快樂、成長、穿越。

快樂剛才已經解釋過了,穿越指的是什麼?指的是我們在做產品時,要思考這個產品能夠存活多久,是不是在 10 年、20 年甚至 30 年以後依然綻放光芒?
我們打造產品的時候,哪些東西一直在變,哪些是一直不變的?那些不變的東西,就能讓一個產品具備穿越時間的力量。
當一個產品具備穿越時空的力量時,我們的邊際成本會越來越低,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也就意味著利潤率會越來越高。因為當我們的一個知識產品完整上線後,幾乎不再產生任何新的製作成本,但是它可以產生的收入卻是源源不斷的。
快樂和穿越中間的點就是成長,成長是我們將孩子的需求與父母的需求,串聯起來的核心點。如果我們的產品只具備快樂的力量,不具備成長的作用,那我們的產品在父母心中可能就類似《王者榮耀》。
當我們的產品給孩子帶來看得見的成長,並且這個成長可被驗證的時候,我們就更能被父母接受。那麼,如何讓孩子的成長被驗證,被父母所接受呢?
我們需要將孩子的成長變得視覺化,一旦家長能看到孩子的變化,他們便會持續為孩子投入。比如,我們在做《凱叔聲律啟蒙》時,特別做了一個伴唱的功能。
小朋友聽完音訊之後,可以使用這個功能,選擇跟著凱叔一起唱歌,或者自己演藝,或者找爸爸媽媽做親子繪圖,然後錄製出作品。
我們的這個產品功能,能根據小朋友的音律和準確度打分,告訴他獲得多少分,超過全國多少小朋友,父母能夠知道小朋友聽了這個作品後長了多少知識。同時,這個作品還可以分享到朋友圈,讓父母去炫耀。
基於此,我們做了大量讓小朋友和家長互動的功能,比如,我們在每一集故事的結尾有一些提問,問到小朋友一些問題,小朋友便會和父母討論,父母會覺得我的小朋友竟然能思考這麼有深度的問題了。
用資料篩選你的渠道
首先你的產品(內容)驗證成功以後,才可以做渠道投放,這時候渠道帶來的使用者才能真正留下來。
1)有量的渠道就是好渠道嗎?
最開始我們的邏輯是先看哪些渠道有量,可是,有量的渠道就是好渠道嗎?我們怎麼判斷一個渠道是優質的渠道呢?
在市場上,有很多渠道投放相關的概念,渠道代理、優化,CPA、CPT、CPM……哪種是真正的好渠道?我們一開始很懵,後來我們發現,從盲目投放到聰明地花錢只需要有一個工具就可以了,這個工具是什麼?
2)渠道質量評分模型
我們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去探索、打磨,請了專家跟我們一起討論。在 2018 年 4 月,我們開始做 “渠道質量評分模型”。

我們發現有的使用者是標準的好使用者,他們會有一些標準的行為。比如,這個使用者來了以後大概多少天會註冊,註冊完多少天以後聽多少故事,大概會花多少錢,什麼時候花錢,花錢買哪些產品等。
這些行為有一定的規律,我們把這些規律提取出來以後,就是標準的行為路徑。
我們按時間維度來做對比,就會發現每個渠道與標準使用者匹配的情況。比如,把渠道一定義為標準使用者的分數變化情況,渠道二、渠道三、渠道四分別在不同時間去做得分的對比,看看每個渠道是否符合我們得分的走勢。
如果分數偏離很遠,得分是 60 分以下,我們會思考這個渠道是不是有作弊行為?是不是使用者群體差異很大?還是我們優化得不夠好?如果有的指標很高,有的指標很低,那麼,這個渠道也會有問題。

一般來說,一個好渠道各項指標的分數會相對綜合,不會出現極端的情況。可能比較極端的是,有的渠道各項指標都很好,除了 ROI,那麼,這個渠道的代理商做假了 90% 以上。
為什麼呢?因為做假的代理商或媒體不會給使用者在轉化環節衝錢做假,就會出現除了 ROI 之外,其餘各項指標都很好的情況。
如何通過一場活動獲得30萬用戶?
關於複合增長,除了做投放之外,還有一些營銷活動,比如,像標題上說的一場活動帶來 30 萬用戶,類似這樣的活動。
這裡我舉一個帶來 30 萬用戶的活動,比如以《凱叔西遊記》、《三國演義》這些作品的精選包做活動。平臺的老使用者對這些極致產品的價值,有非常清楚的認知,知道這些產品有價值,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買,面對這種使用者該怎麼辦?
先發揮一些傳播的價值,告訴他可以通過邀請身邊還沒有註冊下載凱叔講故事(App)的朋友,下載使用這個產品。

只要朋友成功地通過你(邀請者)的連結,領取了這個產品,並且到凱叔講故事(App)裡激活了他的帳號,你(邀請者)跟你的朋友(被邀請者)都可以領到這個產品。
過程看似有點複雜,因為對於他的朋友(被邀請者)來說,不僅需要在頁面上註冊,還需要來凱叔講故事的 App 裡啟用帳號,下載“幾十 M”的安裝包來完成啟用註冊的過程。
我們為什麼依然能帶來 30 萬的使用者?
因為老使用者的社交力量,用口碑的方式告訴新使用者為什麼這個複雜的事值得你幹,這個東西哪兒好,這是核心的邏輯。
整個頁面非常簡單,活動也非常簡單,但是你要找到你的產品能夠說服使用者幫你傳播的點是什麼,以及一些什麼樣的人,可以去幫你做這樣的傳播。
當然,我們整個活動的設定不僅僅做了使用者獲取,其實還考慮了,這 30 萬人來到我們的平臺之後怎麼讓他們留存下來,以及怎麼促成更多的轉付費。

我們埋下了很多點,比如,這批使用者來到 App 以後讓他聽什麼,同時關注他們喜歡聽什麼,聽完以後做什麼。基於這些使用者行為,我們再考慮怎麼做下一步的轉化。
我們做增長不是為了那一次活動帶來使用者數的增長,而是為了最後能夠給我們帶來收入的變現。轉化付費是在設計活動時要思考的問題,並且要在各個環節埋好那個“鉤子”。
這裡我也將展示展示我們設計的邏輯,一開始是活動策劃與研發,接著做使用者分群展示及渠道隨機投放。在整個過程中會實時監控所有的資料,去看什麼版本的海報效果比較好,然後選擇最好的版本做大規模的推廣。
接下來,再做策略的調整,今天怎麼推,明天怎麼推,每個產品怎麼推。再往下做整個活動的覆盤、資料存檔,看一下這個活動是不是還需要調整和優化。
如果說這個活動已經被我們驗證了,我們就會用產品化和功能化的方式讓他在我們 App 裡面長期留存下來,成為自增長的引擎,而不需要再調動活動的資源投入。
關於增長和成長的5個建議
最後,我用兩句話來總結我對增長的看法:
第一條,做一個活動只是我們增長行為最小功能化的驗證,並不是為了做活動而做活動,我們在做活動的過程中,無效則迭代,有效就產品化。
第二條,使用者的增長不僅僅是拉新。需要去考慮這群人怎麼能夠真正地留存下來,並且能夠產生轉化,我們要在這過程中埋好我們的“鉤子”。
此外,我再提幾個關於成長的小建議:
1)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型

我個人的第一個思維模型是由 KPI 帶來的,我在凱叔講故事的第一個 KPI 是我們的付費內容怎麼銷售的 GMV。
當時我們對這個 GMV 做了拆解,GMV 等於什麼? GMV = 付費使用者數 * 客單價
付費使用者數等於什麼? 付費使用者數 = DAU * 轉化率
DAU 等於什麼?可以再往下拆解,等於我們的新增使用者數,等於我們老使用者的留存活躍。轉化率和什麼有關係?和我們的頁面設定有關係,跟我們的引導,跟活動的力度,包括文案、圖片等有關係。
那客單價和什麼有關係?這就涉及到定價策略。定價策略在整個產品的過程中也是一個非常有學問的點,我們研究了一套公式來做定價策略。
還有我們使用者的復購率,復購率和什麼有關係?做產品的時候不僅僅考慮這一個產品怎麼賣,還要考慮我們產品之間怎麼形成體系化,比如說做國學的、科學的。
小朋友年齡的增長怎麼按照生理上或者思想上的變化,做一些我們購買路徑上的變化。這是我們在做路徑設定的時候,在產品功能和內容上思考的一些問題。
總之,要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型,對面臨的目標逐一進行拆解。
2)多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型
對上,在面對一個行業或者一個戰略的時候,怎麼應對這個問題;對下,包括小到文案怎麼寫,標題怎麼寫,圖片海報怎麼擺放等,可以通過思維模型進行思考。
思維模型的力量,可以讓你對複雜的世界抽象化出一些自己的理論和方向,快速做一些思考和判斷。
3)不斷迭代自己的思維模型
成年人的世界變化很快,比如,去年一些熱門的概念今年可能不再有了,今天有更多更新的思想和方法。這時候我們的思維模型不是你建好了就可以放在那裡,需要根據這個時代的變化,不停去迭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