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汽車戰略再升級:由車向路延展,強調“車路協同”技術
阿里在車聯網領域的廣泛佈局人盡皆知,從達摩院的無人車、千尋位置的高精度地圖,再到AliOS半馬系統,幾乎涉及到了除了汽車製造的所有環節。
9月20日,2018杭州·雲棲大會期間,杭州市政府向阿里巴巴頒發了杭州首張無人駕駛路測牌照,達摩院人工智慧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代表阿里“無人車”團隊,接過了這張車牌號為“浙A4390試”的牌照。
據悉,目前測試路段位於杭州市人工智慧小鎮,這也是繼此前阿里方面連續曝光其在自動駕駛領域佈局後的最新進展,其研發推進節奏越來越快。
汽車戰略更強調“車路協同”技術
無人駕駛路測牌照只是其在在汽車領域佈局的一環,藉此機會阿里還宣佈將升級汽車戰略,由車向路延展,利用車路協同技術打造全新的“智慧高速公路”。
這一戰略將由AliOS聯合阿里雲、達摩院、高德、支付寶、千尋位置、斑馬網路等共同完成,旨在探索未來二十年的路。
在雲棲小鎮的展區中,以AliOS斑馬系統為核心的相關車聯網公司集中在一個區域,這其中既有搭載AliOS斑馬系統的全球首款量產網際網路汽車榮威RX5,也有一些其他品牌的車型。
眾所周知,阿里自從2014年就開始研發汽車作業系統,經過幾年的演進與進化,其與上汽集團共同打造的網際網路汽車解決方案——AliOS斑馬系統已經應用到很多上汽集團的量產車型當中。
阿里在推進汽車戰略這件事上一直都簡直平臺思維,並試圖構建一個橫跨車廠的全球最大網際網路汽車平臺。達摩院的無人車、千尋位置的高精定位、高德的高精地圖等都將是阿里新汽車戰略的技術保證。
具體而言,阿里汽車戰略執行上將從雲控平臺、智慧感知基站、協同計算系統三個層面推進。路測使用達摩院感知基站技術,車的感知與協同計算由AliOS構建,雲控平臺扮演雲端大腦的角色。
按照阿里的構想,智慧高速公路將全面支援普通功能車、網際網路汽車、自動駕駛汽車,賦予駕駛者以“千里眼”和“順風耳”。路會告訴車“我看到了什麼”,車會告訴路“我經歷了什麼”,大腦則在雲端運籌帷幄,人-車-路-雲全面協同。即便是高速路上500米外的一個小坑,你的車也能提前“看到”。
從單車智慧跨到協同智慧的進化
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在演講中提到,之所以強調“車路協同”技術,是因為認識到了自動駕駛從單車智慧跨到協同智慧的進化的重要性。
單車智慧就是希望車無所不能,能夠具有感知、決策、控制的能力,能夠處理路上所有的情況,實現感覺的駕駛。單車智慧的結構和技術框架在各個公司都比較相似,包括全天候、全場景的釐米級定位,也包括了大規模的模擬平臺,每天能夠運營上萬公里的測試和模擬。
“隨著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測試在單車智慧上無法實現。首先是感知的盲區、死角和障礙物遮擋,其次是感知的問題,最好的感知雷達是幾十米,如果速度快一點,很可能發生追尾的風險”,王剛介紹道。
單車智慧都極度依賴高精度地圖,但高精度地圖實時更新是最大的問題。實際情況中不可能實時讓採集車對道路實時更新,如果車出現情況就會出現困擾。所以這些都是單車智慧的情況下非常難或者根本無法克服的問題。
因此,阿里研發了“車路協同”的智慧系統,希望通過建設道路等基礎設定,來共享智慧能力,可以帶來整體自動駕駛的成本降低。
阿里推出的路測智慧感知基站,就裝在雲棲小鎮的路上,目前,阿里無人車已應用了車路協同技術,並在杭州的開放路段進行了多次測試。
在此前進行的多次對比路測中,設定了可移動假人從障礙物後突然出現的場景,在不開啟道路協同的情況下,緊急避讓全部失靈,在開啟後緊急避讓或停車全部成功。
為什麼感知基站可以解決車身協同的問題?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感知基站比較高,路上沒有死角,它可以看到障礙物後面的情況;第二,路邊的感測器是靜止,可以精準識別路上發生了什麼事情;第三,感知基站不是獨立的,而是互聯互通。
“車和感知基站形成了非常好的融合,基於這樣的感知網路可以讓車知道路上發生了什麼事情,沒有任何的限制,車可以決勝千里之外”,王剛表示。
此外,阿里巴巴還聯合交通部公路院、國家電網、中國聯通、一汽集團、上汽榮威、英特爾、福特汽車、神龍汽車、大唐電信集團等成立了“2038超級聯盟” ,協同產業力量共同落地“智慧高速公路”。
自動駕駛的發展方向是迭代式,並不是所有的車都能短時間內具備這個能力。資料顯示,2017年底中國的汽車保有量是3億輛左右,如果把這些車通過智慧道路的方式改造自動駕駛車輛,那麼可以很大的降低硬體成本,讓技術普惠大眾。
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胡曉明也表示:“路是人類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網際網路是資訊時代的基礎設施,這兩大基礎設施開始歷史性交匯:我們要將路也鋪在網際網路上,打造智慧高速公路。”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李玉鵬)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