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證經濟是網路協同效應的答案嗎?
通證經濟是網路協同效應的答案嗎?
上一篇提到,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傳統行業將會陸續被網際網路化,誰能率先在行業內形成網路協同效應,就能引領本行業內的網際網路變革。那麼,通證經濟,是網路協同效應的答案嗎?

一、通證經濟
在寫本文時,居然在百度上找不到正經的“通證經濟”的概念。
於是我找到了維基百科:
A token economy is a system of contingency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reinforcement of target behavior.
通證經濟是一種權變管理制度,這種制度以系統性地強化目標行為為基礎。
——維基百科·通證經濟
最早的通證經濟模型來源於比特幣。啊,原來不是。
通證經濟模型,在19世紀早期,在一些學校和監獄中就有了通證經濟的雛形。在這些體制中,通過賺取積分並兌換各種各樣的物品和權力。直到20世紀60年代,在一家精神病醫院出現了第一個真正的通證經濟。Teodoro Ayllon, Nathan Azrin 和Leonard Krasner是重要的先驅。
二、成功的通證模型
當然,通證經濟進入幣圈人的視野,最重要的原因是比特幣。比特幣是目前最簡潔,執行最穩定的通證經濟模型。
比特幣在加密演算法的基礎上建立了工作量證明機制,無數礦工為比特幣網路的正常執行夜以繼日地貢獻著電腦算力。我為比特幣網路貢獻算力,我就有可能獲得比特幣回報;越多人貢獻,網路就越穩定——這個簡單的通證經濟模型,穩定地運行了十年之久。
幣乎的通證模型,也被以太坊創始人V神點名打Call。幣乎以“好文有好報”為核心,設計了一系列的搶贊,評論,鎖倉,邀請的挖礦機制。玩法簡單,光光點讚的年化利率就高達50-100%,吸引了許多大鯨買KEY鎖倉。
三、那些失敗的通證經濟模型探索
因為對區塊鏈內容平臺關注較多,因此以內容平臺為例。內容平臺的目標都是好文有好報,只是各個專案的實現路徑不同。除去幣乎和Stemmit以外,其他的區塊鏈內容社群都沒有發展得很好,這與他們的通證設計是分不開的。在我參與過的內容社群中,幣車和向北社群在挖礦機制方面與幣乎類似,只是做了一些細節的優化,比如向北社群設計了單篇文章的限額;支點設定了中心化的伯樂機制來篩選好文,但是伯樂的管理和獎勵無法很好地協調;還有一些參與過的專案,比如知幣、ONO、幣嗨等等由於沒有深度參與,已經印象不深刻了。所以還是要多記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啊。
去年DAPP的熱潮中,也出現過菠菜,FOMO,沙盒遊戲,但現在也沒有執行的很好的通證機制。大體來說,要麼激勵不足,讓玩家沒有動力,要麼激勵太高導致拋盤太重。
四、那麼答案是?
網路協同效應,是下一代網際網路經濟體的必要組成部分。區塊鏈所帶來的通證經濟模型,讓我們在製造網路協同的時候,多了一件武器。
但需要警醒的是: 通證經濟模型是把雙刃劍。
如果通證經濟模型設計得當,則可以激勵使用者對專案的貢獻度,讓使用者產生更高的粘性,這對傳統網際網路專案將是降維打擊;如果通證經濟模型設計不當,則無法產生持久的網路協同,讓專案失敗的速度加快,這也是區塊鏈專案涼涼的速度遠遠大於傳統網際網路專案的重要原因。
點選連結可直達近期精選內容
聽風說幣: 區塊鏈中文字幕組成員,區塊鏈趣味科普作者。微訊號seeknsee,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聽風說幣,我們一起在區塊鏈的世界裡,思考、進化,踐行、成長。你也可以在我公眾號或幣乎文章中留言,咱們私撩~
幣乎是區塊鏈內容第一平臺,歡迎你到幣乎來,我教你玩,新增微訊號seeknsee可加入聽風說幣新人群。 https://m.bihu.com/r?i=Vch&c=4&s=4

image
本文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版權所有,轉載請先聯絡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