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僕人到夥伴:邁向人與人工智慧合作的新時代
以AI作為決策核心的機器人將會有個升級版的大腦,以往凡事都以人類指令作為準則的機器人,一旦有了學習與思考的能力,那它與人類的關係會不會有所改變呢?
隨著AI浪潮的強勢來襲,計算機自我學習的能力大幅提升,順勢引發了大家對人工智慧強烈的期待與疑慮。在此同時,這正也意味著以AI作為決策核心的機器人將會有個升級版的大腦,以往凡事都以人類指令作為準則的機器人,一旦有了學習與思考的能力,那它與人類的關係會不會有所改變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機器人到底能多聰明?根據微軟亞洲研究院洪小文院長在數字時代六月號的文章HI+AI:計算機是最好的左腦中對人工智慧可能發展的說明,他認為目前計算機的程度大約位在功能與基本的智慧層級左右,能有效率地依據人類所開發的演算法執行所指派的工作,專長為邏輯與計算,至於更高層次的智力與高深的智慧則是專屬於人類智慧的範疇,例如明智的判斷、敏銳的洞察、深刻的思考等,也因此,像是需要想象力與創造性的藝術、文學等領域,實非計算機所長。歸根結柢,洪小文院長對於計算機的忠告就是,請專心做好輔佐人類、左腦的角色,不要徒勞無功地與人類競爭主導權。

洪小文點出了AI的發展狀況,顯然現階段人工智慧還不足以讓機器人產生自己的想法或是獨當一面的能力,前一陣子甚囂塵上,機器人即將全面取代人類工作的說法,在可見的未來是不太可能發生。
既然眼下機器人不至於挑戰到人類大哥的地位,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地善用機器人小弟所擁有的智慧與認知能力呢?想想看,這個小老弟不正是老大哥在執行更具挑戰性工作時絕佳的合作物件嗎?

所以,未來機器人所能扮演的角色將不再只是單純接受指令的自動化機具,它已然跨過技術門坎、取得與人類攜手的資格,也許還達不到平起平坐的地步,但我們確實可以期待人機合作時代的來臨,當然這兩者的合作模式充滿了各種的想象與可能性,既然經濟是當前的關鍵詞,就讓我們從實際具有商業價值的工業應用看起,來談一談最近在機器人產業備受矚目的人機協作系統。
人機協作顧名思義就是讓人和機器人在同一產線上工作,這樣的方式有很特別嗎?到底有甚麼好處呢?

而且,一直以來在追求產業自動化的過程中,不就是希望能減少人工、甚至是達到無人工廠的目標嗎?針對這些提問,我們來聽聽機器人的相關人士胡竹生所長怎麼說?他指出,由於現今產業所面臨的製程日趨複雜,以機器人完全取代人類的難度及成本太高,未來製造生產模式反而會趨向機器人與人共同合作。
以創意、前瞻著稱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公司今年第一季產能未能達標時也提到,由於所開發的高度自動化工廠並不如預期可降低成本、提升產能,反而拖累生產效率,他坦承人類在製造過程的影響力其實是被低估了,他舉例來說,特斯拉為了新型電動車的生產特別設計出可將絨毛放上電池的機器人,但後來發現,機器人並不擅長拿取絨毛,人類卻很容易就可以做到。

從這些談話中,我們可以體認到,受限於目前機器人的智慧與感測能力,在面對許多精巧、細緻的工作時,機器人實在做不來、做不好,或是裝置成本太高,也因此在推展產業自動化多年之後,人被重新帶回生產線,只是此回合作的夥伴從當年功能相對簡單的機具,換成了重灌上陣的機器人,這樣的改變讓人與機器人能各自發揮所長,生產效率自然提高;但伴隨著產能成長的同時,此種合作模式卻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可不要忘了,機器人極其強壯、速度又快,人與機器人共處一室首先要面對的風險就是有可能被機器人打到,這可不能等閒視之,沒有第二句話,人機協作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安全,一旦發生不當觸碰,機器人立刻要停止動作,人只要進入警戒區,機器人就要減速,並且,機器人的力道也要有一定的限制。
也因此,人機協作是否能夠成功實現絕對得仰賴良好的感測,在工作場域中需要布建影像系統,確實掌握人與機器人之間的互動,也需要在機器人身上裝置力覺感測器,實時偵測可能的觸碰。

回顧機器人的歷史,在上個世紀的1920年,捷克劇作家查別克推出了舞臺劇羅森的全能機器人,創造出機器人(Robot)這個名詞,這也廣為機器人界視為現代機器人的起點,Robot在捷克文的意思指的就是僕役,而舞臺劇中的機器人正是以人類形象作為藍本所塑造出來的機器人僕人,這大概也是人對機器人一開始的期待吧!
到了大約一百年後的今天,機器人已經從僕人的身分變成我們的夥伴,未來人與機器人的關係又會如何轉變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作者:公眾號一起觀科技
如果您有關於我們疑問和建議,歡迎關注,我們會盡快給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