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什麼時候變得沒有存在感?是從手機支付開始

在手機支付還沒有大範圍普及時,對很多人來說,錢還是錢,因為錢有質感,放在卡里的錢是需要去取出來,再花出去,經過了這樣的一個過程,才有了這一層觸感。
現在錢變成了一個數字
因為移動支付發展的太快,錢變成了一個數字,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每個月沒怎麼花錢,但一算起來錢卻花了不少,會產生這樣錯覺的人並不少,因為手機支付的出現減少花錢的那個刺痛感,看起來很小的金額轉眼間就花掉了,日積月累,形成的數字就不小了,而這一切因為花的太容易,只要掃下碼,輸個密碼或者直接指紋解鎖就搞定了。
除去我們自己的錢外,現在還有一種叫信用卡
信用卡是我們平常見到的相對傳統的形式了,現在都說手機支付。手機信用卡則有花唄,白條等,等於是可以透支,先消費後付款,這裡會造成了一個錯覺,會讓我們誤以為花唄額度或者白條額度就是我們的錢,但事實上並不是。
現在很多年輕人一發工資第一想法就是還掉這些,可見非常普及了,也正因為手機信用卡的普及,讓別人的錢提前變成了我們,但遲早我們還是要還的。
就像曾經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不還花唄,回答是沒有!很多人看到答案後都會心一笑,大家都懂的,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的。
最後是除了手機信用卡現在還有手機ATM
金融是很多大公司都會介入的一個領域,因為確實太賺錢的,而我們說的手機ATM則指的是類似支付寶借唄,京東金條等,動動手指就可以實現小額貸款,在你花完錢之後,信用卡額度也達限度後,這個就是下一個為你量身定製的產品,只為繼續滿足你的需求。
在消費的時候非常爽,但過後依舊是要自己去承擔的,就像網上有著很多類似的標題說被花唄毀掉的90後等等。這也是一種煽動情緒的體現,因為這些功能基本都會有,但真正被毀掉的其實還是非常少數的。
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從客觀上來判斷,主要看個人定力,假如自身定力不足,不建議開通這些功能, 所謂說的高配的人生,假如你的收入低於你的支出,那你的所謂的高配人生就是廢話了,只是虛榮而已。
相對合理的方式是估量自己的收入做到合理運用,而不是一味地拒絕,能賺錢,能花錢,能控制自己,不隨意衝動,這才是成熟的心態,而當有這些的心態後,錢不會只是數字而已,依舊還是錢。
歡迎持續關注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