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學習筆記(第02篇)
產品增長,為什麼越來越難?
產品使用者增長,是一套貫穿業務、產品和運營的體系,是眾多網際網路公司的核心指標。
為什麼增長越來越難?
近年,行業的整體使用者增量曲線越來越平緩,與此同時獲取使用者的成本也顯著提高。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其一,是因為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期接近尾聲。其二,同質化應用的數量增加,競爭變得愈加激烈。
未來的網際網路,增長會有怎樣的新趨勢?
其一,對於傳統產品形態,資源投入的重心會從“拉新”逐漸過渡到“時長”“停留”“傳播”“變現效率”等方面。隨著紅利期的結束,粗放地搶人會越來越難,現在要考慮的重點是怎麼把已有使用者服務好、怎麼以口碑效應帶來更多使用者、怎麼得到更多的變現。運營,從扯噪門大喊變成了一種更為精細的技術活兒。
其二,大家會更加努力地拓寬戰場,具體做法是向四五線城市甚至縣鄉鎮去拓展,或者向其它國家去拓展。這種做法看上去是在尋求增長,事實上是在去競爭使用者。
其三,對新平臺押注。比如近年的 AR/VR/小程式等平臺,把舊的打仗套路轉到新的平臺上,搶佔新高地。
產品增長的核心,究竟是什麼?
關於增長的招數和套路,數不勝數。但在我看來,招數和套路固然重要,但它們的背後卻需要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做支撐,即使用者價值。
如果不能持續而有效地解決一方或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問題,併為他們創造價值,那麼無論用什麼奇思妙想,都無法讓產品擁有生命力。
正如《增長黑客》中講的那樣:是愛創造了增長,而不是增長創造了愛。
因此當我們在談論增長時,應當回到產品本身,只有從這裡出發,所有的一切才能立得住,否則就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
如何評價產品的使用者價值呢?其一,使用者在使用我們的產品時,是否有過“啊哈”時刻。其二,使用者在向其它人介紹我們的產品時,是如何描述它的。
我們的產品活在使用者的世界裡,它是以使用者的認知而存在的。當我們從使用者認知中重新認識我們自己的產品,並以此為動機去不斷完善,這便是增長的基礎和前提。
你需要組建增長團隊嗎?應該如何組建呢?
前面,我們講解了“增長”可能面臨的困難,以及增長策略的核心。本節我們談一談增長團隊。
增長團隊的搭建通常分為“兩個階段”和“兩條路徑”。
“兩個階段”即早期階段和發展階段。在早期階段中,一般不會有專門的增長團隊,通常要求全部成員都關注增長,包括增長策略和指標,大家需要有機地把增長和產品的整體規劃融合在一起,並滿地執行。在發展階段,需要組建專門的增長團隊,全面地貫徹執行公司的增長策略。
“兩種路徑”指的兩種組建增長團隊的方法。一是設立獨立的增長團隊。二是不設定獨立的增長部門,而是在產品部門中增設增長崗位。這兩種方式各有優劣,可根據公司特點自行取決。
產品增長,有哪些業務公式和關鍵指標?
AARRR模型,是使用者增長領域中最著名的框架之一,它也被稱作是“海盜指標”。AARRR,分別是獲取、啟用、留存、變現、傳播。如下圖:

AARRR.png
整個AARRR模型,呈漏斗型,越往漏斗的底部,使用者數量越少。這五個階段中,各有自己的要點和邏輯,後續小節中逐漸分享。
在使用AARRR模型時,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妄圖同時兼顧所有環節,正確的做法是在一個階段之內集中資源,圍繞一個主題快速做創意、測試和調整。
增長的三步走策略
AARRR模型的創始人提出了增長的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打造卓越的產品,這裡關注的是“啟用”和“留存”階段;第二步是推廣產品,這裡關注的是“獲取”和“傳播”;第三步是賺錢,這裡關注的是“變現”,即效率和利潤。
留存,是最重要的指標
留存,是最重要的指標,是產品生命力和存在價值的黃金指標。只有真正地為使用者創造了價值,才能讓使用者反覆使用我們的產品。留存,是產品增長的原動力和地基。
實戰 AARRR => 目標、拆解、關鍵指標
(1)選定目標:所謂目標,就是一個清楚的可量化的巨集觀計劃,這個巨集觀計劃一旦定下來,將在長時間內保持穩定。它是各個部門共同的大目標,具有時效性,即在一定的時間段裡去達成。
(2)拆解業務公式:把指標拆解成若干個子指標,不斷地拆解,越細越好。
收入 = 付費使用者數 x 客單價。 付費使用者數 = 使用者數 x 付費轉化率。 收入 = 新使用者數 x 新使用者付費轉化率 x 新購客單價 + 老使用者數 x 復購率 x 復購客單價。 收入 = 流量 x 註冊轉化率 x 新使用者付費轉化率 x 新購客單價 + 老使用者數 x 復購率 x 復購客單價。
(3)選定支點(關鍵指標):在上一步中,我們把指定的指標拆解成了若干個子指標。現在我們從眾多的子指標中選擇幾個子指標作為“支點”,如果支點選擇得當,我們就可以用一個小的粒度,撬動我們整個業務的健康發展。選擇“支點”的原則是:這個“支點”能否有效地承前啟後地拉動整個業務公式。這些“支點”即關鍵指標、增長槓桿。我們耳熟能詳的“支點”有日活、留存、新增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提到的目標、支點指標,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業務、市場環境和團隊的變化而變化。沒有唯一的答案,甚至沒有對與錯,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最有發言權。
關注增長過程:增長策略是怎麼來的?
當你在部落格或書上看到某個增長策略時,它通常已經過時了。
要做好增長,不能只關注具體操作層面的技巧,而應當多關注過程。增長策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大量的設計、測試而來的。
增長過程(增長策略)
增長過程,大概可以分成以下五步: 建立資料體系、分析、提出想法、排定優先順序、開始測試
。這五個步驟,周而復始,反覆試錯,得到最終的增長策略。
- 建立資料體系是增長的前提。你可以採用如下方案來建立資料體系:使用自有的打點策略和日誌工具進行復雜分析;使用第三方工具進行自定義打點和複雜分析;使用自有打點策略進行簡單分析;使用第三方工具的基本功能進行簡單分析。常用的第三方工具有 GA / MixPanel / Growing IO 等。沒有資料體系,就談不上分析和策略。
- 資料分析的目的。其一,把業務流程以及各種分支分開,辨別每個步驟之間是否有不正常的流失和轉化。其二,把使用者以各種維度分開,以控制和觀察這些維度之間的差異是否給他們的行為帶來影響。
- 提出想法。基於上一步的資料分析結果,我們要提出大量的假設和解決方案,儘可能多地提出想法。從某種角度來講,增長是依靠持續的大量的嘗試而取勝的。在這個步驟中,所提的方案要儘量具體化,大而化之的策略往往純屬浪費時間。
- 排定優先順序。把上一步中的多個方案綜合對比,排出優先順序,安排資源做實驗。影響範圍廣、實施成本低、預期效果好的方案,應該優先安排。
- 開始測試。基於上一步所制定的優先順序,開始投入測試。測試這些想法和解決方案是否正確,測試階段也必須以資料作為標準。所謂測試,就是執行驗證判斷的過程。可以是 AB 測試,也可以是使用者實施測試。
沒有誰可以通過一次測試就能得到驚世駭俗的增長策略。因此,我們常常需要反覆執行上述增長過程的五個步驟,不斷地迭代測試資料,為更好的增長策略打下基礎。這便是我們所建議的,一定要更多地關注增長過程。
實踐增長,需要怎樣的心態?
上面我講解了增長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建立資料體系、分析資料、形成試驗想法、排定試驗優先順序、執行試驗測試這五大步驟。如此往復,不斷迴圈,就可以推動產品和運營策略上的動態迭代,不斷形成更加優質的增長策略。
尋找成功的增長策略,本身就是一個以量取勝的過程。事實上,那些鼎鼎有名的增長策略背後都經過了大量的試驗和失敗。本小節,分享一些在增長實踐中應有的心態和原則。
心態1:打五中一
既然是策略,那麼並不能保證每一個增長策略都能成功,我們要對增長策略有所預期。
我們努力的目標是:每開五槍命中一槍,然後想辦法加快我們的開槍頻率。這裡的意思是,要努力做到每五個增長策略成功一個,並加快建立增長策略並執行即可。
快速行動,以量取勝,關注增長過程,吃一塹長一智,實現增長目標。
心態2:提升增長策略的成功率、準確率和效率
錯誤和失敗,在所難免。我們要做的是,在同一個增長目標下,不斷地提升增長策略的成功率。成功率的提升,不僅與方法論的選擇有關,也有負責人的經驗和直覺有關。
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判斷能力和增長策略執行經驗,在成長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這背後的訴求就是希望利用個人經驗避開錯誤、提升效率。
一個優秀的負責人,不僅專業紮實、方法論的使用靈活,而且身經百戰,能準確地定位問題、解決問題。正所謂“久病成良醫”啊。
心態3:在設計增長策略時,也要思考下線的預案
無論多好的增長策略,都有下線的可能。舉個例子,用於營銷的紅包抽獎功能,在上線之前就要考慮下線的預案,因為像這樣的增長策略往往與金錢、使用者餘額有關。如果紅包抽獎功能下線,就不得不思考下線後給利益相關者帶來的危害。
在做增長策略時,我們要向最好的結果努力,也要往最壞的情況打算。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能只考慮“勝”,而忽略“敗”。
增長執行,需要哪些關鍵能力?
自愈能力
如何在組織內識別並選拔人才?去尋找那些擁有自愈能力的人,然後將資源向他傾斜並適當施加壓力。
優秀的人,確實具有較強的自愈能力,這是支撐個人成長和業務快速發展的重要素養。
所謂“自愈能力”,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個人情緒和心態上的自愈;其二是業務方案與規劃的自愈。
前者是個人的修養。如何把工作中可能的各種壓力、挫敗和鬱悶自行消化掉,並恢復積極的情緒和工作狀態。好員工,能快速自愈,再次充滿熱情地工作,還能積極地帶動並影響他人。
後者是業務的迭代。我們在做業務方案時,最重要的不是收集大量資訊做出永遠正確的判斷,而是能夠在快速嘗試的過程中識別並修復錯誤,持續精進。
這種具有“自愈能力”的人,通常具有哪些特點?
- 特點1:他們通常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快速推出第一版產品,可能只需要一兩週時間,這一版通常看起來非常粗糙,甚至被很多人鄙視。
- 特點2:他們通常讓人感覺臉皮特別厚,無論周圍的人怎麼評論,都無法動搖他們的內心。並且他們看起來似乎也不擅長反駁、辯解,無論別人怎麼說他們只是聽著。
- 特點3:他們能在方案上快速迭代,他們的學習能力極強,工作狀態非常飽滿。他們能夠穩住自己的節奏,以結果為目標,做事有節奏感,不急於求成。
- 特點4:經過一系列的快速迭代之後,最終能得到非常專業的業務結果。
事實上,這種具有“自愈能力”的人,無論在個人修養層面,還是在業務層面,都是堅韌的。表面上忍辱負重,實則不屈不撓。這很有畫面感,好像是暴風雨裡的海燕,好像是把一切不服和不忿都踩在了腳下,終能成大事。
決斷力
其一,要敢於拿主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主見。往往過於謹慎的地方才是最容易犯錯的地方。大部分的決策都是可以回溯的,也就是說,大多數的決策都會有補救的餘地。因此,必須要勇敢地拿主意,不要唯唯諾諾。拿主意,也是領導力、影響力的原點。善於拿主意的人,終能成為團隊中的領導。
其二,“決策得快”比“決策得好”更重要。做決策時,不要瞻前顧後,這很容易導致錯失良機。對決策者來講,難的不是把每個決策都做到100分,而是能夠在單位時間裡快速做出多個80分的決策,當斷則斷是非常重要的。
END 20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