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創業失敗率更高?這三個案例有一定代表性
自2002年以來,老王累計面談了近3萬名創業者 ,寫創業日記就是希望能將從大量案例中總結歸納出的規律 和經驗 分享給更多創業者和不斷投身於創投行業中的朋友。2016年初,我們組建了一個初創者 與天使投資人 的社群 ,取名為【投緣幫】 ,寓意“投緣就幫 ”,由老王帶領的團隊整體作為創業者的合夥人 ,與創業者進行深度連線,長期陪跑。有興趣和老王聊聊的創業者及投資人,可以留言。
今天寫這樣一篇,是臨時起意,昨天是週日,跟往常一樣,還有幾位創業者在線上找我諮詢問題,我選了其中三個拿出來分析一下,這三個人都非常有代表性,我們從中能看出一些初創者自身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都是致命的。
下面這是第一個,這位小兄弟說自己用了三四年時間,構思了上百個創業想法,他把這上百個想法demo打包成一份“作品集”文件在微信上發給我。他想讓我幫他對接一些投資人看看是否可以拿到錢啟動。

我把這個發到朋友圈裡,有投資人說,看了之後有罵人的衝動,還有的評價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我倒是沒那麼激動,蓋因這十多年來,我見過的奇葩創業者非常多了,這種本是有求於你等找上門來一言不合又把你拉黑的其實不算什麼,我幾乎每個月都能碰到。
這人直接看來有兩個問題,首先就是我上面最後這句沒能發過去的話所點到的,只有想法,沒有行動 。這個“準創業者”不知道該何時開始行動,但他在沒有行動的時候就想找投資人,這種情況下,除非你有非常牛逼的背景,否則投資人哪有時間理你?這背後有一個他的邏輯,就是他認為他的哪些想法很有價值,這個我覺得就沒必要多說了,凡是現在還認為想法很值錢的,都不適合開始創業! 行動是1,想法是0,無論你有多少想法,都必須先行動。
這人的另一個問題,看這個圖,不用說也知道了。情商有問題,就算本來有人想給他一些指引,但他自己就先把門關上了,還是算了吧。明明是來找我幫忙的,卻感覺好像我欠他的一樣,也只能呵呵了。
如果說上面那位有點兒可恨,那麼接下來這位兄弟,就實在是太可憐了。

這兄弟目前看起來還是挺偏執 的,但我覺得真不值得這樣,一些基礎的認知 如果沒建立起來 ,當然要交學費,但是作為一個初創者,他交的所有學費裡,我認為技術方面的學費是最不該交的。
如果創業者自己就懂技術,那麼在技術方面的學費是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的;如果創業者自己不懂技術,那麼初期他在技術方面的投入一定大部分都是交學費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快上線】這個業務,不過現在【快上線】 也還在初創期,每個月同時能處理的業務量還不到10單,而我們接單也有門檻,如果非常不靠譜的創業者,我們寧可告訴他先別做了,也不會想著去賺他的錢。昨天這位其實就不符合我們的業務定位,所以我壓根兒都沒跟他安利我們有這麼一項業務,我覺得他應該首先把一些基礎認知建立起來,這樣才能少交點兒學費。
很多人把創業想得太簡單 ,尤其是之前沒創過業的初次創業者,他們對創業的認知一般都來自於對媒體的一些公開報道,身邊即使有人創業,人家也不會把創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全都分享出來。所以我們見到的初創者就是“無知者無畏” 這個型別的比較多。
我有一個原則,就是對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事情 ,一定只有先沉浸進去好好學習一番 ,也就是先主動把學費交了 ,然後才動手,這種情況下,學費的成本是可控的。如果你完全沒接觸過,就憑自己的想象,直接上手的結果就是要交大量的學費,這是被動的交學費 ,你甚至連成本是多少都不知道。所以我經常跟創業者說,不怕踩坑,就怕你踩的坑不知道有多深啊!
我覺得這個兄弟應該至少在決定動手前先想辦法認識一些做技術的朋友,跟他們深度交流對比後,得到一些對產品開發成本方面的基礎認知,然後再想辦法多找幾家類似的服務商比較一下,在這個過程中,也順便能培養自己在技術方面的判斷力,否則即使找到人合作了,因為自己缺乏判斷,還是會被人家下套。
再看技術VC的生存邏輯,他們是肯定不能虧錢去做開發的,也就是說,他們都會先收足額的外包費用,然後再把利潤部分打薄一點,折算一個比例去佔股。那麼在這個案例裡面,6萬塊開發一個“比簡單的直播APP要複雜一點的”APP,你們覺得靠譜麼?
如果這家技術VC要保證6萬塊不虧錢,根本就做不出來啊。如果按他們之前說好的3個月上線,則可以算出來大概是2萬/月的成本,折到人頭上,最多1.5個人來跟進這專案,現在拖到8個月還沒上線,攤下來的成本每月養一個技術都不夠!我估計對方那個公司早就沒心情給他繼續搞了,他還幻想著上線呢,就算能上線,肯定後面還得讓他花更多成本去修修補補的。
過幾天我專門寫寫【快上線】的業務邏輯和我在這個需求方面的思考吧。
下面這位就是有點兒可惜了,他的錯誤,我也在聊天記錄裡點出來了,他以為有一個需求被自己抓到了,就可以搞,但可能他沒意識到的是,並不是你看到的每一個機會都是你的機會 ,今天市場上所有表面上可見的需求,都不是那麼簡單了,換句話說,你以為發現的是藍海,其實現在世界上幾乎只有紅海了。

其實我覺得他最大的錯誤是回到瀋陽 去創業,如果他留在北京,進化的可能比在瀋陽要快10倍不止。在瀋陽真的沒什麼太好的機會,個人成長也慢,我估計他遇到什麼問題想深度與人溝通都很難。隔著這麼遠,就算找到我,也只能線上簡單聊聊了。
這件事不是絕對做不成,但我覺得確實要做這個方向,按他的做法,會非常非常艱難,而選擇了瀋陽這樣的城市起步,就更是難上加難。雖然我一般不願意去打擊一個創業者的熱情,但遇到這種情況,我還是會忍不住實話實說,天時地利人和都不沾 ,除非你是天煞孤星啊!
想和老王一起聊聊創業,歡迎留言或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