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面試了我的前領導,他連做我的下屬都不配
最近面試,居然面到了剛畢業時的領導。
他認出了我,嬉笑、挑逗的問我現在在這家公司 “混” 的怎麼樣?還記得當初他待我不薄不?
對於提問,他回答得顛三倒四。
瞭解到他在之前的幾家小公司都過著生活安逸、薪資穩定的舒適生活,直到上家公司被某大型公司收購,他才開始出來找工作,我把這份簡歷放到了淘汰的一邊,跟他客氣了幾句,就讓他走了。

image

image
他在之前的公司,是我們的主管,美其名曰主管,其實只是個掛空的職位,手下管著我們3個人,他做的是“統籌管理”的工作,每天準時上下班,上班時間玩玩手機,刷刷微博,偶爾走動一下,起來監督一下我們工作。
在我們部門是出了名的“老賴”。
但他又不是真的什麼時候都賴,當部門有預算的時候,當部門有獎勵的時候,他永遠會第一時間衝在最前面,作為領導,這無可厚非。但後來,他鬧出了“私吞部門獎金”這麼一件醜事,我毫不猶豫的就離職了,一個這樣的領導,不值得追隨。
直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他是如何繼續在上家公司“混”下去的,當然,出來找工作屢屢碰壁的他也證明了,你可以混,但早晚是要付出代價的。
正如一家公司的培訓口號一般: 吃的了苦,吃苦半輩子;吃不了苦,吃苦一輩子。 職場中,一旦放棄了奮鬥,就是和現實生活的妥協,你的未來黑白與否直接展現在你面前了,一切可能性都隨著你的放棄而消散了。

image
最近網上有很多關於“職場年輕化”的文章,講到最後無非就兩點:
1、不要在自己最該努力的年齡,選擇了安逸;
2、誰都不會等你,如果你自己選擇了不跑,就不要怪別人跑得太快。
我在面試過後也找了幾篇這樣的文章,轉發給了我的前領導,並告訴他,我很尊重他,但希望他能夠真的正視自己,如果再不撿起之前安逸的時候扔掉的東西,他的職業生涯可能也就只能這樣了。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之前爆出 “華為大舉清退35歲以上員工” 的訊息鬧得沸沸揚揚,說在華為一般員工到了35歲就要被辭退”。
其實被辭退或者不被續約的,並不是年齡大和股票多的高成本員工,而是那些入職十餘年,在崗位上戰戰兢兢卻一直得不到提升、考評普通職別一般的人。
很多人就奇怪了,我在公司努力了這麼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憑什麼辭退我?
不好意思,職場是個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地方,企業家並不是慈善家,現在的企業講究“狼性”,有著嚴格的KPI,配合著刺激的收入激勵,重罰重賞,員工與員工之間有對比,企業與企業之間自然也有。
當企業想要衝刺時,你卻在“狼群”中當一隻“與世無爭”、不上進、拖後腿的小白兔,那你又有什麼資格抱怨自己被淘汰呢?
在當今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習慢一點都有可能會被淘汰, 而你沾沾自喜的“職場舒適區”,很可能在下一秒就成了你的職業墓地。
90後成了你的領導,95後賺得比你多,你是不是覺得很委屈?
我理解現在很多“職場老人”的委屈:撇下能力不說,讓一個比自己還小的人來當自己的領導,多少都會有點彆扭的。
但這就是職場啊!職場本來就是一個選賢舉能人盡其用的地方,有能力的人,自然要得到應有的對待。
崗位經驗的積累在於工齡與用心程度,很多時候如你所見,他並沒有你的工齡長,但在努力程度上、天賦上他都比你付出的多,老闆可不會看年齡,年齡小怎麼了,太袓那輩人都是二十多歲當軍長,比爾蓋茨還在校讀書時已創下不小事業。米國總統基本上都年紀不大吧。這並不能成為職場選人的標準, 職場看能力,不看閱歷。
我也建議了我的前領導,調整好狀態後,如果去面試,遇到比他小的上司,不要抱著“看不起”的態度去工作,與這種人共事,當他的下級是一種福緣,這麼年輕就能當上自己的上司,一定有其過人之處,應虛心向其學習,助其一臂之力,這其實也是給自己進步的機會。
我還記得《我的前半生》裡面賀涵說過一句特別有意義的話:
如果你連輸在哪裡都不清楚,那麼接下來的幾十年,你恐怕要一輸到底了。
在確定自己真的輸了之前,為什麼不先抽絲剝繭分析一下,自己還有沒有機會呢?
當你不努力的時候,你會產生一個幻覺:
“老子只要努力一下,分分鐘打敗你們這些平庸的人。”
而當你開始努力,並且堅持下去的時候,你就會發現:
“老子再不努力,就分分鐘要被人打敗了。”
這讓我想起了老羅,剛做手機的時候覺得自己特努力,特NB,恨不得秒天秒地秒空氣,就差收購蘋果公司了。真正開始後,一再受挫,發生了無數自己打自己嘴巴的事情。
後來他說了一句話,大意是如果一個企業家願意幹自己打自己臉的事情,就說明他逐漸成熟了。後面會看到,老羅的錘子手機選擇了一條和他曾經定位不太一樣的道路,可確實越做越好了。
人都是這樣的,只有開始了才能找到方向,那些將“努力”放到10年後,現在先享受的人,註定只能在心裡享受“意淫”來的成功。我們或許都狂妄過、自大過、認為自己最NB過,可最可貴的地方不正在於,我們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並且努力去改進?

image
有些人,一直都沒有開始努力過,所以總認為自己只要開始努力,隨時可以打敗別人——嗯,打不敗的時候會有很多“場外因素”,包括有個好爹;
也有些人,被打敗了,放棄了,所以他們很牛,但也只能牛到這裡;
還有那麼一些人,很努力,被打敗了,爬起來,再擊倒,再爬起來,或許他們走的很快,又或許他們走的很慢,但他們一直在前進。
希望你我都成為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