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網劇2年分賬收益超7200萬,分賬劇的春天來了?
標籤: 網路劇 分賬 來源:首席娛樂官 作者:小小 2019-03-22
藝恩網轉載本文只以資訊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
[摘要]
一些“小而美”的劇集開始率先試水分賬劇,通過觀眾中心制與製片進行分賬,似乎開始順勢而為。
在如今經濟放緩的情況下,不少大IP+大製作模式也開始逐漸失靈。而脫胎於網大的分賬模式,越來越多的網劇也開始試水分賬模式,這種以觀眾中心制,將風險與片方共攤的分賬模式正成為劇集製作的驅動器。
3月21日國內首家分賬劇服務&孵化聯盟釋出會,暨新響計劃在北京舉行,而此次釋出會小官發現從製作方再到平臺方,全都在爭搶分賬劇。
分賬劇開始統領劇集市場
自制劇代表品牌,IP劇鎖住流量,這兩者都想押寶頭部內容。但頭部內容不等同於大投入,此前很多平臺方單一的打包購買劇集,如果播放率不理想或者因為政策永久延播,無疑讓平臺方虧損不小。
如今,一些“小而美”的劇集開始率先試水分賬劇,通過觀眾中心制與製片進行分賬,似乎開始順勢而為。
比如,愛奇藝獨播的《絕世千金》上線四天就宣佈分賬金額突破1000萬,一舉打破分賬劇最新紀錄,不到半個月,片方單憑分賬實現回本。
其實早在去年,各大平臺就紛紛佈局分賬劇,截止去年11月底,愛奇藝上線的分賬網劇達到119部,A級專案比去年多出50%。2019年以分賬模式播出的網劇達60部。
“分賬網劇的投資體量決定了它只需緊緊抓住圈層使用者的喜好,愛奇藝的8070萬付費會員,你只要抓住幾百萬,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就能收回成本。”愛奇藝戲劇中心總經理李莉曾公開對媒體表示。
由於分賬劇主打圈層垂直的小而美,非大IP大製作取勝,成本一般控制在每季1000萬左右,無疑也讓一批新興的影視公司看到了機會。
2017年新聖堂影業的《花間提壺方大廚》兩年分賬收益超7200萬。
興格傳媒總監王力為表示:未來除了個別劇以外,大部分劇都將成為分賬劇。任何產品最終都將穿透到消費者的收入,如果不能穿越到終端層,它最終都會失敗,一個因為平臺虧損而形成虛高的電視劇市場是不可持續的,去年開始的資本寒冬就是證明。
從打造圈層到形成品牌
雖然分賬劇正在逐步趨勢化,但一般像《鬼吹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樣的頭部IP內容基本上不會考慮參與分賬,因為這些大IP的製片方基本可以以一個滿意的價格賣出,無需承擔風險,反之那些參與分賬的大多為中小製片方,往往是小製作內容也相對小眾一些。
縱觀整個分賬劇市場,《絕世千金》這類甜寵劇佔上風無疑,大多數分賬劇則是出於要控制成本的要求。
與動作戲相比,甜寵劇拍攝不需要太多技巧,而且大多數場景基本上在室內完成,不需加入任何特效,加之《微微一笑很傾城》《流星花園》此類IP的熱播表明文藝小清新的情話依然能俘獲一批女性受眾,甜寵劇堪稱小成本製作的不二選擇,但單純的此類劇集註定做不了全民爆款,而是要瞄準目標受眾實現圈層爆款。
在此目標下,分賬劇必須要更懂使用者思維,作出能直擊使用者心理的劇集,實現目標突破。
如何去打造一部受平臺喜歡的分賬劇?
李莉表示,“片方在製作時一定要明確自己的使用者定位,包括目標使用者群、年齡層等資料,還可以去研究對標作品的使用者畫像,然後找到自己想做劇的特點,基本上每一個成功作品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如《花間提壺方大廚》,其在平臺的長尾效應就很好,特點就是除了甜寵外還有美食,而美食正是國人的追求。而平臺則要做自己擅長的來敲分賬劇的門。”
洪泰大文娛產業基金合夥人金城也認為,現在稀缺的是流量,而未來稀缺的是品牌,持續性的黏住目標受眾,最終就可以行成自己的品牌,而不是通過一些無法預測的頭部劇。另外,通過已有的劇集和持續關注每一季的更新,這樣可以極大的降低獲客成本,文娛這個版塊下一步,無論是與消費還是與科技結合最終是要形成自己的品牌。
分賬劇成本逐漸翻倍,風險初現
網際網路行業一直都是一個以資料為基礎的行業,所以網劇、網大的分賬模式也基本上是靠實實在在的資料實現幾方分成。目前平臺採用分賬模式更多是為了鼓勵創作,補齊腰部內容。
有資料顯示,2019年上半年分賬網路劇的成本投入已經突破四千萬大關,而分賬網路劇製作成本升高,品質趨於精良。
分賬網路劇的內容主要是由一些傳統的影視公司、網大公司,而網大公司是分賬網路劇的“主力軍”。由於熟知分賬模式和遊戲規則,看到了分賬的大勢,他們在製作網大內容的同時,也開始將業務範圍擴充套件至網路劇市場,但隨著分賬網劇的走熱,其投資成本正在從一到三千萬升至五六千萬。
我國的分賬模式剛剛起步,各項規則尚不完善,特別是對於新興的影視公司來說,分賬的投票權在於觀眾,風險加大,若一旦失敗,則賠的血本無歸,內容製作者更希望走版權形式保底。
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就表示分賬模式的市場風險還是非常大的。
雖然存在風險,但是分賬劇依然備受期待。
談到關於分賬劇的市場規模,言溪互動CEO張偉偉表示:未來分賬劇的比例將會超過60%,而對於使用者來講不需要知道其是否為一部分賬劇,只需要關注內容本身,分賬劇只是一個商業模式,現在院線電影和網大的界限已經很模糊了,有很多優秀的網大都可以被市場接受。
雖然現在分賬劇的題材並不多,但隨著平臺以及片方對於分賬劇的期待,未來分賬劇會有新的題材出現。
此次新響計劃正在助力分賬劇的迅速崛起。
小土科技CEO祝金甫表示,“對於整個影視流程的管理,核心是好的內容,技術的積累幫助工業化是潛移默化的,可以通過IP快篩和劇本的量化製作分析,選到合適的內容。對影視公司來說首先是不買鉅額的頭部IP,而是在大量IP中選一個適合的,但並非精確定位哪個為爆款。其次是拿到一個IP後,依賴量化結構分析把劇本拆解開,會有幾百個指標,去尋找一個好劇本,這種方法在頭部劇的公司裡都有著廣泛的應用,這些成熟的方法今天拿來做網劇,找到好的故事核心,迅速做出劇本量化的結構解析,在這兩部分給合作伙伴提供幫助,將科技與文化結合。”
此次新響計劃,分賬劇聯盟更是拿出了一億投資,打造更多優秀分賬劇。
以此看來,分賬劇的春天已經來了。
編輯: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