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式三國殺:百度起個大早趕個晚集,難敵騰訊阿里

作者:龔進輝
如果盤點過去1年網際網路行業的風口,小程式鐵定入選,微信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玩家,2018年小程式這股風越刮越猛,螞蟻金服、百度、今日頭條等重量級玩家相繼發力,試圖在小程式市場分一杯羹,好不熱鬧。
小程式之所以成為各大超級App的共識,吸引它們爭相入局,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平衡產品易用和臃腫。 超級App完成初始使用者積累後,產品易用和臃腫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由於不同使用者性別、年齡、喜好等不一,超級App往往眾口難調,還不得不在產品創新上有所突破,難度之大、處境之尷尬可想而知。小程式的出現可以有效緩解這種矛盾,不僅能滿足使用者不斷湧現的新需求,還能避免超級App臃腫加劇。
二、拓展自身邊界。 小程式的橫空出世,使超級App不用再為過度臃腫而發愁,便於其拓展自身邊界。一方面,超級App不缺使用者和流量,可以吸引不同領域的創業者到其平臺上開發自己的小程式,幾乎覆蓋使用者工作、生活的各個場景;另一方面,在網際網路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大背景下,超級App使用者增速放緩,於是紛紛把目光瞄向低線市場,發力渠道下沉,小程式為其提供了一種試錯成本極低的市場探索方式。
三、打造自身生態圈。 這也是BAT把小程式放到重要戰略位置的原因,未來網際網路行業的競爭,不再是單兵作戰,而是上升到生態圈的新高度,藉助小程式,BAT可以搭建、完善自身生態圈,既籠絡大量開發者,也儘可能俘獲更多使用者。由此可見,它們不滿足於只做超級App,而是希望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改變手機作業系統主導移動生態的局面,將流量分發的權利牢牢拽在自己手中。
在我看來,小程式是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後的產物,而且只有BAT等少數玩家才有資格成為移動生態的搭建者,參與小程式的頂層設計。本文重點說說百度,用“起個大早趕個晚集”來形容它與小程式的情緣再適合不過。
百度曾在2013年9月推出輕應用,與如今小程式打出“無需下載、即搜即用”的旗號類似,但不到1年便折戟,然後就沒有然後。2017年1月,微信率先推出小程式,憑藉龐大使用者基數、高頻特性、社交關係鏈等先天優勢而迅速走紅,螞蟻金服緊隨其後,於2017年9月開始公測支付寶小程式,1年後正式上線。
反觀百度,是BAT中最晚涉足小程式的,直到2018年4月才上線第一款小程式——優信二手車,3個月後正式推出智慧小程式。那麼問題來了,智慧小程式是否會重蹈當年輕應用的覆轍?如果不會,姍姍來遲的百度在小程式戰場能否與阿里、騰訊有得一拼?
在回答第一個問題之前,必須弄清楚智慧小程式與輕應用的區別。從體驗流程來看,二者並無本質區別,最大的區別在於誕生背景不同。輕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超前的實驗性應用,或者說生不逢時。當時,其與重金收購而來的91無線,共同承載了百度向移動網際網路轉型的重責大任,但因各種因素而發展受阻。
一方面,輕應用照搬PC網頁應用,又因技術、網路、流量費用等限制,導致使用者體驗極差;另一方面,雖然當時百度使用者基數較為可觀,但距離成為數一數二的超級App仍有一定差距,難以支撐輕應用爆發。要知道,微信推出小程式之初日活高達8億,基本實現對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人群全覆蓋,而且使用者粘性更高。
如今,上述兩個阻礙對於百度已不成問題。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流量分發機制的完善,使用者可以非常便捷地觸達所需的智慧小程式,使用者體驗得到明顯改善。同時,百度花大力氣建設資訊流與搜尋業務,促進使用者快速增長,去年11月百度App日活達1.6億,今年春節在春晚紅包互動的加持下,日活峰值一度突破3億大關。
因此,我認為智慧小程式不會重蹈輕應用的覆轍,其正式上線4個月後交出一份靚麗成績單足以說明一切:智慧小程式數量達到1萬個,服務深入到政策民生、娛樂、資訊等23個大行業,覆蓋262個細分領域,月活超過1.5億。不過,其爆發力與阿里、騰訊相比仍偏弱。

資料顯示,支付寶小程式正式上線後,3個月內數量從2萬上升到8萬,使用者數從3億上升到5億,日活從1.2億增長到1.7億,無論是小程式數量還是日活,均強勢碾壓百度。當然,百度與一馬當先的騰訊差距更大,截至2018年11月,微信已吸引超過150萬開發者加入到小程式的開發,小程式數量超過100萬,覆蓋200多個細分行業,日活達到2億。
不難看出,與阿里、騰訊相比,百度智慧小程式對開發者的吸引力存在明顯不足。據我觀察,其籠絡開發者主要靠三招:
一、“搜尋+資訊流”等全域千億流量。 搜尋流量方面,百度每天響應搜尋需求超過60億次;資訊流方面,百度資訊流日均推薦量達到150億次。不得不說,百度得天獨厚的流量優勢是去中心化的微信所不能比擬的,但也別抱以太大期望,尤其是對其搜尋流量的轉化。
一方面,年初《搜尋引擎已死》一文控訴百度搜索結果被封閉在百家號內,儘管百度方面迴應稱搜尋結果中百家號佔比不到10%,但仍難以打消外界對其走下坡路的疑慮。要知道,入口多元化是移動時代的鮮明特徵,來自電商、社交、資訊平臺等更加直達的搜尋,正在瓜分百度市場份額,日漸黯淡已是不爭的事實,未來其搜尋壟斷地位動搖也不無可能。
另一方面,36氪曾實測過,對於關鍵詞的精準搜尋,百度能做到力推小程式,但對於模糊、概念較大的關鍵詞,百度搜索結果前列依然是廣告性質的推廣,並非小程式。百度如此安排不難理解,其既要為小程式開發者導流,也要兼顧自身商業利益,必要時仍需向廣告傾斜。這也就決定了百度為小程式的導流效果難免打折扣,缺乏穩定的流量支援容易影響曝光量,這是開發者所不樂見的局面。
二、AI賦能。 百度智慧小程式對外宣稱,可以將百度大腦3.0 AI能力開放給開發者,包括語音、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增強現實以及情景感知等類別,其中部分能力甚至已經封裝好,開發者直接呼叫即可。這對開發者的確是個利好,可以降低開發成本,輕鬆實現智慧化,但面臨AI技術落地場景有限的尷尬。
其實,除了電商智慧商品推薦與AI掛鉤,其他行業小程式與AI結合的案例並不多,至少現在看不到AI能力普遍應用於小程式的跡象。毫不客氣地講,百度以AI為誘餌來吸引小程式開發者,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有人可能會心動,但冷靜思考後覺得然並卵。
三、開源。 去年11月,百度組建開源聯盟,包括B站、愛奇藝、快手、墨跡天氣、萬年曆、58同城等多款App加入其中,1個月後啟動全面開源。這意味著,未來智慧小程式不僅可以執行在百度系App上,還能執行在上述App上,這對於開發者的確具有吸引力,不過僅侷限於實力中等以上的玩家。不知你發現了沒,上述App主要出自第二梯隊的網際網路公司,中小開發者使用者基數有限,根本無力搭建屬於自己的小程式平臺。
因此,百度智慧小程式標榜的“千億流量、智慧、開源”三大優勢,只是看起來很美好,開發者實際能享受到的紅利有限,或者紅利向少數頭部開發者傾斜,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其開發者數量增長緩慢。為了吸引更多開發者,去年12月百度拿出10億創新基金,並祭出更多流量與廣告分成權益,具有一定成效不假,但短期內難以追趕上支付寶。
除了在拉攏開發者上佔下風,百度智慧小程式在俘獲使用者上也偏弱勢,月活1.5億與日活1.7億的支付寶、日活2億的微信差距著實不小。其實,其在拉新上表現突出,但在留存方面不盡如人意,才會導致活躍使用者量難以與阿里、騰訊抗衡。
即速應用曾公佈去年11月BAT小程式使用者留存率,結果顯示,百度1天使用者留存率就暴跌至12%,使用者流失率之高讓人大感意外,遠低於支付寶的67.8%、微信的44.55%,7天使用者留存率僅為1.25%,在BAT中墊底。話說,百度智慧小程式擅長拉新,但也經不起如此大量流失,如何留住並盤活使用者,成為其不得不解決的一大難題。

在我看來,百度智慧小程式使用者留存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百度App帶有很強的工具屬性。儘管近年來其一直在發力資訊流,希望藉助內容屬性來增強使用者粘性,的確取得一定成效,但百度App在使用者心中根深蒂固的工具認知並未改變,即用時來、不用時走,這不利於使用者培養使用百度智慧小程式的習慣,反觀微信將美團外賣、滴滴等高頻服務小程式化,加上社交推薦的加持,更容易使使用者快速養成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百度智慧小程式覆蓋範圍廣,但主要聚焦電商和遊戲兩大領域,這恰恰是微信核心優勢所在,後者強大到被稱為“行業規則制定者”也不為過。實力弱的後來者與實力強的先行者正面剛,自然討不到多少好處,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明朗化:現階段百度在小程式戰場還不是阿里、騰訊的對手,未來能不能殺出重圍,就看其自我造化。
表面上看,目前小程式行業呈現BAT三國殺的格局,但實際上是“一超兩強”,騰訊強勢領跑、阿里奮起直追、百度方興未艾。第三名百度能否迎頭趕上,今年至關重要,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