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前途,就看你有沒有見識

1
英國學者詹姆斯·馬丁曾統計,19世紀人類知識的倍增週期為50年,20世紀前半葉為10年,70年代縮短為5年,80年代以來,知識總量每3年就翻一倍。
以前,知識都聚集在有思想,有資源的人手中,人們獲取知識的成本較高,所以更懂得珍惜,只要你有很強執行力,就能看到結果。
那時候,有價值的知識都屬於稀缺品,而現在資訊氾濫過剩,同質化嚴重,人們對知識的心理價位被拉得越來越低。
最近幾年,“知識焦慮”被頻頻提及,資訊迭代、知識迭代的速度已經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
人們對擁有的知識還沒來得及消化,就要面對更多的新知識,擔心自己落後別人,就會產生一種焦慮感。
我想你應該有這樣的經歷:看到一篇乾貨文章,就忍不住收藏;看到大V的線上專欄,就有報名的衝動;看到大咖推薦的書單,就想買來學習,生怕被這個時代拋棄。
高能量場的人在成交的時候,都會向你灌輸這樣的觀念: “你的選擇是做還是不做,做了不一定有機會,但不做就永遠沒有機會。”
於是,無數人紛紛報名聽課學習,你也不想做個旁觀者,就對自己說:先個報名再說,成不成又是一回事。
實際上,99%的人聽完課之後都沒有什麼結果,與其說是真心想改變,倒不如說是假裝想賺錢, 因為沒有結果的學習都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為什麼說現在高手收割韭菜的現象非常嚴重?
不是知識沒用,而是知識被賤賣了。 人們對一件事物的心理估值就是,越貴越有價值,越便宜越不會重視。
舉個例子,十幾年前的線下培訓至少都是萬元以上的,不僅報名的人多,效果也非常好。而現在的課程都是幾十塊,幾百塊,但是效果卻遠遠不如以前了。為什麼?
在知識稀缺的年代,人們的內心是純粹的,目標是明確的,說到就要做到,想不成功都難。
現代人的心態浮躁,對各種新事物感到焦慮,覺得最新的東西就是最好的,卻忽略了最本質的東西。
人人都知道表達能力很重要,寫作可以賺到錢,但是不同的人,對這件事的認知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最好的方法就是,花錢狠狠的逼自己行動。有的人花幾萬塊學習,他就有底氣成倍的賺回學費;有的人只是花了幾十塊,短時間沒看到錢就很快的放棄了,這很正常。
2
投資人王煜全曾經說過, “我們的知識是盈餘的,但見識是匱乏的。”
網際網路80%以上的問題,都能通過搜尋找到答案,另外20%的問題,只要你花點時間和資金仔細研究,也能找到答案。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你“學不到”和“不知道”的問題,只能說明你沒有用心,對有用的知識以及資訊熟視無睹,不夠重視,因為它們都是免費的。
可以這麼說, 如果你不付出點什麼,你就不能提高自己的認知,自然就不能產生相應的結果。
難道你還需要有人規勸你,從早到晚的督促你才去做嗎?
人們之所以願意重複的做一件事,那是因為他看到了這件事在未來五到十年內,能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和結果。
什麼叫做有見識?
遇到事情不驕不躁,能看清楚事情背後的本質,並快速做出正確的選擇。
見識就是一個人提高自我認知的過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
不得不說,這個時代的知識和資訊過於充分,而見識愈來愈成為了一種稀缺品。
所以,不要讓任何人打亂了你的人生節奏,有時候慢就是快,一個人能不能成功,就看他的內心夠不夠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