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2018」我的筆記管理系統和考研生活
「寫在前面」
筆者是一個喜歡思考與總結的人。大二開始投入電子學習陣營,一直研究藉助電子產品和app的方法論,可惜自己的所思所想一直處於碎片化的狀態,不成體系,使人無法下手。今年為期一年的考研奮戰使得自己積累的知識厚積薄發了,過去四年的知識的「量」加上考研系統化思維的「質」產生了神奇的化學反應,讓考研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場考試,還給我留下了系統的知識管理系統、筆記系統、情緒管理方法、精力管理方法以及面對新領域的思維方法。
前段時間一位尾巴的朋友和我討論onenote和印象筆記,開玩笑說我應該寫一期關於筆記的文章,恰逢尾巴推出18年徵文活動,我索性就結合當下的電子筆記將我的筆記系統分享給大家,既希望能幫到廣大尾巴也希望作為自己的考研畫上不留遺憾的句號,更希望讓獎項絕緣體的我能有幸獲得個獎項鼓勵自己。
「說明」
本文分正文部分和總結部分,時間不充裕的尾巴們可以直接轉文章末尾閱讀表格版總結;另外,本文以Mac系統為例進行講解,Windows使用者請參照本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變更。閒話少提,言歸正傳,正文共分兩部分,Part I為筆記部分,Part II為我照片裡留下的2018的時光
「目錄」
▎Part I 筆記管理系統
一、為什麼要用電子筆記
二、怎麼做電子筆記
(一)筆記思維
(二)工具選擇
(三)筆記系統
1、體系化
(1)知識端-主體端的資訊收集「筆記本:系統備忘錄」
(2)主體端-知識端的主動輸入「筆記本:印象筆記」
2、標籤化「筆記本:印象筆記」
3、專題「筆記本:onenote」
三、表格總結
▎Part II 阿軍的2018
「Part I 筆記管理系統」
一、為什麼要用電子筆記
相信很多尾巴上學時也有這樣的經歷,每學期開學的時候就會準備一個新本子想正正經經地整理筆記,但是每到小學、初中、高中畢業的時候都會收拾出一大捆只用了幾頁的本子。我們總是幻想著構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但只能從零散的筆記本中尋找遺忘的回憶。每到上課,你指如疾風勢如閃電,低著頭好不容易把老師的授課內容或者會議內容抄下來的時候,看著自己娟秀的自己和工整的頁面,你滿心歡喜
此時此刻的你成就感爆滿,想著多少年後給自己兒子看看自己幾大頁筆記本,吹一吹自己當年的學霸經歷……
▲ 你心中的你
然而你們班電腦不離手的那個nerd已經噼裡啪啦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噹之勢」把內容記了下來~,並且像看傻子一樣對著滿頭大汗的你瞥了一眼
▲ 別人眼中的你
這一刻,你覺得你的尊嚴受到了踐踏
難道說電子筆記真的有那麼好???
沒錯,相較於紙質筆記,電子筆記有以下幾大「優點」 :
1、可多專案同時進行,出門不用帶許多筆記本
2、後期組織、修改方便
看起來,電子筆記似乎是對於紙質筆記殺手級的新方法
但電子筆記同時也同時存在許多「缺點」 ,其中「碎片化」 和「邏輯混亂」 尤其為突出,本文主要針對這一缺點提供方法。
二、怎麼做電子筆記
▲ 我的onenote
▲ 我的印象筆記
(一)筆記思維
1、「主體端思維」:首先我們要介紹「主體端思維」,即站在自己需求的角度記筆記,而不是像強迫症一樣建立系統化、完整的、好看的筆記。
- e.g. 筆者在系統學習健身時需要學習系統解剖學課程,其中只有運動系統這一章節是筆者需要詳細學習的,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筆者不需要詳細學習,不需要營造一種“系統化”的滿足感,你學來無法用的知識就是無價值的知識。
2、要做到這一點,我們要明白「記筆記的目的」是什麼,在筆者看來記筆記的本質就是「記錄無法二次獲得的內容」 ,一共分為兩種。
第一,稍縱即逝、無法二次獲得的知識、觀點、想法、故事、評論等;第一種內容的運動方向是「從知識到人」(別人的知識被我們看到),我稱為「知識端-主體端」的知識,筆記起到「資訊收集」的功能;
第二,自己創造性而非複製性的內容。這一類內容的運動方向是從人到知識(人產生知識),我稱為「主體端-知識端」的知識,筆記起到「主動舒輸入」的功能。
(二)工具選擇
最常見的筆記有onenote和印象筆記,很多人無法在二者之間取捨。
筆者也曾經在兩個筆記之間徘徊。大部分人都會有以下問題:
1、我該將onenote還是印象筆記當主力筆記本?
2、onenote和印象筆記各有側重,我如何取捨?
3、隨手記東西,用什麼筆記本?
4、稍後閱讀和知識管理,用什麼筆記本?
5、系統備忘錄和這兩大筆記本的關係如何處理?
6、有許多新的其他軟體比如bear要不要用?怎麼用?
對以上問題,筆者的回答是:主力筆記用印象筆記(廣度),專項筆記用onenote(深度); 另外,由於大部分手機都自帶系統備忘錄,與系統高度整合,分享、一鍵儲存十分方便(比如ios的備忘錄),因此同時也建議使用系統備忘錄,方法詳見(三)
(三)筆記系統
▲ 筆記系統思維導圖
對知識的管理方法只有兩種:體系化管理方法和碎片化管理方法,與之對應的是體系化管理方法和標籤管理方法;兩種方法要同時使用,並行不悖。
1、體系化
(1)知識端-主體端的資訊收集「筆記本:系統備忘錄」
如果要收集碎片化資訊、做稍後閱讀,就用「系統備忘錄」,要收集的資訊一共分為4類:#觀點、#故事、#情緒和#To-Do。
*「說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稍作修改應用,比如如果不習慣用「系統備忘錄」的話可以用印象筆記替代;印象筆記和onenote裡可以都建立這套資訊收集筆記本
▲ 我的「系統備忘錄」
(2)主體端-知識端的主動輸入「筆記本:印象筆記」
如果是自己打字輸入的內容,就用「印象筆記」,建立兩大類筆記本:第一大類是根據事件分的,需要工作、學習和生活三個筆記本,筆記的名稱為:「時間+專案+姓名+版本號」。
- e.g. 2019年1月29日我收集了我畢業論文一稿的素材,我就在印象筆記「學習」筆記本中新建一頁筆記,命名為「20190129-論文素材-姓名-01」
第二大類是根據內容分的,需要建立筆記本組(拖動到對應的筆記本下即可建立),分為和別人、和自己、和知識三個筆記本組。和別人的有「情商課、人際關係、心理學等」,和自己的有「時間管理、任務管理、精力管理、情緒管理」等,和知識的就是將知識按照學科體系分類建立筆記本。
- e.g. 本篇文章如果你覺得有用,可以在「和自己」的筆記本分割槽中建立「知識管理」的筆記本,將本篇文章內化後變成自己的東西輸入進去
▲「印象筆記」的筆記系統
2、標籤化「筆記本:印象筆記」
我們之所以會建立很多邏輯混亂的筆記本,是因為每個筆記本中或許都有重複的內容,就好像“著作權法和專利法中都有物件、客體、保護等章節,是建立「著作權法」和「專利法」兩個筆記本還是建立「物件」「客體」和「保護」三個章節呢?”。再比如“「時間管理」和「精力管理」的筆記本中都有方法論的內容,是建立「時間管理」和「精力管理」兩個筆記本還是建立「方法論」一個筆記本呢?”
這時候標籤的作用體現出來了:根據其內容建立筆記本,根據其性質、表現形式、屬性建立標籤,比如第一個例子,建立「著作權法」和「專利法」兩個筆記本,建立「物件」「客體」和「保護」的標籤;再比如第二個例子,建立「時間管理」和「精力管理」兩個筆記本,建立「方法論」的標籤。常見標籤有:方法論、常用、規劃、思維導圖、圖片、靈感等。
3、專題「筆記本:onenote」
說到這裡可能朋友會疑惑onenote沒用到,onenote層層分級的特點決定其適合做專項的深度筆記,如圖:
▲「onenote」的專題筆記
三、表格總結
▲「朋友來重慶-江北機場T3-考研期間爬山鍛鍊-停電用手電自習」
▲「圖書館大廳-英語一作文-新老婆和舊情人-新老婆和手錶」
▲「考研期間租的房子,景色不錯」
▲「暑假留校,一年沒回家」
▲「朋友拍的我,話說還挺專心的」
▲「學校的夏夜,一草一木我都認識,無數次心情不好出來散心」
▲「前三張是今年3月份在3教上課的時候拍的」
▲「回家前一晚的學校,我奮鬥了一年的地方,彷彿成了我身體的一部分」
▲「在老家拍的」
▲「回家後的人文與生活」
以上照片拍攝裝置全部為:iPhone 7
ps:希望這篇文章能中個獎,這樣就有錢換心心念的sony a6300了:eyes: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用請尾巴們幫我頂一下,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