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求變:跌宕起伏中大調整
[摘要] “此次主動革新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新起點。”馬化騰對變革寄予厚望。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隨著架構的調整,近期中層裁員這樣的訊息,則是這場變革的其中一環。

時代週報特約記者 曾憲天 發自廣州
過去一年,騰訊內部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悄然展開。
“是時候變革了。”去年12月,騰訊掌舵人馬化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講道,“有一個求變的心態,而不是聽著外面指責,無動於衷。”他對外界傳遞出的訊號,是作為全球最大網際網路公司之一的騰訊,正在渴求變革。
去年,遊戲主業受限剎車,社交、視訊面臨競爭,AI缺失標杆產品,雲業務未佔先機,市值蒸發萬億元……事實上,騰訊在2018年,不得不正視逐漸顯露出的危機。
回顧過往,自1998年成立以來,騰訊在2005年和2012年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架構改革,對應的兩場“大考”節點分別是IPO上市後以及從PC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縱身一躍。騰訊前兩次都順利過關。
方向已經確定,騰訊將希望押在了產業網際網路(To B)上。在2018年9月30日宣佈組織架構調整時,馬化騰表示,網際網路下半場屬於產業網際網路,騰訊將在“通過連線為使用者提供優質服務”的基礎上,助力產業與消費者形成更具開放性的新型連線生態。
“此次主動革新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新起點。”馬化騰對變革寄予厚望。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隨著架構的調整,近期中層裁員這樣的訊息,則是這場變革的其中一環。
財報亮點已非遊戲
騰訊於3月21日公佈的2018年全年及第四季度業績報告,是其在組織架構調整後交出的首份成績單。
最新財報顯示,騰訊2018全年營收為3126.94億元,同比增長32%,淨利潤(Non-GAAP)為774.69億元,同比增長19%。
值得注意的是,網路遊戲收入同比增速僅為6%,而2017年這一數值高達38%。不僅如此,騰訊在財報中將2018年營收增長的主因,歸結於金融科技服務、社交及視訊廣告、數字內容訂購及銷售的推動,並未提及以往所依賴的遊戲業務。
騰訊控股方面近期也曾公開表示,騰訊雲、小程式、企業微信、支付、AI等To B業務的“武器”,已經快速形成了協同效應,預期未來收入將進一步多元化,來自非遊戲業務的貢獻將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財報中被定義為騰訊智慧產業解決方案基礎的騰訊雲業務增勢較為亮眼,2018年全年收入增長超過100%至91億元。截至2018年底,騰訊雲的全球基礎設施已覆蓋25個地區,運營53個可用區。
另外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資料顯示,2018年騰訊雲在亞太市場份額達5.4%,超越谷歌,首度升至第4位(前3名分別是亞馬遜AWS、阿里巴巴和微軟)。而在中國市場,騰訊雲收入環比增速34.3%,以16.5%的市場份額緊追榜首的阿里。
與騰訊雲同屬於其他業務板塊的支付業務同樣值得關注,在遊戲、社交為主的增值服務板塊所佔比重逐年下降的背景下,騰訊其他業務板塊(支付及雲業務)在集團總收入中的佔比從2017年的18%躍升至2018年的25%。
在跌宕起伏中調整
在外界看來,多方因素促成了騰訊的轉變。
2018年1月,騰訊股價達歷史最高點475港元,一時間風光無二。可隨後便經歷長達9個月的持續下跌,至10月底跌至251港元。在經歷近5個月的緩慢回升後,截至3月22日收盤,騰訊股價回升至365港元,即便如此與最高點相比,騰訊市值仍蒸發超萬億港元。
面對危機,騰訊的調整從業務方向、組織架構、人才建設三個方面依次展開。
自2017年底以來,騰訊高管層在許多公開場合都表達過對於To B能力的計劃和期待。在確立產業網際網路的戰略發展方向後,騰訊大刀闊斧地調整了組織架構。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騰訊將原本分散在各個事業群的To B業務納入新成立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中。
此前有騰訊員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可以將騰訊雲理解為“水電煤”般的存在,是騰訊To B業務的基本支撐點。騰訊云為遊戲、視訊、金融、零售、電商、交通等行業中的近200個業務場景提供全線解決方案。騰訊AI Lab、優圖實驗室、微信AI團隊等內部AI團隊,背後的技術支撐體系也是騰訊雲。
另外一方面,騰訊將原社交與效果廣告部和原網路媒體事業群廣告線合併,成立新廣告營銷服務線(AWS),整合社交、視訊、資訊等廣告資源,歸屬於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管理的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下。對此有分析指出,將媒體廣告與社交廣告統一到一起,無疑將增強騰訊各廣告業務間的協同性。而把廣告劃分至CDG,也能看出騰訊對於廣告在B端業務上的期許。
組織架構調整後,隨著業務、專案團隊、彙報條線等的變動,人才建設方面的舉措隨之而來。有訊息稱,2018年12月內部員工大會後,騰訊將裁撤10%的中層幹部。此前騰訊公開釋放的一些資訊表明,此舉意在為年輕人“騰位置”,提升騰訊團隊的新陳代謝能力。
騰訊內部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此次組織架構調整的一大原則便是資源集中利用,團隊的整合、精簡、優化、去重也都在所難免。這也意味著存在原有中層崗位變動乃至縮減的可能。
對於騰訊的一系列自我革新舉措,高盛、德意志銀行、美銀美林等33家券商均對騰訊給出了 “買入”“增持”等積極評級,最高目標價甚至高達每股513港元。
迎接新的角色定位
在未來,騰訊給出了產業、消費網際網路兩手抓的策略。騰訊方面也表示,騰訊依靠多年深耕消費網際網路的經驗,建立起了一條C To B的發展模式:基於龐大的社交關係及開放體系搭建,微信和QQ已形成連線能力更強、共享度更高的服務生態和內容生態。而連線C端的優勢經驗,則成為騰訊打通B端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2018年10月30日,馬化騰在《給合作伙伴的一封信》中將此總結為:“騰訊將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
從一些財報資料也可看出端倪。例如微信及WeChat的合併月活使用者數為10.98億,同比增長11%;小程式在過去一年中使用者人均日訪問量同比增長54%,覆蓋超過200個細分行業,加深了不同行業間的滲透以及自身平臺轉化力。
騰訊的強社交優勢對廣告收入增長形成了反哺。2018年騰訊網路廣告業務收入達580.79億元,同比增長44%。其中社交及其他廣告收入增長55%至397.73億元,主要由於微信朋友圈、小程式、QQ看看及移動廣告聯盟的推動。在多重業務的集體帶動下,騰訊消費網際網路的聚合效應初顯。
聚焦To B市場,對於2019年的發展規劃,騰訊在財報中作出了這樣的描述:“通過持續擴充套件及互相連線的開放型生態系統,我們助力企業合作伙伴加強與使用者的連線。憑藉我們的創新科技及技術能力,我們致力協助各產業實現數字化升級和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