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度因素使土味文化遽然流行,核心推動力是網際網路?
網紅臉、階層固化、恐婚症、90後中年危機……在紛繁複雜的網際網路環境中,越來越多的“網路文化”讓我們本就不輕鬆的生活更添焦慮。在網際網路追求流量的時代裡,這些容易引起激烈討論的話題倍受青睞,但也會讓現代人的壓力更大。
不過在這種壓力大的潮流中,一股“泥石流”悄然興起並且來勢洶洶。“土味情話”、花樣吃竹鼠的華農兄弟、迴歸桃花源式生活的李子柒、《創造101》中的土味小姐姐王菊、以及快手這類平臺上愈發火爆的土味視訊。
土味文化在網際網路中的流行可以說讓人猝不及防。在網路社交平臺向來流行從衣食住行到文化素養各方面晒出高大上的樣子(哪怕是裝出來的),以展示自己的品味,然而土味文化打破了這種虛假的光環。
土味文化何以能在網際網路上風靡?其背後的原因是多維度的,但網際網路的推動力是核心因素。那麼在下一個階段,裹挾著“鄉土氣息”的內容產品會不會成為網際網路中的主流呢?
一、“土味文化”風靡各個領域,離不開網際網路的推動
最近數月,土味情話如“山竹”一般迅速席捲網際網路,從網民到明星甚至是廣告文案都紛紛玩起了這一潮流。

這種冷笑話般的語言風格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答非所問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非常的接地氣,通過強烈的反差受到廣大網民的青睞從而迅速普及。
土味情話的盛行要歸結於“土味文化”的風靡。土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大概是快手短視訊,社會搖、喊麥、吃各種奇怪的食物等內容的視訊在快手上不計其數,並且流傳到微博、微信等各種社交平臺,其中的知名作者“麵粉哥、洗腳姐”等粉絲數量高達百萬甚至千萬,並帶動了“小豬佩奇社會人”等土味梗的流行。
此外,快手收購A站讓許多人擔心AC娘會被帶土。

然而土文化早就已經蔓延到二次元了。

再比如最近火爆網路的花式吃竹鼠的華農兄弟。這種大小如兔子、愛吃竹子的齧齒類動物,在名為“華農兄弟”的視訊作者的推動下一夜成名。視訊內容非常簡單,環境是山清水秀的鄉下,華農兄弟飼養著一群竹鼠。上半部分是“診斷症狀”,中暑、打架受內傷都在症狀之列,然後華農兄弟就“處心積慮”地以煎炒烹炸各種方式吃掉這些精心飼養的竹鼠。

這些視訊開始是在今日頭條中躥紅,在積累了50萬粉絲之後,被搬運到微博和B站,逐漸流行開來,併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竹鼠”一詞的百度指數提升了1000%,微信指數飆升45倍,皆因華農兄弟的土味視訊所致。
除了“真土”之外,還有另一種“風雅”的土味視訊。典型代表是李子柒,她應該算是土味視訊的早期佈局者,在視訊中展示了一種劈柴、砍竹、挖菜、做飯的自給自足式的桃花源般的生活,獨特的拍攝方式呈現出的美感吸引了大批粉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娛樂圈中也能看到通過網際網路火爆的土味文化的身影。最有名的應該是《創造101》中的王菊,王菊的火爆更像是一場網際網路中土味文化的狂歡,背後是推手的力量和網民的喧囂。

就連周董的新歌《不愛我就拉倒》的歌詞,撲面而來的也是濃濃的土味氣息。

甚至90後、00後喜歡的“愛豆”們也會用土味文化來做宣傳。

可以看到,土味文化爆紅的背後離不開網際網路的傳播。網際網路在這一方面很難遵循創造者“自由、平等的虛擬空間”的理念,當土味來襲,網際網路成為傳播利器和狂歡聚集地。那麼,土味文化為何能藉由網際網路迅速風靡呢?
二、土味文化的爆紅存在多維度原因
第一,土味文化之所以爆紅,人們的各種心理因素不可忽視。
現代社會中,人們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而網際網路上日漸造作妝容濃膩的網紅讓人厭倦,土味文化的真實不做作則緩解了使用者的疲勞感。比起白蓮花般的心機網紅而言,土味內容的野生真實打破了虛假。尤其是當前日漸成為網際網路主流使用者的年輕人對真實的渴求更甚,相比一千種的化妝方式和“照騙”,華農兄弟的花式吃竹鼠更加接地氣並具備吸引力。
李子柒展現的田園式生活讓人們在階層固化的壓力下看到了另一種可能。身在“底層”除了為生存掙扎之外也可以“詩意地棲居”,對於浸染塵囂已久的現代都市人而言,李子柒展現的簡單幹淨的生活方式才是人們心之所向。
而如快手視訊、王菊等土味風情,則更多地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對於文化水平社會地位較低的人而言,由於自身的限制,更偏愛這類俗氣的內容。而對於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使用者而言,他們除了沉迷土味文化無法自拔之外,也是在利用轉評贊等在社交平臺上擁有的權力,以一種審視的目光去看待土味內容。
在觀看這類內容的過程中,觀看者與內容的人物和環境是割裂的,不能達成共識,就難免會帶上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 背後蘊含的是一種凝視的態度與權力運作的意識,並從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映射出了“土味”表徵和符號隱含的身份地位及權力的不平等。
第二,網際網路的發展激發了土味文化領域的創作能力。
網際網路打破了許多壁壘,使得發聲渠道逐漸下沉,今日頭條、快手等平臺的興起,給更多的創作者提供了機遇,其中包括許多三四五線城市甚至鄉鎮地區的使用者。他們發現在鏡頭前表演並不是難事,而他們的內容來自於田間地頭,來自於真實的土地之中,這些內容與高大上的城市網紅迥異,自然也吸引了網際網路中大批遠離鄉土的使用者的注意力。踴躍的創作者,追求新鮮內容的使用者,以及迅速普及的網際網路平臺,共同構成了土味文化風靡的基因。
第三,中國文化中固有的鄉土氣息。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土味”充滿著對農耕文明的讚美。唐代經學家孔穎達曾說:“甘味生於百穀,谷是土之所生,故甘為土之味也”。在小農經濟的時代下,百姓靠種地謀生,與泥土息息相關,甚至依賴於土地,土地文化自然備受追捧。
然而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城市化成為趨勢,人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構成的現代社會無法以鄉土社會的習俗加以適應,所以“土氣”成了貶義詞。
而當下,我們從工業社會過渡到資訊社會,蘊藏在文化根基中的“土味”又呈現出迴歸的勢頭。
一直以來,中國的網際網路文化消費氛圍始終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但如今中國農村人口超出7億,佔比超過全國總人口的50%。在城市網際網路市場增長空間飽和的狀態下,農村成為網際網路可以開拓的新市場。
多維度的原因、迫切的消費訴求及巨大的消費潛力,使得土味文化逐漸流行。在這種趨勢下,土味文化是否會成為網際網路中的下一波主流呢?
三、土味文化會成為網際網路下一階段的主流嗎?
在更早的馮氏喜劇《私人定製》中,已就土味文化做過探討。李成儒飾演的導演拿遍世界“俗”獎名利雙收,然而換了“雅”血之後沉浸於彈棉花被世界遺忘,而換了“俗”血的王寶強反倒功成名就。


這一情節也恰好是如今網際網路境況的對映。俗氣的土味文化躥紅,網際網路功不可沒,網路平臺的發展給“草根階級”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給土味文化的茁壯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土味內容的生產者們利用反主流的話語和行動換取流量,以獲取更多在網際網路和現實中的資本。
然而這並不能在太大程度上滿足他們的訴求和需要獲得的認同,反而在展現土味內容的過程中更多地淪為被俯視的物件。大眾傳媒時代土味文化多處於缺席與失語狀態,在當前階段,土味內容的生產者發出的也只是微弱的聲音。
不過就算是被俯視,土味文化的風靡卻依然是打破壁壘的重要一步。單純率真接地氣的土味文化使逐漸遲鈍麻木的現代人找到了新的宣洩方式,也使網際網路進一步下沉到數量龐大的鄉鎮人口中,給他們提供了表達訴求的機會,實現流量變現以及自我價值,同時為網際網路獲取更多三四線城市及廣大鄉鎮地區的使用者提供了契機。

由此看來,以網際網路為核心推動力的土味文化會成為網際網路下一階段的重點,與當前的主流文化形成鮮明對比,反映中國經濟、文化等層面的狀況,為網際網路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然而,由於土味文化自身的侷限性以及扭曲性,使其無法成為主流。此外,土味文化的“土”也應有度,側重傳播正向思想,而不是無底線地博取眼球。如果無底線的土味文化成為主流,或許也就只會淪為一場盛大卻悲哀的全民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