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應聘豆瓣的產品經理?看這一篇就夠了

《豆瓣APP產品分析報告》
產品名稱:豆瓣
APP版本號:6.2.0
手機系統:iOS11.4.1
時間:2018年9月21日
調研目的 :本文通過剝洋蔥式的分析,由外及裡地梳理了豆瓣APP的產品結構、迭代過程、底層邏輯,以及APP中的一些核心功能和亮點功能,以培養自己作為產品經理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
寫在前面 :實際的產品設計應該是由裡到外的,必須要結合公司背景和業務實際情況,每一功能的設計一定是有所考量的。
而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由外及裡、由結果追溯原因,必然會有失偏頗。
一、產品概述
1.使用者畫像



通過以上資料可以看出,
在性別方面,男性使用者略多於女性使用者,但基本保持均衡;
在年齡方面,19-45歲的使用者佔比92.4%,26-35歲的使用者佔比48.44%,即可以推測工作階層的白領是主力軍。
在城市方面,使用者基本分佈在北上廣深杭等網際網路行業強勢的城市。
2.場景

使用場景基本可以分為三大類:書影音、活動、付費學習。
其中,檢視影評、書評是最高頻的使用場景。
3.需求

(1)高頻、使用者量大的需求:搜尋、看影評/書評、電影/書籍推薦、豆瓣小組
這一類需求滿足了使用者的基本體驗;
(2)低頻、使用者量大的需求:釋出動態、寫短評、購買豆瓣豆品
釋出動態、寫短評沒有門檻,大量使用者可能會使用這些功能,但只有少部分人才會高頻次使用這些功能,因為大部分人是沉默使用者(此為猜測,如果能得到豆瓣的資料埋點資料則更真實);
豆瓣豆品的品類不多,一段時間才會推出新品,因此屬於使用者量大、頻率低的需求;
這一類需求能夠為使用者提供良好體驗;
(3)少量使用者、高頻需求:寫影評/書評、看豆瓣時間課程
寫影評/書評是有門檻的行為,但少數創作者會高頻使用這一功能;
這一類的需求能為產品帶來好口碑;
(4)少量使用者、低頻需求:同城活動、購買電影票
線下活動票務和電影票務都有大量的競品,比如活動行、美團等。
使用者一般會貨比三家,選擇優惠最大的平臺,或者使用者有自己的購買習慣,比如習慣在美團或淘寶電影購票。
豆瓣在電影區域開了購票入口,向第三方的票務平臺導流(目前是貓眼),豆瓣想要打通看影評然後購票的連貫性操作,構建一個完整的閉環,但具體效果怎樣還是要看豆瓣此入口的轉化資料。
這一類需求是超出使用者預期的需求。
4.產品迭代過程

書影音:書影音是豆瓣的核心,豆瓣也一直在優化書影音的體驗,包括增強個性化推薦、推出各種榜單;
社交:豆瓣的定位就是社群社交產品,興趣小組是連線使用者的重要形式;首頁的社交化從最初的“小事”到“廣播”,再到“動態”,社交化一直佔據很重要的比重;
原創:豆瓣作為UGC平臺,原創優質內容和優秀創作者是平臺最大的資源;豆瓣十分注重對原創內容作者的保護,如上線的一系列的原創保護措施,同時平臺需要對創作者進行激勵以留住創作者,所以後來增加了讚賞功能;
知識變現:從2017年開始,豆瓣開始進行知識變現的嘗試,推出了一系列的商業化功能,包括售賣實體商品的豆瓣豆品和提供知識付費服務的豆瓣時間;
二、產品功能概述
1.產品結構

豆瓣主要分為五大板塊:首頁、書影音、小組、市集、我的;
豆瓣的結構非常清晰,每一版塊的劃分有明確的目的:“首頁”展示feed流、“書影音”是核心功能、小組做社交、市集賣商品、“我的”是個人賬戶管理。

首頁 :首頁佈局非常的簡潔,通過頂部tab分為兩部分—動態和推薦;
“動態”是你關注好友的動態,“推薦”是根據使用者偏好的個性化推薦。
不像其他的一些APP,把首頁當做門戶,放入非常多的入口,給其他版塊起到一個導流的作用,但是同時因為首頁欄目過多,內容層級變得混亂,“重點太多就是沒有重點”。
豆瓣把首頁做成feed流,不同的功能去不同的版塊(不同的tab)找就好了,和書評和影評有關的就去書影音、和小組有關的就去小組、購買產品就去市集,這樣使用者使用起來反而更加方便。

書影音 :頂部tab欄包括電影、電視、綜藝、讀書、音樂、同城;
豆瓣把所有和書影音相關的欄目都集合在這一板塊中,而且每一個欄目的頁面佈局都是相似的,保證了結構的一致性,減少了使用者篩選資訊的負擔。
為什麼”讀書“在頂部tab欄中的位置靠後?
可能的原因是“電影”、“電視”、“綜藝”都屬於影視類別,因此放在靠近的位置。
或者因為,“電視”“綜藝”比起“讀書”更加大眾,使用者群體更大所以將“電視”“綜藝”放到“讀書”前面。
到底實際的情況怎樣,需要對比這幾個欄目的點選量資料,使用者群體越大的欄目順序可以越靠前。

小組: 小組頁面的結構也是兩段式,上部為新組速報和熱門小組;下部為“我的小組”和小組動態。
進入小組頁面前要做一個判斷:是否有已加入的小組;如果沒有加入小組,必須要先選擇一些推薦的小組,加入後可以進入小組頁面。
通過強制使用者選擇一些興趣小組,可以避免使用者進入這一欄目後無內容可看的問題。
在做內容型的產品時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尤其在冷啟動階段,必須平臺先積累一些內容。

市集: 市集通過頂部tab欄分為兩部分—豆瓣豆品和豆瓣時間。
為什麼使用者進入市集先看到的是“豆瓣豆品”?
2017年是知識付費服務最火熱的一年,但是最近已經逐漸冷了下來。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使用者買了課程之後,實際的學習效果往往低於預期,要麼是自制力不足沒有學習,要麼是課程的乾貨不足,所以使用者不再願意再次購買知識付費產品,復購率很低。
可能這也是“豆瓣時間”放到第二欄的原因。
而豆瓣豆品會定期推出新品,這些文藝產品本身具有很新穎的創意,非常契合文藝青年們的需要,常常會成為爆款。
所以可以推測,豆瓣豆品的重要性要高於豆瓣時間。
當然,實際的情況到底如何,需要對比兩者的業務資料。
2.核心功能
2.1搜尋功能

1.入口:在首頁、書影音頁、小組頁的頂部都有搜尋框,當用戶看到某個內容後能夠隨時進行搜尋。
對產品設計的啟示是,一個高頻且重要的功能需要有更多、更明顯的入口。
2.搜尋頁:保留最近搜尋記錄(最多三條)、豆瓣熱搜(內容類產品一般都會提供熱搜功能,如微博、知乎、抖音)
3.搜尋結果:書影音的優先順序最高、下邊是和關鍵詞相關的影評
2.2書影音推薦功能

以電影欄目為例,基本整個頁面都在為使用者推薦電影。
1.個性化推薦功能有3個(藍框部分):豆瓣猜、看電影、你可能感興趣(可無限下拉)
2.分類推薦功能有6個(紅框部分):找電影、豆瓣榜單、9月觀影指南、豆瓣熱門、豆瓣片單、分類瀏覽
幫助使用者找到想看的電影是豆瓣的核心需求。
2.3寫影評功能


豆瓣APP的寫作體驗並不好,沒有足夠的常用編輯功能,如常用的字型編輯。
但是在豆瓣PC端有常用的編輯功能。
為什麼先在PC端加入文字編輯功能?這對APP是不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需求?
如果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這明顯是一個體驗缺陷,由於移動化趨勢,豆瓣APP早就應該加入這個功能,而且要優先於PC端。
但是,如果結合公司背景和實際的業務情況看,應該對比豆瓣創作者的寫作習慣,也就是說,如果資料表明,寫影評、書評的創作者們很大比例上使用PC端來進行創作,那麼豆瓣先優化PC端的寫作體驗是合理的。
另一個角度的考量是,可能豆瓣為了保持文章格式的一致性,避免出現某些文章字型雜亂,所以遲遲不肯加入字型編輯功能。
真實原因到底是什麼,就要問豆瓣的產品經理了。
三、結論
1.豆瓣的層級結構非常清晰,每一版塊的內容定位明確,符合“高內聚、低耦合”的原則,減少不同版塊之間內容的交叉而對使用者產生干擾。
2.佈局一致性和互動的一致性:書影音是一個內容非常龐雜的版塊,但是每一個欄目的頁面佈局具有一致性,減少了使用者的使用負擔。
3.豆瓣一直致力於“幫助使用者找到想看的電影/書”,推出各種榜單、觀影指南、豆瓣片單、口味推薦等功能。
4.在豆瓣APP上寫作的體驗不佳,編輯器功能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