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裝置廠商最新排名蘊含著哪些資訊?|半導體行業觀察
來源:本文由 公眾號 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張健 原創。
本週,美國半導體產業調查公司VLSI Research釋出了2018年全球半導體生產裝置廠商的營收排名,主要列出了排在前15的廠商。
從該榜單可以看出,處於半導體產業鏈上游的裝置,依然是巨頭間的遊戲,行業市場依然被美國和日本的那幾家大廠所把持,而歐洲只有ASML一枝獨秀,另一家來自歐洲的ASMI排名較為靠後(13),難以撼動美日的整體優勢。
對於半導體從業者來說,排名前15的這些廠商都不會陌生。畢竟,作為一個高階、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半導體裝置廠商的第一陣營在短時期內不會發生大的變化,不同的年份,他們的位置會有一些微調,但後來者要想大量擠入第一陣營,難於登天.

圖:2018年全球半導體裝置廠商營收排名,單位:百萬美金(來源:VLSI Research)
再看一下這些企業的營收同比增長情況。我們可以看到,排名前15的廠商中,有13家的年營收增長率都是正數,而且普遍很高,除了Applied Materials(AMAT,應用材料)和ASMP的增長率是個位數之外,其它11家都是兩位數,而且日本廠商的普遍高於美國的,其中,愛德萬測試(Advantest)和佳能(Canon)的營收同比增長率都超過了50%,實在是一連串讓人豔羨的數字!
兩家增長率為負數的企業分別是美國的Teradyne,以及來自韓國的SEMES(細美事,三星的子公司,韓國最大的半導體廠商,主要產品是半導體清洗裝置、Coater Developer、蝕刻裝置等),SEMES的銷售額比2017年減少了13.2%,據推測,原因是用於三星儲存的裝置投資延期所致。
統計顯示,Top 15廠商的2018年總營收比2017年增加了17.8%,達到670.7億美金,據預測,全球半導體裝置廠商總營收比2017年增加了15.5%,達到811.4億美金。
綜上可見,在最近兩年半導體產業整體不太景氣的情況下,處於產業鏈上游的半導體裝置市場依然是一塊肥美的大蛋糕,其整體盈利水平之高讓人歎為觀止,這也充分說明了技術壁壘所產生的價值。

全球市場格局
半導體裝置可分為晶圓處理裝置、封裝裝置、測試裝置和其他裝置,其他裝置包括矽片製造裝置、潔靜裝置、光罩等。這些裝置分別對應積體電路製造、封裝、測試和矽片製造等工序,分別用在積體電路生產工藝的不同工序裡。
在整個半導體裝置市場中,晶圓製造裝置大約佔整體的80%,封裝及組裝裝置大約佔 7%,測試裝置大約佔 9%,其他裝置大約佔 4%。而在晶圓製造裝置中,光刻機,刻蝕機,薄膜沉積裝置為核心裝置,分別佔晶圓製造環節裝置成本的30%,25%,25%。
從半導體裝置供給側來看,據Gartner統計,全球規模以上晶圓製造裝置商共計58家,其中日本的企業最多,達到 21 家,佔36%,其次是歐洲13家、北美10家、韓國7家,而中國大陸僅4家,分別是上海盛美、中微半導體、Mattson(被亦莊國投收購)和北方華創,佔比不到7%。
從半導體裝置需求端來看,近幾年銷售額前三大地區分別是韓國、中國臺灣和大陸。從半導體裝置銷售額情況看,從2014 年開始,北美半導體裝置投資逐年減少,日本基本維持穩定,整個半導體制造的產能轉移到了韓國、中國臺灣和大陸三地。另外,從這三個地區市場份額佔比來看,中國大陸買家買下了全球超過15%的半導體裝置,市場份額提升了近一倍,且一直處於穩步上升的狀態。

同比發生了哪些變化?
半導體裝置的全球市場格局,特別是供給側的狀況已經持續了多年,沒有太大的改變,這也是高階製造業的普遍規律。說到這裡,小編不禁想起了另一家半導體行業權威機構SEMI的一份榜單,那是SEMI在2018年初發布的2017年全球前12的半導體裝置廠商營收排名,如下圖所示。

從去年SEMI的這份榜單可以看出,排名前10的廠商在2017年的營收同比增長率全是正數,沒有出現負增長的情況,而且,除了排名第6的迪恩士(年增長1%)和排第8的日立高新(年增長5%)外,其它8家的增幅都處於高位,其中,排名第7的SEMES的增幅達到了驚人的142%。
這與前文提到的VLSI Research釋出的2018年全球半導體裝置廠商的排名,有著很強的相關性(雖然這兩份榜單是來自兩家不同的統計機構,而且是分屬兩個年份的,但它們反映出的市場和廠商的整體狀況和趨勢是相近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首先,兩份榜單中排名前10的廠商,年營收增長率都相當可觀,幾乎都是正增長,而且大都是兩位數的幅度。其次,主要都是那幾家熟悉的名字,而且越是排名靠前,變化越小,以排名前5的為例,兩份榜單中的廠商完全一樣,只是ASML和Lam Research互換了位置,其它3家穩如泰山,特別是AMAT,一直牢牢地穩坐在頭把交椅上。
而排名在6以後的廠商的差異相對大一些,主要體現在兩家主營測試裝置的廠商:Advantest和Teradyne,以及韓國的SEMES。
在SEMI的榜單中,Advantest和Teradyne這兩家都沒有排進前12,而VLSI Research新發布的榜單中,一個名列第6,另一個第8,一年當中的增長幅度很大。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2018年儲存半導體市場的火爆,對相應測試裝置的需求旺盛,對營收的貢獻很大。
而韓國的SEMES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境況,其在SEMI的榜單中,2017年排名第7,且增幅達到了驚人的142%。而其在VLSI Research的榜單中,排名滑落到了第12,且營收為負增長,比2017年減少了13.2%。
由於SEMES是三星的一個子公司,其營收受到母公司發展策略和投資進度的影響比較大。作為全球最大的儲存器供應商,三星在相應裝置方面的投資是巨大的,而且很大一部分都來自子公司SEMES,2016和2017年,正是全球儲存市場不斷升溫、缺貨、漲價的時期,在處於市場上升期,三星在相應裝置方面的投資很大,這也直接促使SEMES在2017年的營收出現井噴,而儲存市場在2018年到達了頂峰,目前已經回落,而投資要具有前瞻性,實際上,三星在2018年就減緩了對於儲存裝置的投資,採取了多元化的投資策略,以應對儲存市場的下行週期,這很可能是導致SEMES在2018年營收驟減的關鍵原因。
另外一個差異較大之處就是行業龍頭AMAT,其在SEMI榜單中,2017年的營收同比增長達38%,而在VLSI Research的榜單中,2018年的營收同比增長只有6.5%,差異較大。這其實也不奇怪,雖然兩份榜單中大部分廠商的年增長率都為兩位數,但細看起來會發現,VLSI Research的2018年增長率,普遍比SEMI的2017年增長率要低,這也符合最近幾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的走勢,產業發展越來越艱難,處於龍頭的AMAT遇到追隨者的挑戰更大,而已經處於首位,想大幅前進則更加艱難。

國產當自強
與以上這些國際巨頭相比,我國半導體生產裝置的供給能力還較弱,但需求量在逐年增加,對進口的依賴度依然較高。這些也一直在促進本土廠商的前進步伐。
然而,半導體裝置行業技術壁壘非常高,隨著製程越來越先進,對半導體裝置的效能和穩定性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以AMAT公司為例,其一直保持著在研發上的高投入,每年的研發支出超過15億美元,其30%的員工為專業研發人員,擁有近12000 項專利,平均每天申請4個以上的新專利。其他巨頭,如Lam Research每年的研發支出也超過10 億美元。
相對而言,國內半導體龍頭北方華創的年研發支出僅8432萬美元(2017年資料),差距明顯。
半導體是一個資金高度密集型的產業,為此,我國於2014年成立了國家“大基金”,一期投資已經完成,二期正在籌備當中,其對半導體裝備製造業的投資比例也在逐步增大。另外,科創板已經落地,相關半導體企業正在準備IPO,其中就包括裝置廠商,這種市場化的融資渠道將更有利於裝置商得到持久、穩定的資金供應和支援。
目前,以中微半導體和北方華創為代表的中國大陸半導體裝置供應商正在崛起,其裝置越來越多地被臺積電、中芯國際等龍頭企業的先進產線所採用。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在權威半導體裝置榜單中看到他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