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曾是中國版亞馬遜,但亞馬遜卻難成美國版阿里巴巴

股神巴菲特曾說:投資的關鍵在於有正確的認知。市場從不會等財報釋出後才做出投票,財報資料只是用來印證多數投資人的猜想,能印證則漲,不能印證就跌。
1月30日,阿里巴巴公佈第三季度財報,當季,集團收入同比增長41%達1172.78億元,成為國內首個單季營收破千億的網際網路公司。與之對應的歸屬阿里巴巴集團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330.52億元(約合48.07億美元),同比增長37%。
其中,來自核心電商零售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810.55億元,同比增長35%。截至2018年12月31日,阿里在中國零售市場的年度活躍消費者數量達到6.36億,比截至9月30日的統計增長了3500萬。連續6個季度單季增長超2000萬。
雖然,阿里的營收增速不及前幾季,但在每股收益等方面符合市場預期,因此,盤後大漲6.34%。
反觀幾個月前,同為電商巨頭的亞馬遜公佈第三季財報,全球市值第一的它增長僅29%,不及市場預期,盤後股價大跌近8%。
過去,阿里曾被稱為中國版的亞馬遜,如今,亞馬遜卻難成美國版阿里巴巴,一漲一跌間,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更糟糕的是,亞馬遜所有線上零售業務的銷售額,同比僅增長15%,而履約成本增長卻高達28.9%,也就是說新加28.9元的投入,只換來15元的銷售增長,典型的高投入、低產出,規模增長不經濟。
此外,在被稱為“企業生命線”的現金流方面,阿里運營活動產生淨現金為648.98億元,同比增長17%,加上多個季度的積累,使其自由現金流提升至513.73億元(約75億美元),縮小了與亞馬遜的差距。
用阿里巴巴集團首席財務官武衛的話說:“核心電商業務的盈利能力,加上本季度75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讓我們能夠對其他重點業務和技術持續投資,推動阿里巴巴生態系統的整體增長。”
也就是說,阿里“手有餘糧,心中不慌”。而走向“高增長—高利潤留存—投資佈局—高增長”的正迴圈,就兩個關鍵“擔當”,一、使用者夠多,能“結硬寨,打硬仗”;二、場景豐富,能“粘住使用者,連橫合縱”。

如此,阿里才能像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的“創造並留住客戶”,享受“速度是禮物,規模不是詛咒”,區別於亞馬遜的“主業很苦,前途未卜”。
有人才有江湖,使用者增長是關鍵
網際網路流行一句話:有人才有江湖,沒人只剩漿糊。使用者夠多,平臺就能“居高聲自遠”,使用者不多或離場,平臺只會“又慫又喪”。
資料顯示,阿里中國零售平臺的單月活躍使用者數量達到6.99億人,環比淨增3300萬人,同比增長21%。打破了市場上“人口紅利消失”的斷言,其勢蔚然。
反觀亞馬遜,直到去年,其高管來中國宣講,仍聲稱活躍使用者“3億多”,要知道2015年,它對外公佈的活躍使用者數就已達3.5億,也就是說,3年間,其活躍使用者幾乎未漲,甚至有所下降。
用某大佬的話說:當一項業務只能靠慣性增長時,它就沒法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因此,亞馬遜在電商上缺乏上升的動能,只能轉向雲端計算市場,尋求企業級(B2B)業務的發展。
而作為阿里基石的淘寶,從2015年開始就嘗試對不同使用者,按其需求,構造“千人千面”的使用者介面。2017年後形成了極好的使用者體驗。
“所以,我們能吸引大量18歲以下、50歲以上人群。”淘寶總裁蔣凡告訴小郝子。其中18歲以下人群佔比,從2016年的2%上升到去年上半年的11%,而50歲以上人群佔比,也同樣達到11%。同時,所有新增使用者中,又有70%來自於國內三四線地區。
比如,淘寶“猜你喜歡”這個版塊,因為被使用者廣泛喜愛,位置大大提前,從第二頁提升到首頁第二屏;新增“我的頻道”可以幫助使用者方便地管理自己喜愛的市場,將心儀的特色行業收藏在首頁,達成“私人訂製”效果,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瀏覽成本。
這一切依靠人工智慧演算法,它基於使用者瀏覽、購買、收藏資料,以及阿里中臺娛樂、社交等資料,為使用者繪製精準“畫像”,為他們做介面改造。
於是,淘寶成了每個人“定製版的淘寶”,讓使用者有開啟自家冰箱的感覺:“都是我的菜。”這才是真的會來事、得要領。
此外,隨著“拼團”愈演愈烈,淘寶也迅速升級“天天特賣”。
這時,阿里利用其產業鏈優勢,幫中小製造商在選款、生產、物流、銷售全鏈路提升,與它們結盟,猛增高性價比產品的供應。如此接地氣、會操作,自然贏得低線市場使用者的青睞。
可惜,亞馬遜沒法在英語國家之外這樣深入地本地化。用網際網路評論家王如晨的話說:一開始,它能利用技術、資本、職業經理人力量,高舉高打,覆蓋速度非常驚人。
但這種“猛烈”並不持久。因為文化、習俗、制度等問題,在海外擴張時,它無法突破本地化壁壘,只能眼見著“地頭蛇”吃掉自己的市場份額。
因此,亞馬遜在中國及東南亞市場節節敗退,僅僅守住3億多的使用者,有節流,無開源,沒法享受阿里這樣的網路效應。

按照梅特卡夫定律,網路平臺的價值,隨著使用者數量的平方數而增長。使用者數量上的巨大差距,註定了亞馬遜與阿里的在電商主業上的差距。是的:有使用者,時來天地皆同力,缺使用者,運去英雄不自由。
場景大殺器,超級必殺技
如《決勝移動終端》描述的:現在,消費者是“在購物”,不是“去購物”,隨時隨地,在家裡,車上,走在馬路上,都可以購物。這就需要各種場景粘住使用者,爭奪使用者的使用時間和頻率。
此時,只要場景扎臺型,牛逼的模式無須費勁解釋,就可以跑得順暢;有流行潛質的產品也無須拼命推銷,就能讓人感到針對痛點的創新;有病毒效應的營銷更無須花費巨資,便激盪出自發傳播的感染力。
比如,網路直播流行,阿里便開啟直播,用它搶佔使用者時間。
一個叫“仙女小洋洋”的主播每天直播超過8個小時,一年直播357場,憑藉對產品和消費者對研究,一年時間,粉絲就超過60萬,引導成交超億元。
而帶貨女王“薇婭”,每年消費萬元的鐵粉有上萬人,復購率因此達到9成,創造出網際網路消費的新記錄。
據Quest Mobile最新統計,直播為阿里帶來的流量佔比達9.1%,一年增長超1倍。
同時,針對二次元場景,阿里也協助更多店主經營COS、手辦等衍生品店鋪。結果,雙12開場19分鐘,“三分妄想”這樣的COS服裝店就銷售超百萬元。
如此,場景立得住,使用者穩得住,人們有得看、有得逛、有得買,阿里就能借場景大殺器,搶奪他們的心智資源,不斷粘住老客、捲入新客。
另一方面,阿里系App“全家桶”也成為超級必殺技,它們場景互通,協同合作,彼此導流,也催化出整體生態的力量。
例如,擁有10億活躍使用者的支付寶,它更早一步借紅包、線下支付、共享單車等下沉到低線市場,坐擁大量高齡、低齡人群。
像小郝子身邊的老人家,早在同齡人的宣導下,習慣超市、菜場裡用二維碼支付,再加上子女為他們開通的“親密付”,大大降低了他們學習網上支付的門檻。
幾個月前,當支付寶首頁接入淘系拼團的“每日必搶”,迅速贏得長者們的心。他們鍾情於發現便宜的健步鞋,可以拼團的廁紙、百潔布、拖鞋,從此進入淘寶的世界,一發不可收拾。
一組有趣的資料顯示,下雨天,支付寶線下支付會減少,但更多高齡使用者會選擇在家購物,淘寶的日活躍使用者數會提升不少。
與此同時,飛豬幫匯入愛旅遊的年輕人,淘票票幫匯入愛看電影的年輕人……更多年輕使用者,在“萬能的淘寶”裡找到心頭所愛,玩物尚志,為愛買單。
對比之下,亞馬遜黯然失色。它雖然用137億美元拿下美國的全食超市,拓展了線下場景,但在線上,它實在形單影隻,沒有強大的“盟軍”覆蓋支付、娛樂、旅行等場景,反哺它的電商業務。
於是,缺乏生態張力的亞馬遜,電商業務雖佔比51.8%,卻不得不依賴雲端計算為投資人制造“市夢率”。
結果就是:阿里在生態圈裡天天向上,亞馬遜獨木難支變得很喪。

一句話,主業不牢,地動山搖,主業做對,事半功倍。
如今,全球市場寒冬,阿里抓住一切機會為自己的電商主業築起高牆、加寬護城河,換來它40%以上的增長。以此,尋求輾轉騰挪的空間,逆勢佈局,穩住根基。如印第安諺語說的:再暴烈的風也吹不倒根深的樹。
目前看,亞馬遜要在電商主業上繼續佛系下去了,畢竟連創始人貝索斯都說:亞馬遜終會失敗,我們的工作是儘可能拖延它。
原來那個侵略如火的亞馬遜不在了,真的不必懷念它,畢竟還有阿里這樣的新巨頭突擊猛進,驚喜不斷。截至1月31日收盤,阿里市值達4360億美元,超過騰訊,重登國內“股王”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