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了馬雲和貝索斯的電商,正讓變數成為新零售的主旋律

文/孟永輝
曾幾何時,新零售這個曾經帶給人們無限遐想的詞彙已經爛大街。開口即談“新零售”成為所有想要追趕風口的創業者們的固定姿勢,圍繞著“新零售”開始出現一系列的概念,但是對於新零售究竟是什麼,新零售的真實樣子是怎樣的,或許到現在我們都還沒有看到。
至少從當下的發展情況來看,新零售對於我們來講依然僅僅只是一個概念而已,並無真正實質性的內涵與意義。因為即使是從網際網路巨頭的財報當中,我們看到的僅僅只是新零售只佔據很小份額的事實。根據阿里巴巴最新公佈的財報資料顯示,旗下零售連鎖店盒馬鮮生繼續擴大業務範圍,優化現有門店,推出改善消費體驗的新舉措。在第三季度,盒馬鮮生繼續實現強勁的同店銷售增長。截至第三季度末,通過賦能包括大潤發在內的超過470家實體零售門店,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淘寶線上下單。
面對萬億級的使用者,阿里巴巴僅僅賦能470家實體零售門店顯然有些太少了。因此,儘管新零售是未來行業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但是如果說現在的時代已經是新零售時代未免有些太過武斷了。網際網路巨頭尚且如此,對於一些新零售的中小玩家來講無疑更是雪上加霜,他們口中所提到的新零售或許僅僅只是一個為了吸引資本的關注而打造出來的概念而已,缺少任何實質性的內涵與意義。
在我看來,所謂的新零售在很多時候僅僅只是概念而已,距離真正的落地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當下市場上我們看到的諸多以新零售為代表的創業專案僅僅只是換湯不換藥的文字遊戲而已,當這些文字遊戲不再具有吸引力的時候,所謂的新零售或許早已不再“新”。
我們再將時針撥回到當年的雲棲大會上,那個時候馬雲非常堅決地表明,所謂的新零售和電商沒有任何關係,新零售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如果我們能堅持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待和參與新零售或許才能不至於讓新零售陷入到俗套裡。

對於電商的固守,新零售的入局者正在自掘墳墓
如果我們尋找導致新零售不“新”的根本原因,或許人們對於電商的固守與堅持才是罪魁禍首。一味地用電商的發展套路去套用新零售的發展,最終只能讓新零售的發展陷入到電商行業的發展俗套裡。如果不與電商徹底劃清界限,所謂的新零售或許只能淪為一種概念,抑或是隻能是那些能夠真正認識它的網際網路巨頭的“玩物”。
當下人們對於電商的固守,無疑正在自掘墳墓,一旦資本市場對於新零售的概念逐漸失去興趣,不再給他們“輸血”。所謂的新零售必然變得蒼白無力,那個被稱為新風口的行業同樣開始墜落凡間。一場由資本推動並且只屬於頭部玩家的新零售時代或許將會以電商時代的方式落幕。
過度迷戀平臺只會把新零售的場景固化。 平臺模式是電商時代的經典模式,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京東抑或是國外的亞馬遜,其實他們都在通過線上的平臺來縮短傳統時代B端和C端對接的效率。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知名的電商平臺都通過平臺模式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們的掌舵人同樣成為這個時代的商界翹楚。馬雲多次問鼎中國首富、貝索斯多次問鼎世界首富正是這種模式優勢的直接體現。
正是人們看到了平臺本身具備的這種強大的魔力,所以,他們幾乎所有的有關新零售的佈局都是按照平臺的邏輯來實施的。儘管馬雲一再強調新零售的關鍵在於線上和線下的打通,但是,我們看到的有關新零售的場景佈局都是基於平臺的模式來實現的。同電商時代不同的是,他們僅僅只是把展示、銷售商品的渠道從平臺轉移到了場景當中而已。
我們看到的現在基於新零售的概念衍生而來的諸多的場景,其實都是平臺的打造,僅僅只是把商品放到這些以平臺為基本標籤的場景裡銷售而已。而這些場景並不具備太多的功能和作用,於是,對於新零售無比重要、無比豐富的場景變成了冷冰冰的商品展示的平臺,新零售逐漸失去本來屬於它的內涵與意義,所謂的新零售便不再“新”。
對於B端改造的蒼白無力讓新零售的產品依然陳舊。 新零售之所以和電商有根本的區別,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它們改造物件的不同。電商的改造物件主要是習慣了線下消費、線下購物的C端使用者,而新零售的改造物件則是依然在用陳舊的生產方式生產商品的B端使用者。
儘管新零售已經被提出了這麼多年,儘管大家都在聲稱自己做的就是新零售,但是真正能夠對B端進行深度改造的少之又少。即使是以阿里巴巴、京東和騰訊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都鮮有對B端行業的生產方式進行改造的動作,最終導致了口頭上聲稱是新零售的入局者們其實提供的依然是傳統生產方式生產出來的商品,而且這些商品的供應方式也是通過傳統方式來供應的。
對於B端市場改造的無力和無效,最終讓所謂的新零售內裡並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同電商時代不同的是,電商平臺的營銷和推廣方式加入了大資料、人工智慧的手段,而對於B端行業來講,其實並未發生任何改變。缺少了對於B端市場的深度改造,新零售的產品依然陳舊,所謂的“新”缺少實質的內涵與意義。
過度依賴資本的發展方式最終讓新零售的發展邏輯並無太多新意。 在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過程當中,資本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即使到了新零售時代,人們對於資本的依賴絲毫沒有任何減弱的跡象。通過迎合風口的方式來獲得資本投資,然而大規模鋪開迅速佔領市場,確立自身在市場當中的優勢地位。
唯資本至上的發展模式不僅在電商時代橫行,即使到了新零售時代後,這種思想依然根深蒂固。雖然我們無法否認資本在推動行業發展過程當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資本這種以市場格局為終極追求的發展模式,無疑將會把新零售時代的發展帶入到死衚衕裡。
模仿電商時代的資本邏輯,不認清新零售行業的實質,一味地去追趕風口,最後只會把新零售的發展帶入到電商時代的俗套裡。缺少了新意的新零售只不過是電商的一個代名詞而已,其實缺少真正意義上的進化,所謂的新零售便不再“新”,而是開始變得老氣橫秋。

當新零售的神話不再,變數或成市場主旋律
對於新零售,人們經歷了剛開始時的迷茫、萌芽期的瘋長、落幕後的彷徨。雖然人們對新零售尚且存在諸多的幻想,但是,正是人們對於電商的過度迷戀以及對於新零售的片面認識,最終讓新零售開始跌落神壇。雖然基於新零售的概念不斷出現,但是新零售想要重演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輝煌或許已經沒有可能。可以預見,未來變數將會成為新零售市場的主旋律。
新零售的場景是否足夠豐富尚且無法確認。 雖然在新零售發展的早期,我們看到了以阿里、騰訊、京東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不斷進行場景的佈局,但是僅僅只是通過資本的介入來構建所謂的場景,無法真正給傳統零售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改變。人們對於巨頭們打造的場景僅僅只是一個線下的提貨場所而已,其實質並未對使用者體驗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影響。
如果新零售能夠搭建針對不同需求、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場景,使用者能夠在這些場景裡與商品實現無縫對接,那麼,新零售就實現了與電商的完全不同。電商的平臺便不再是新零售的場景的最終歸宿,從而變成了一個真正能夠給使用者體驗帶來真正提升的全新存在。新零售場景的變數最終讓它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新零售的場景搭建無法足夠豐富,那麼,所謂的新零售就真的變成了一場鬧劇。
網際網路巨頭對於新零售的佈局成效尚且無法確認。 儘管我們看到網際網路巨頭都在佈局新零售,並且在他們公佈的財報當中新零售的增長潛能也是無比強大,但是新零售所佔的份額依然是非常低的。如果巨頭們經過買買買、投投投之後,依然無法將新零售落地,並且取得成效的話,那麼,新零售無疑將會變成一種泡影。
網際網路巨頭對於新零售佈局的不確定性和撲朔迷離最終決定了所謂的新零售只不過是一個概念而已,並未真正有實質性的效果和作用。對於網際網路巨頭來講,他們並沒有all in新零售,因此,他們隨時都可以抽身到其他的領域當中,對於新零售佈局的不確定性,最終決定了新零售未來走向的迷茫和不定。
新零售技術是否真正能夠改變傳統商品的生產和供應方式依然無法確定。 新零售之戰說到底依然是技術之戰,如果我們無法找到新技術改變傳統行業的最佳方式,那麼,所謂的新零售便不再具有真正的意義。雖然大家都是佈局新技術,但是從當下的情況來看,有關新技術的應用依然停留在產品的推廣和營銷上,產品的生產和供應卻鮮有新技術的影子,從這個邏輯來看,所謂的新零售依然充滿了變數。
此外,由於新技術從萌芽到成熟需要經歷諸多的過程,如果僅僅只是暢想新零售的方式,而不去做實實在在落地的事情,那麼,所謂的新零售技術或許僅僅只是一個概念,無法真正給行業的發展帶來任何促進,這個時候的新零售便成為一種概念,無法真正有真正改變B端行業的改變。
電商行業本身的造富運動讓人們對它無比迷戀,所以,即使到了新零售時代,人們依然會習慣性地用電商的思維去看待新零售的發展。然而,新零售畢竟是一個與電商完全不同的存在,一味地去釋放電商的所謂神奇,對新零售來講只能是傷害。因此,當新零售的神話不再,變數或許是未來貫穿行業始終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