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硬創新”融入新時代改革
世界經理人專欄
在巨大市場紅利等資源稟賦下快速成長起來的中國企業是時候重新審視創新問題了!
過去40 年,中國企業共同創造了多個值得誇耀的第一:經濟增速、製造業體量、專利數等等都成功登頂全球榜首。
中國企業的整體創新水平也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迅速得到提升,最明顯的就是得益於巨大的市場擴張空間等“大國紅利”,中國企業非常擅長以較低成本讓一些新商業模式迅速流行於整個市場,讓其走向“大眾”併成為“主流”, 即 商業模式創新 ,典型如現在已經氾濫的共享模式;另一個突出代表是“二次創新”,最大的例子就是傳統制造企業藉此將中國製造體量做到世界第一,並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基礎的技術積累。
不過,從橫向的角度來看,仍然存在嚴重的短板,中國企業的 技術創新能力 與歐美髮達國家企業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距,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仍在持續中的新一輪中美貿易摩擦讓大家更清晰的意識到了核心技術才是真正支撐一國之強的關鍵力量。
如果做個簡單劃分的話,過去40 年中國企業整體上是一個“要創新和有創新”的階段,基本可以歸納為“追隨型創新”,而依靠“追隨型創新” 完成“原始技術積累”的中國企業,接下來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如何創新?
在要創新和有創新之後,進一步思考未來如何能夠在研發階段就更多的發現價值方向並創造新的價值,在核心技術和核心價值創造上擺脫受制於西方的局面,通過更多原創的基礎性創新在核心技術和核心價值創造上佔得先機,我們可以將這稱之為“ 硬創新 ”。
補齊創新的短板
過去一年中,因為中美貿易摩擦的緣故,晶片成了最惹人關注的行業,彷彿一夜之間,全國人民才醒悟過來,原來我們在晶片上是如此的“技不如人”。其實,如果放到全球市場中比較,此前經常所說的“大而不強”一詞一樣適用於當下中國的整體創新水平,翻看過去5 年的發展歷程, 中國企業在O2O、P2P、共享等風口的大量創新, 無一不是集中在模式創新上,在核心技術上的突破微乎其微。
當然我們有在全球領先的掃碼支付、共享經濟和電子商務,還有放在國際市場也毫不遜色的以騰訊、阿里等為代表的科技公司。
但深入分析的話,支撐這些成就的背後依舊主要是國內巨大的市場體量,其中並不涉及多少核心科技的突破,騰訊和阿里早期的成功也主要是依靠商業模式創新和中國巨大的經濟體量,而且兩者早期的模式也都是源自國外。
為什麼中國當下進行中的產業升級進展緩慢、甚至大部分企業根本無法開展轉型,這跟中國整體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有很大關係。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在接受《世界經理人》專訪時就指出,中國現有技術創新的來源主要都出自西方,且中國企業又只是掌握了西方技術的一些“皮毛”,所以中國當下的產業升級進展艱難,在未來加速推進產業升級過程中必須重視基礎性技術創新。
須知,最尖端最核心的科技永遠不可能靠引進來掌握的。
縱觀過去幾十年來的發展,在光電晶片、高階醫療器械、高階裝備製造和汽車發動機等嚴重依靠技術突破的高階製造領域,中國企業整體上一直沒有什麼大的技術創新突破,長期受制於國外企業。
因為眾多產業鏈中的核心價值環節和關鍵技術長期受制於國外,中國國際經貿發展和企業的自主性也一直很被動。
以我們一直都引以為豪的國際貿易為例,長期以來,中國對海外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都是順差,但是有一個點卻被大家長期忽視,那就是一直以來,我們對歐美國家的技術貿易都是逆差。
陳勁在接受採訪時就向《世界經理人》指出, 關鍵還是要看貿易結構,中國現在的國際貿易依舊主要是靠產品和勞務的輸出,相當於靠勤勞賺錢,而不是靠技術賺錢,得到的附加值也低,而就技術貿易而言,中國向歐美髮達國家支付了大量智慧財產權費用。
誠然,中國企業過去集中在商業模式和應用型技術創新領域的創新優勢不足以支撐中國企業接下來的轉型發展,未來更需要具有原創的基礎性技術創新和價值創造。
借用牛津大學技術管理髮展中心創始主任、牛津大學國際發展系教授傅曉嵐的觀點來說的話,中國企業過去一直很擅長於“價值捕捉”, 即基於已有技術再次創新形成大規模的產業化生產能力,但是長期處在創新鏈的下端;而未來的創新之路需要逐步升級為“價值創造+ 價值捕捉”, 重點提升在創新鏈前端方面的能力。
硬創新“自造”新紅利
在政府加速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巨頭科技公司愈發重視研發投入的帶動下,中國企業對創新問題的認識也在加速改觀,越來越重視原創性的技術研發實力。
華為對研發的高度重視一直就是所有中國企業學習的一大“樣本”,根據歐盟委員會不久前釋出《2018 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顯示,華為2018 年研發投入位列全球第五,高達113.34 億歐元,也是榜單中研發投入最高的中國企業; 阿里加速打造達摩院,立足基礎科學、顛覆性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研究;騰訊將新一輪轉型方向對準產業網際網路,其中新技術的研發、落地和應用是重點;百度一直就強調自己對技術創新的重視, 也確實在人工智慧領域投入很多……
每一個科技巨頭都在加速推進公司內部的科技革命,因為大家對於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艱難轉型的拐點期這一點並無異議,而且各個行業中頭部企業對未來競爭格局的重塑也基本形成了一個共識:靠巨大的經濟體量“紅利”擴張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企業未來發展和擴張的“紅利”要靠自己的“硬創新”能力去創造,新一輪全球競爭格局重塑期,既是一個新挑戰,也是一個新的拐點機遇期。
挑戰在於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必須提升在基礎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否則熬不過轉型期就會被淘汰;機遇在於這是一場全球競爭格局的重新洗牌,一旦成功,就有機會佔據產業鏈中的最核心最頂端的環節,在未來發展中佔得先機。
但是,僅靠幾個頭部企業的成功並不能解決中國在核心技術上的短板,以過去最受矚目的晶片產業來說,整個產業上下游是由幾萬甚至幾十萬家企業共同組成的,單個企業的成功並不能解決一個龐大產業的問題。
在陳勁看來,“首先肯定是要靠企業自身的轉變,對原創創新要敢於冒險和加大投入;第二, 國內的企業應該形成聯盟,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大企業或者小企業都該形成一個共同的聯盟。”
陳勁認為,要打破傳統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爭論誰為主的怪圈,或者大企業小企業誰為主, 企業之間一定要形成共生的狀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要共生,特別是要發揮中小企業的創新角色,中小企業做一些細分領域的創新,它比大企業更加能夠承擔創新的風險和承擔相應的成本, 中國下一步就是鼓勵中小企業創新,培養一批“隱形冠軍”。
而從資本的角度來看,資本市場也開始走出了自身的“蠻荒期”,資本對於未來的價值判斷越來越有遠瞻的意識,正視技術創新堡壘,尤其是基礎性創新、產業技術創新對於未來競爭的重要性,逐步專注到晶片半導體、高階醫療器械、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等一些重要的產業和新一代技術領域,積極迎接全球競爭格局重塑背景下的產業升級挑戰和勇於參與其中以抓住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另外,在已有的“賽道”上奔進突破同時, 也沒有忽略未來突破性技術的創新競爭上,中國這幾年興起的“創業精神”也正成為未來突破性技術創新的新動力,新創企業更多的將目光放在未來的突破性技術上—生物科技、量子計算、3D 列印、機器人、新材料技術、人工智慧和新一代通訊技術等。
不過,要成為產業中的“隱形冠軍”,關鍵還是要敢於把財富用於原創創新上的冒險,因為從投入成本、成長週期和失敗風險等關鍵維度都要有高度的耐心,也需要企業有足夠的決心、開闊的視野和注重長期發展的戰略部署。
陳勁在《世界經理人》的專訪中指出,一是企業自身要改變觀念,注重創新基因的植入,加強全公司對創新的瞭解和認識,完善創新體系, 比如增加創新部門,形成全員創新的環境。
二是文化的改變,要建立創新管理的體系。創新和營運不一樣,企業的創新能力可以通過後天培養,關鍵是要引入創新管理模組,以前中國企業只有質量管理和運營管理,但現在缺乏創新管理模組,ISO 50501 創新管理體系馬上就要出來了,企業應該積極推進匯入創新管理的體系, 讓企業能夠持續挑戰未來。
對企業來說,或許沒有高低之分,很多沒有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也可以生存和發展,但是從國家和地區的完整工業體系來看,技術創新的附加值和影響力是模式創新所無法比擬的,在原創創新這一“短板”上逐步擺脫於外部的掣肘,中國經濟在國際經貿上才會更具自主性,也才能在全球產業和科技的新一輪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原創的基礎性創新和核心價值創造上佔得先機—這就是新時代改革的“新紅利”,也是中國未來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