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淨利跌32%: 騰訊沒有墜落,只是歸於平凡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港股那點事 ”(ID:hkstocks),作者包總愛湯包,36氪經授權釋出。原標題:《四季度淨利跌32%:一份令人不安的騰訊財報》
作者 | 包總
資料支援 | 勾股大資料
過去一年多,騰訊經歷了很多事情。
對投資者,2018年1月29日,騰訊的股價達到歷史的最高的475.58港元,到10月30日,最低跌至251.4港元,整整跌了225塊。
我的一個朋友,從450塊買入,到350塊左右賣出,第一次出海投資就遭遇重大虧損,而且還是栽在他視為信仰的騰訊身上,情難以堪。
2019年1月4日以來,A股美股港股開啟大反轉行情,一路上行至今,騰訊也從300塊漲至360塊以上,漲幅超過20%,這算是一點點安慰。
騰訊釋出了年度財報,我們可以仔細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影響有多大?
1
2018年,騰訊收入3127億元,同比增長32%;淨利潤787億元,同比增長10%。這是年度的總成績,非常籠統,不包括很多有價值的資訊,但也很清楚地表明瞭一點,騰訊的收入增速在下臺階(過去兩年的增速在50%左右),淨利潤的情況更不樂觀。
在最近的第四季度,騰訊收入849億元,同比增長28%,比上個季度的增速有所回升,環比也實現增長,從這個資料來看,情況似乎又有好轉的跡象。
但第四季度的淨利潤增速,可能是這次財報中最驚悚的數字,同比下滑了32%!上一次出現下滑是2018年第二季度,隨後股價也確認趨勢性下跌。
財報到底發生怎麼了?
騰訊有四塊創造收入/現金流的業務:
1、增值服務(網路遊戲和其它數字內容);
2、網路廣告;
3、其它,主要是支付和雲服務;
4、投資。
其中最大的業務是網路遊戲,第四季度同比幾乎沒有增長, 最大收入來源熄火了,這是騰訊收入增速放緩的原因 。
2018年的遊戲產業遭遇了嚴肅的整頓,這可能是主要原因。到2018年底,遊戲版號陸續發放,政策的壓制得到緩解,這對騰訊遊戲業務是個好訊息。但很可能,網路遊戲可能再也回不到高速增長的時代,騰訊沒有第二個《王者榮耀》,政策也不允許中小學生玩出第二個《王者榮耀》。
第二大業務是其他,這裡面主要是雲和支付業務,第四季度收入242億元,同比增長72%。本次財報披露的年度雲服務收入是91億元,上次財報說前三季度超過60億元,因此第四季度雲收入約為30億元,其餘的主要就是支付,是大頭。
支付和雲,是目前騰訊體系內增長最快的業務。
第三大業務是網路廣告,第四季度收入170億元,同比增長38%,增速在連續下滑。其中,社交等廣告收入118億元,包括了微信朋友圈、小程式和QQ看點等廣告收入,增長44%,上個季度的增速是61%,這裡可能傳遞了一個訊號——朋友圈廣告增速放緩,而新的廣告來源(小程式等)還未能填補。
最後是投資。投資不確認收入,但收益對利潤有重要影響。第四季度,投資的“其他經營收益”虧損21.4億元,而去年同期確認了79.1億的正收益,這裡相差了100億元,這也是淨利潤同比大幅下滑的原因。
騰訊投資的公司越來越多上市,公允價值的變動會影響損益,某種程度上就像炒股票,波動是正常現象;在2018年第四季度,全球股市經歷了至暗時刻,騰訊的投資出現虧損,也是正常現象。
但這個淨利潤指標有所失真,它不是經營性的盈利結果。如果要過濾投資收益的波動影響,其實應該看EBITDA指標,這個資料排除了“其它經營收益”和一些非現金的科目。
第四季度,EBITDA利潤為272億元,同比增長約17%,環比略微下滑,這是騰訊經營性業務(遊戲、廣告、支付和雲等)的真實盈利情況。
綜合來看,騰訊財報反映的情況是:收入和盈利增速下臺階,收入增速降至30%左右,利潤(EBITDA)增速下降到20%以下。
騰訊也沒有墜落,只是歸於平凡。
2
財務數字是業務的結果,業務前景才是看點。
微信,毫無疑問是騰訊的根基。2018年12月,微信的活躍使用者數達到了10.97億,相比2017年底增長了1億多,環比9月底也增長1500萬。
微信的活躍使用者數還在增長,但也越來越接近某個天花板。對10億量級的微信而言,使用者數的可能已經沒有更大的意義;張小龍在2019年的微信公開課上說,
“人口總是有限的,服務才是層出不窮的”,這個說法倒是客觀的,10億級以後的微信,使用者增長是註定趨緩的,但這不代表沒有成長價值,還要看新增的服務和創新。
微信的流量,通過遊戲、視訊等數字內容變現,已經進入到成熟的階段,遊戲不可能再帶動騰訊高速增長。微信朋友圈廣告,一度接棒成為新的增長點,但第四季度,社交廣告收入的增速也下來了,這個引擎也可能火力消退。
微信目前最重大的創新是小程式。微信小程式的戰略設想,是連線線下商業和海量使用者,它不是過往的ToC增值服務,更像是ToB的新零售。
小程式構建的生態,像是一個(商業)作業系統;小程式即將要推出垂直搜尋功能,直達每個小程式內部的內容,而這背後是線下商戶的服務和營銷等等;小程式還要建立評價體系,對商戶進行排序……這像是大眾點評,也像是阿里的電商生態,這就是微信的野望。
截至2018年底,微信小程式使用者破6億,日均訪問量增長54%,服務超過1000億人次使用者,年交易增長超過600%......但在變現上,小程式目前的收入還是廣告,歸在社交廣告口徑下,而最新的季度,這項收入的增速環比是下滑的。
小程式的理想很性感,但現實很骨感。
另一主要看點是支付,也是微信連線商戶的重要手段,約佔總收入的1/4,已是第二大業務板塊。
但從2018年6月起,央行要求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集中上繳;這意味著支付提供商失去了一塊利息收入。騰訊的支付業務,集中存款準備金率於2018年4月提升至42%,7月提升至52%,到11月基本達到100%。騰訊支付僅僅是一個通道,騰訊無法賺到利息,這裡產生了一個收入缺口。
騰訊的支付業務增長,主要來自於“金融科技服務拓展至財富管理、小微貸款及保險領域”。理財通的資產保有量超過6000億元;微粒貸的貸款餘額超過1000億元,快速增長,並保持較低的不良率。
支付是2019年的一個看點,但也可能只是維持騰訊的局面,無法帶領騰訊站上新的高度。
2018年10月騰訊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騰訊面向未來20年,要“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而云是ToB的最重要的戰略工具。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孕育而生,地位與微信事業群齊平。ToB的打法與ToC完全不同,騰訊需要脫胎換骨的轉型。
第四季度,騰訊雲收入約30億元,而阿里雲端計算是66億元,騰訊的規模是阿里的一半。對外有壓力,對內要調整,騰訊“擁抱產業網際網路”的旅途並不樂觀。
在各條業務線上,騰訊的2019年也不容易。
3
最後說說估值,這是投資者最直接的問題。
騰訊的投資板塊應該單拿出來,這不是可持續性的業務,它最好按資產價值估值。截止2018年12月31日,騰訊投資形成的上市公司資產,公允價值2380億元;以及未上市資產資產價值1668億元;理財等其他資產約125億元。
投資形成的相關資產價值,共計約4200億元。
從總市值減去這部分,再加上淨負債,計算調整的企業價值(EV),約2.5386萬億人民幣,再除以EBITDA,約1100億元,得到的EV/EBITDA的估值約為23倍,這是對騰訊可持續經營性業務的估值。
而這個23倍的比值,此前一直比較穩定。
某種程度,這說明港股對騰訊的定價是有效的,因此股價的漲跌取決於新增訊號傳遞出的對未來的預期。
這份財報給出的訊號,是令人不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