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群,開啟社交電商之路,先做好這四項準備
前不久釋出的文章《社交電商趨勢已來,普通人如何踏上風口開啟社群之旅》中提及,無論是早期的微商,還是上市的拼多多其實都屬於社交電商,從結果來看都獲得了不錯的效果。如果不加任何道德評判,其實微商這個模式在當時是非常成功的,也證明社交電商領域普通人是有機會抓住風口實現逆襲的。

微商實現了普通人在社交電商的掃盲,雖然微商確實在衰落,但我們不能否定社交電商的價值,相比之下社群模式應該是最適合大眾的選擇。社群更多的在於深度運營,不講究極致裂變,也比較容易讓使用者接受。而這次主要分享一些在社群建立初期需要做好的準備,也是為後續的付出做好鋪墊。
選擇最適合的社群型別
之前在文章中提過,社群可以分為三大型別,每個型別也可以進行更詳細的分類。當你打算做社群時,首先要想清楚到底做一個什麼型別,什麼行業的社群。推薦選擇比較瞭解的行業,尤其是有一定經驗積累和特長的,比如你有十年英語教學經驗,可以考慮做個英語培訓社群。如果身邊有資源支援也可以考慮,比如有些人家中有果園,或者靠近海邊有海產渠道,更或者家裡有做紅酒生意的可以進行支援。主要就是從自身優勢和可獲取的資源入手,考慮如何用產品和服務為消費者提供價值。

如果確實沒有行業積累,身邊也沒有資源支撐,而且平時毫無興趣,也可以選擇分享型社群,比如大學生花2000元買行業資料分享到社群內部,每人只收200元。10個人就賺回成本,分享給100人就有5位數收入,對於大學生類也算不錯的收入,不過不是長久之計。
持續輸出,打造個人IP
做社群就要做粉絲,總要有個吸引粉絲的東西,打造個人IP來吸引粉絲是比較推薦的方式。這就需要在營銷工具和內容方面有所準備。內容方面主要分享一些行業知識,比如減肥知識,寵物知識,養生知識,數碼產品知識,也可以把這些編成段子,總歸好的段子便於傳播。也不侷限於圖文形式,如果你在短視訊和直播方面有經驗更佳,現在各平臺對視訊類內容都有一定扶持,傳播起來效果更好。最主要的還是堅持,我覺得日更還是基礎,初期多發內容也是為了增加曝光率。基本社交媒體上能看到的很多大號都堅持日更10篇以上,不過這屬於團隊合作的範疇,個人肯定吃不消。

所謂營銷工具就是自媒體平臺,現在大部分平臺都是演算法推薦,對於新人來說比較友善,就算沒有粉絲也有機會獲得推薦分發給更多人。所以頭條,微博,百度這些肯定要做,至於大魚號,一點資訊,趣頭條這些看個人精力,多多益善。多一個平臺就多一些曝光,每天多10個人看到你不算什麼,你要是堅持一年呢?差距就是這麼一點點拉開的。所有社交媒體平臺都要進行個人認證,如果能做行業認證更好,都是為了增加信任背書,誰也不會關注一個什麼認證都沒有的小號。微信公眾號也要做,現在起步做公眾號其實很難,所以並不是靠公眾號吸粉。而是把微博、頭條這些公域流量引到私域提高轉化率。整體來說,打造個人IP是個長期的活動,也會帶來長期的價值。
產品方面的準備
除了建立社群和吸引粉絲,還需要產品方面的準備,就是你到底賣什麼。產品分為虛擬產品和實物產品,虛擬產品相對來說沒那麼複雜,比較常見的就是賣服務、賣課程之類的。比如英語培訓社群,大家進群就是學語言。比如寵物社群,主要就是分享養寵物的小知識,當然也可能捎帶點產品,不過主要還是服務為主。

實物產品就複雜一些,你要賣海鮮就要考慮如何包裝、如何保鮮、如何運輸、還要考慮交易流程,提供方式等。實在沒產品,初期可以找個渠道低價購入,在轉銷售到社群,就當是前期的聯手。微商類大家都比較熟悉,也屬於社交電商的一種模式,就是簡單的拿貨賣產品。社群相比微商最大的優勢在於凝聚消費者,形成了自己的圈子,之後可以進行深度運營。社群裡買海鮮的使用者也可能買水果,學美妝的社群也存在瘦身和時尚穿搭的培訓需求,拓展性很強。如果換成微商同時銷售多款產品,難度就非常大了 。
社群模式方面的準備
社群模式非常重要,我們要想清楚要選擇什麼樣的形式去運營社群。比如社群的收費模式,可以選擇年費入會制,到期後群自動解散。但是需要有一定的粉絲基礎才能保證不錯的轉化和續費率。也可以選擇入會終身制,提供一些基礎的服務,順便銷售一些產品。對於沒有粉絲基礎的人來說,可以選擇免費社群模式拉新,捎帶手銷售產品效果也不錯。也可以選擇買產品送社群服務,消費者購買了你的產品就可以免費成為會員,享受一年服務或終身服務。類似的也可以收會費送產品,比如之前做的減肥社群,會員付費後會贈送等價的產品,從而降低消費者的決策難度。

以上四點都是準備階段需要考慮清楚的,合適的行業結合恰當的產品才能形成好的社群,從而形成不錯的轉化和口碑積累。如果在內容營銷方面有一定堅持,也會不斷吸引新的會員加入社群。耐住性子堅持兩三年,就會形成自己的百人甚至千人社群。社群模式起步確實比較艱難,相比微商模式不會有那麼強的裂變能力,但是穩定性會較強。所以前期要堅持,隨著你做的時間越來越久會發現狀況越來越好,還有可能衍生出其他型別產品的社群,是個值得堅持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