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十年再出發:要“被整合”、不做SaaS

作者:龔進輝
昨天,2019阿里雲峰會·北京如期而至,主題為“十年再出發”,最大的亮點當屬阿里雲新任總裁張建鋒如何謀劃佈局阿里雲的下一個10年,這也是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慧後張建鋒的首次亮相。
他表示,組織架構的升級意味著阿里雲將變成“雲上的阿里巴巴”,成為“阿里巴巴經濟體的技術底座”和“阿里巴巴所有技術和產品的輸出平臺”。“我們和亞馬遜的AWS、微軟雲不一樣,和國內各式各樣的雲也不一樣。”
在張建鋒看來,阿里雲的不一樣主要體現在三方面:IT基礎設施的雲化、核心技術的網際網路化,以及應用的資料化和智慧化。
IT基礎設施方面,各行各業正在向公共雲上全站遷移。張建鋒認為,這和當年阿里“去IOE”的邏輯相似,因為當時阿里發現,如果要做擴容,一定要一倍一倍地擴容,因為每增加一倍就意味著幾千萬的投資進去。但從實現擴容的那一刻到容量用完的那一刻,中間時間非常長,可能有50%的時間一直處於容量不足,造成巨大浪費。如今,當基礎設施雲化之後,可以非常平滑地進行過渡。
核心技術的網際網路化方面,過去傳統IT領域的體系以小型機、高階儲存、傳統資料庫為主,但今天基礎設施的雲化帶來新的技術體系,包括一些大規模的排程、訊息的處理、分散式的資料庫、負載均衡等,使原先需要基於硬體大型裝置,變成需要基於網際網路技術來進行改造。
應用的資料化和智慧化方面,傳統IT設施基本上是硬體為主,資訊系統基本上是以流程控制為主,但今天所有成功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是資料驅動和智慧驅動,沒有一家公司例外。張建鋒表示,阿里在雲上做了資料化、智慧化這兩個關鍵的基礎設施,這也是從IaaS層走向智慧化最大的不同。
對於阿里雲未來的走向,張建鋒透露,未來阿里雲將是“達摩院加持的雲、資料智慧的雲、最佳實踐的雲、被整合的雲”。其中,“被整合的雲”這一表述尤為引入關注,這意味著阿里雲要練好內功才能被整合。

一方面,張建鋒希望阿里雲變成合作夥伴行業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幫助合作伙伴完成基礎設施轉型、技術轉型、系統轉型。另一方面,阿里雲自己不做SaaS,讓大家來做更好的SaaS,把阿里雲的技術和理念變成客戶和合作夥伴解決方案的一部分,而阿里雲只做最擅長的部分——基於技術的創新和突破。
事實上,不做SaaS業務,對於阿里雲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必須要放棄一部分業務。阿里雲智慧全球生態事業部總經理沈濤坦言,阿里雲此時提出這個概念“有偶然也有必然”,此前內部對此有過爭論和思考,最終決定作出取捨,放棄一部分業務,往後退了一步,只做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做基礎設施的雲化,並且開放了最後一公里給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