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投資矩陣”:一款簡單模型,幫你快速找到合適的投資人
編者按:本文編譯自 Entrepreneur.com 原題為“Who Would Invest in Your Startup, and Why?”的文章。
2006年,我創辦了Cielo MedSolutions公司,這是一家SaaS提供商,主要提供流行的管理健康App,當時聯合創始人與我認為,我們將會成功融到資金。為什麼這樣自信?因為我們都創辦過軟體企業,運營過軟體企業,而且為投資者賺到了錢。
然而,事情的進展不如人意,我們未能融到資金,無奈之下,我們只好向天使投資人、經濟發展機構、非盈利組織尋求資金,還申請過聯邦援助金,這些資金的規模加起來並不大。我們的成長速度並沒有預期那麼快,最終我們退出企業,還算成功,大約過了4年之後,我們將企業賣給The Advisory Board Co.(ABCO),沒有人覺得我們有什麼遺憾,然而事實上,最終結果遠不能讓我們感到滿意。
作為一名創業新手,我很難評估創業公司投資者的興趣。
我有過一些經驗,曾經觀察過幾百家創業公司,在經驗的激勵下,我進一步深思其中的關鍵問題:當你想著成立一家企業,或者想將現有業務帶到另一個階段,你應不應該向外部尋求融資呢?如果決定融資,那麼會有什麼型別的資金源會認為你的企業很有吸引力,值得投資?是VC?是天使投資人?是朋友和家人?還是其它人?
創業公司可投資矩陣
我最近寫了一本書,在書中我向讀者介紹過“創業可投資矩陣”,它是一個概念框架,在創業之前,你可以預先為這些問題找到答案。
簡單解釋一下
在創業公司可投資矩陣中,X軸表示“資金效率”。如果其它要素一樣,外部投資者會將錢投給資金效率更高的企業,也就是說每投入一美元,它所帶來的回報都會更高一些。從這個角度看,有些企業更容易吸引投資,它們有幾個特點:啟動只需要為數不多的資金;即使只投入並不多的資金,也可以讓業務規模和效率大幅提升。企業如果具有其中一點或者兩點,更容易吸引投資。
創業可投資
然後是Y軸,它代表估值倍數。所謂估值就是一家企業的估計價值,或者說是它在投資者眼中的整體財務價值。最開始時,草創階段的企業是私企,沒有股票在公開市場交易,投資者會將可以對比的企業拿出來,評估創業公司的估值。在眾多標準中,有一個評估指標相當重要,它就是估值倍數,簡單來說,同類企業一般價值是多高,它會用過去12個月的利潤或者營收來作為參考,形成一個倍數。總體來說,估值倍數高的企業一般有三大特點:很高的增長潛力,很高且可以持續的盈利能力,與競爭對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創業可投資矩陣”各個位置的企業有何特點?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分成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右上角):VC
位於這一象限的企業估值位數和資金效率都很高,創辦時需要的資金不多,規模化也不需要太多資金,對於VC、企業戰略投資者、天使投資人團隊(有時他們像VC一樣行動)來說,這樣的企業最有魅力。
第二象限(左上角):有耐心的投資者
和第一象限的企業一樣,第二象限的企業同樣有著很高的估值倍數,但是它們的資本效率差一些,一般來說,資金效率差一些是因為企業瞄準的市場並不是特別大,擴張速度慢一些。第二象限的企業往往能吸引有耐心的投資者,他們對於財務回報的重視程度低一些,比如家人、朋友、對你的產品特別喜歡的天使投資人、聯邦政府資助機構、州或者地方小企業貸款機構。
第三象限(右下角):自給自足的企業
這樣的企業一般估值倍數不高,但是它們的資本效率很高,企業擴大規模時需要的資金不多。現金流豐富的企業、注重生活方式的企業有這樣的特點。將積蓄拿出來,或者用信用卡借一點錢,往往就能創辦這樣的企業,然後運營。
第四象限(左下角):死亡區域
這裡的企業很難融到資金,原因很簡單,它們需要很多資金才能啟動,一旦投入運營,會發現沒有那麼高的價值。因此,外部投資者一般不會對這樣的企業感興趣。
我是如何使用該工具的
當年我們創業時,認為自己的企業屬於第一象限,認為VC肯定願意投資。但是我們錯了,因為大多專注健康IT的VC們認為,雖然我們所在的行業擁有較高的估值倍數,但是我們瞄準的市場規模並沒有那麼大,只能算規模適中,企業創辦之後如果想迅速擴大規模相當困難。當時我還沒有想到“創業可投資矩陣”,但從VC的態度看,我們的企業很明顯屬於第二象限。
我們最終還是為企業融入幾百萬美元,資金來自有耐心的投資者。如果我們早就知道自己的企業處在哪個象限,就會節省很多時間,不去找VC商談,而是將時間省下來做其它事,比如向客戶推銷產品、與行業企業結盟,等等。另外,如果我們的思路更清晰一些,也許會幫助我們進一步拓寬產品。
你如何使用工具
將你的創業公司拿出來,放進“創業可投資矩陣”,可以讓你看得更清楚,知道自己可以從哪裡融到資金,有哪類投資者會有興趣投資。
如果你的企業在Y軸上站在很高的位置(比如估值倍數很高),那就看看你的企業到底是在一象限還是二象限。如果行業規模沒有那麼大,你的企業就會掉到左邊(二象限),如果規模很大,有寬泛的產品平臺,那你的企業很可能處在右邊(一象限)。
反之,如果你的企業在Y軸上站在比較低的位置(估值倍數低),判斷企業處在左邊還是右邊,關鍵就看創業時的啟動成本。如果只需要適量的資金就能啟動,那麼企業處在第三象限(可謂自給自足自力更生),如果需要大量資金才能啟動(比如要建工廠和超大店鋪),那就屬於第四象限(死亡區域)。
對於處在發展初期的企業來說,瞭解企業在“矩陣”中的位置,可以讓你深入理解業務模式的優點和缺點。
例如,如果你是一名企業,想經營二手樂器業務,如果企業按照第三象限的模式發展,就要開一家實體店,不只開銷會增加,而且覆蓋的區域範圍有限。這樣的模式很難融到錢,你也許只能靠自己。
如果企業按照第二象限的模式發展(甚至有可能是一象限模式),你可以創辦一個二手電商網站,讓樂器銷售商或者委託人找到買家。業務模式變了,需要的資金也就少了,你不必設立實體店,也沒有庫存,它的覆蓋範圍更廣,盈利能力更強,容易擴大規模。
用後一種模式發展,融到資金的可能性更高,而且持續盈利的可能性也更高,最終即使你在睡覺,它也可以幫你賺到錢。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