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財報:從想象走向現實
在解禁前一天,美團股價就大跌,跌幅達6.14%。唱空的聲音也開始流傳出來,如中國通海證券首次給予美團點評“賣出”評級,目標價34.33港元,較3月18日收盤價有38%的下跌空間。
這與一開始人們給美團的估值似乎有些不一樣。
想象撐起的高市值
2010年成立之初的美團只是團購潮流中的一員而已,沒有太大創新。經歷“千團大戰”後能存活下來,更多靠的或許是團隊的實力和運氣。
而後屢屢能融到資金,並且在去年9月30日登陸港交所,市值達到483億美元,靠的卻不僅僅是團隊的魅力,商業模式也得到了認可。
從一開始的一個團購平臺,到賣票,到餐飲,到出行,美團一次又一次擴充新業務。
逐漸地,美團承擔了人們的吃喝玩樂行等多方面的需求,覆蓋了到店、到家、旅行、出行等多個場景。美團成為了一個本地生活超級平臺。
人們把這叫作“無邊界”。
就在IPO前,美團還收購了摩拜,打通了短距離出行領域。
想象有多大,邊界就有多大,市場就有多大。美團的邊界一直在更新,美團的市場份額一直在提高,不變的是“燒錢”和虧損。
但令人詫異的是美團越來越受到追捧。
其實不僅僅是美團,如連續虧損了兩年的優步,估值卻在480到700億美元之間;Twitter在2013年IPO時的估值達到了240億美元,但此前它虧損了7900萬美元;亞馬遜也曾虧損了幾十年,現在還是成為了全球最高市值的幾家企業之一。
這是網際網路企業享有的優待。有投資者表示,網際網路企業之所以能受到歡迎,甚至於還在虧損的情況下就能獲得很高的估值,在於其潛力很大。表現在於高速增長、市場似乎無限大、業務是剛需等等。
美團點評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其營業收入為339億元,同比增長161%,GMV為3570億元,同比增長也達到了50.6%。
上市後,美團同樣保持著高速的增長,這是網際網路企業才能存在的現象。當然,也因為美團確實切中了人們的需求。
王興認為美團服務的使用者群體應該是6.5億的中產階級,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紅杉投資人沈南鵬更是表示:“我們所談論的是吃、行,以及所有生活服務,是一個規模達1萬億美元的市場,如果你是市場主導者,無疑價值巨大。”
可以說,想象撐起了美團的高市值,但是想象不能提振人們的積極性和信任。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美團也在從想象中回到現實。
走向現實之喜與悲
3月11日晚,美團釋出了2018年的財報,在一些領域取得不錯的成績。
一方面,外賣業務毛利率得到顯著提升,從2017年的8.1%提升到13.8%。
據DCCI釋出的《網路外賣服務市場發展研究報告》,當前美團外賣所佔市場份額為64.1%,遠高於第二名。
於是從去年開始,美團外賣調高了對商家抽成的比例,部分商家調到將近22%。這是美團餐飲外賣業務的毛利率提高的根本原因。大概受此影響,美團的變現率也得到了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提高了抽成,但是商家和使用者的數量卻不減反增,交易的筆數也有所增加。
財報顯示,2018年,美團年度交易使用者達4億,比2017年增長近1億使用者;每位使用者平均每年交易筆數達23.8筆,較2017年增長26.5%;2018年美團年度活躍商家增長32.1%,達580萬。
由此可見,使用者的粘性越來越強。
另一方面,2018年,美團的到店、酒店及旅遊等業務收入增長46.0%至158億元人民幣。毛利率也略有提高,變現率由6.9%升至了9.0%。這得益於餐飲外賣高頻溢位流量的轉化。
除了這些值得表揚的成績,美團在一些領域的表現差強人意。
年報顯示,2018年美團經調整虧損淨額超過8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198.6%。
主要原因在於新業務的拖累。從財報上看,2018年美團新業務及其他部分的交易金額增加99.8%至人民幣560億元,實現收入112.4億元,較2017年的20.4億元增長450.3%,但是毛利率卻由46%轉為-37.9%。
尤其是摩拜單車的收購,財報顯示,自收購摩拜起,起貢獻的收入為15億元,虧損45.5億元。
新業務主要還包括網約車、小象生鮮、閃送以及RMS(餐廳管理系統)和供應鏈管理服務業務等。
美團加大了對這些業務的投入,使得他們佔總營收的比例從2017年的6%提高到了17%,但短期內未能帶來很好的效果,這是美團在2018年虧損的主要來源。
當然,除此以外,一些成本和補貼的提升也給美團盈利帶來了壓力。
總的來看,美團在餐飲外賣和到店、酒店及旅遊等業務增強了盈利能力,但新業務卻拖了後腿。
2017年,在一次採訪中,王興聲稱:“如果不開拓新業務,我們可以在一年之後規模盈利,但我不認為短期贏利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這樣考慮的結果就是,3月21日美團釋出年報以後,12日股價出現了11.12%的跌幅,或許可以看到投資者對美團點評的滿意度不是很高。
現實骨感,但未來可期
美團為什麼會收購摩拜?其實還是為了擴大邊界的寬度。
因為主業務的增長已經在降速。比如外賣業務,2018年的總交易金額達282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5.3%。看似還很高,但2016年和2017年,美團點評外賣業務交易金額的增速分別是148.1%和342.2%。
同時,2018年美團點評外賣交易筆數的增速也縮小到前兩年的將近三分之一。
增長減速是很危險的訊號,正如前面所說的,網際網路企業能有高市值的原因在於持續高速增長以及市場看似無限大,而降速就說明了可以預見天花板,這對於希望能夠比肩阿里和騰訊的美團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美團需要另一個巨大的本地服務的流量入口,那就是共享單車。
美團大概希望在外賣和酒店等業務開始收割的同時保持企業的無邊界的性質。
但事情不能兩全其美。
而且,美團外賣雖然佔據了市場最大的份額,但是成本也在提高,比如每個訂單的騎手成本較2017年上漲了6.7%。與此同時,競爭激烈程度也不見得會有所減緩,餓了麼作為支付寶的一個重要的場景,阿里更不可能會拱手相如。可以預見,補貼戰還會繼續。
所以,美團在提升利潤的同時,也要更加註重對服務的提升,以免商家不忿,使用者花錢買氣受。如幫助商家實現數字化、優化供應鏈等等,一方面可以讓商家也能夠獲取更大的利潤而增加商家的粘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商家的質量。
實際上這也是美團的新業務在探索的事情,即RMS(餐廳管理系統)和供應鏈管理服務等業務。
據有關資料顯示,2019年1月25日到2月24日一個月的時間,美團外賣商家版APP活躍使用者數達661.52萬人,同比增長26.81%,至少說明了這方面的服務得到了一定的認可。
可見,新業務並非畫蛇添足之舉。就連出行業務,也只是潛力還沒發揮出來而已。正如財報說的:“我們完成收購摩拜以更好的服務我們使用者的高頻短途需要、擴大平臺所觸達的消費者群體、收集更多基於位置服務資料並擴大其他服務品類的交叉銷售機遇。”
美團各項業務的使用者還存在一些差異,如果進行各項業務的交叉營銷,挖掘使用者的潛力,提高各項業務的使用頻率,每項業務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夢想還是要有,要是實現了呢!
本文首發韭菜財經,公眾號ID:jiucai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