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智慧小程式上演“春節秀” 2019小程式賽點將至?
2019年的春節,百度智慧小程式有節奏的講了三個“故事”:

春運一開始,“春節搶票日曆”智慧小程式正式上線,使用者可以通過搜尋或語音喚醒小程式,無需複雜的操作即可搶票,打響了2019年智慧小程式造福使用者的第一槍。截止到2月3日,“春節搶票日曆”被開啟上千萬次,成功幫助眾多使用者搶到回鄉的車票。
1月17日,百度App上線了“超值年貨節”智慧小程式,使用者文字或語音搜尋“年貨”、“年貨節”、“超值年貨”等關鍵詞即可抵達,為使用者精選了蘇寧易購、京東以及唯品會等主流電商平臺的在賣商品。
2月5日,百度App上線了“內容節”活動,通過整合PP視訊、1905電影網、一直看漫畫、掌閱、17K小說等平臺的內容,為使用者帶來電影、小說、漫畫等多維度的內容,將近300個優質版權內容,向用戶免費開放。
與此同時,百度也公佈了除夕夜春晚“搖一搖紅包”的成績單,全球觀眾參與百度App紅包互動次數達208億次。第三方資料也證實了這一點,AppStore 免費榜前10的產品中百度獨佔5席,前4名均為百度系產品。

2018年是小程式的高光時刻,騰訊、阿里、百度依次入場,九大主流手機廠商抱團推出了類似小程式的“快應用”,就連位元組跳動也在今日頭條和抖音裡上線了“小程式”。各大互巨頭紛紛亮劍小程式,這也註定了2019年勢必會成為小程式競爭的關鍵一年。
由此來看,百度智慧小程式在今年春節期間的三個“故事”,恐怕並非無意之舉。
回答一個老問題
BAT和網際網路新貴入局小程式,引來無數發問:小程式到底是什麼,為何巨頭們選在此時發力,以及小程式的未來又將走向何處?
微信和支付寶回答了小程式當前的使命,一種不需額外下載即可在自身App中使用的應用,成為連線人與服務的工具。不過外界對這個回答似乎有些誤解,不少開發者視之為新一輪的流量分配,資本也樂於為小程式買單。於是聒噪的討論以及不切實際的幻想,將小程式捧上了神壇又狠狠落下,以至於很多人不再詢問小程式是什麼,而是小程式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利益。
百度智慧小程式在今年春節期間的動作,儼然為老問題作出了新回答。
在使用者的視角里,小程式要滿足多方位的需求,“春節搶票”、“年貨節”是剛需,而內容節則證實了小程式在滿足精神內容服務上的價值。
其實在百度智慧小程式正式開源時,就給出了這樣的回答:不僅運行於百度App上,還可以運行於百度貼吧、百度地圖等百度系App,甚至可以執行在外部的瀏覽器以及App上,只要這些App支援智慧小程式。百度智慧小程式以滿足使用者的多元化需求為根本目標。
而對於開發者而言,則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宣佈了智慧小程式“開發者共築計劃”——“千百十一”,分別對應著千億使用者流量、百億廣告分成、十億創新基金、一對一專業服務,明確了自己的定位,百度智慧小程式要“與開發者同行”。
而三款在春節期間走紅的智慧小程式,也讓開發者看到,在使用者體驗上,智慧小程式幾乎和獨立App無異,可以帶來更好的流量變現效果。小程式的優勢在於輕量和細顆粒度,有利於快速的使用者滲透,但並非以犧牲體驗或閹割服務為代價。

微信、支付寶等都在不斷降低小程式的開發門檻,給予開發者更大的許可權。百度智慧小程式更是如此,為開發者提供了包括語音、文字、影象和人臉識別等在內的110+AI能力,可以直接呼叫百度的AI服務,同時打造智慧化的互動。也就是說,小程式不止是ToC的戰爭,也在考驗巨頭們服務B端開發者的能力。
打造“超級中介軟體”
一面用多元化的服務討好使用者,一面用更低的開發成本吸引開發者,百度智慧小程式的野心不無明顯,即打造介於使用者和服務之間的超級中介軟體,讓服務直達使用者成為可能,不再需要獨立App的過渡。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還要從當下網際網路的服務邏輯和競爭機制說起。
iOS和安卓開創了App的服務形態,使用者想要獲取某種服務,先要到應用商店中下載App,然後進行註冊、登陸,服務結束後還要容忍這些App停留在手機上佔用資源,即便一些App本身的開啟率很低。
一開始就決定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競爭格局,開發者需要不斷買流量,不斷拉新,儘可能快的將流量變現。諸如社交、搜尋、電商等高頻服務誕生了一個又一個超級App,而一些長尾服務即便有著相對不錯的使用者數,由於缺少使用者時長,缺少可觀的變現渠道,往往被歸類為“雞肋”產品。
哪怕是網際網路巨頭,想要維護使用者粘性,也不得不進行各種拉新和運營活動,然後儘可能多的延伸到其他賽道,將流量不斷沉澱留下。原本只是社交領域的玩家,為了讓流量變現,可能會逐漸向電商、遊戲、內容等使用者願意買單的場景拓展。單維服務缺少生存空間,生態模式幾乎是必然。
何況這些高頻服務從來都不缺少競爭者,巨頭們不得不豎起一道道圍牆,將可能存在的競爭者擋在高牆之外。特別是網際網路的流量紅利見頂之後,各種封殺、狙擊、鬥惡層出不窮,當所有玩家都沒有安全感,封閉也就成了既定結局。
封閉的直接代價就是負和遊戲,流量讓網際網路自然分出了各種“派系”,圍繞流量的爭奪波駭雲屬,新聞、社交、電商、短視訊等無不是如此,即便塵埃落定後有某一方勝出,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成為一場沒有贏家的遊戲。
2018年是網際網路紅利消失的一年,是大多數App開發者找不到著力點的一年,也是小程式走向臺前的一年。小程式的爆紅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論:超級App+小程式逐漸成為標配,可以說是最有效率的生態建立方式。這樣看來,網際網路巨頭們的蜂擁而至,也就無可厚非。
所幸,在小程式上發力稍晚的百度選擇了開放的姿態,讓小程式從各自為戰走向開源,化身成為最有可能改寫網際網路競爭規則的“超級中介軟體”。
等待謎底的2019
按照百度副總裁沈抖的觀點,智慧小程式的開源打破移動網際網路封閉、割裂的現狀,關於小程式的競爭也才剛剛開始。
如此再來審視百度智慧小程式的“春節秀”,在時間節點上的選擇很微妙。2019年註定是小程式發展的關鍵之年,百度智慧小程式在春節期間的表態,讓其“超級中介軟體”的定位佈局越發明朗。

1、消除流量焦慮。流量一直是網際網路的話題中心,可絕大多數流量聚集在幾個超級App中。小程式面臨的直接問題正是如何消除開發者的流量焦慮。
微信的選擇是去中心化,阿里近似於一種“計劃經濟”,百度智慧小程式則為開發者打造了三大超級流量入口,包括搜尋入口、資訊流入口和私域運營入口,在流量獲取階段進行中心化的流量分發,在使用者沉澱階段鼓勵將流量沉澱為粉絲,並通過Push+Feed等多手段對使用者進行二次促活。
不同於當前網際網路上的流量補貼,百度並沒有依靠流量高峰進行一次性補貼,而是持續不斷源遠流長的流量輸出,並以此消除開發者的焦慮。
2、革新使用者體驗。類似“超級中介軟體”的模式是否行得通,使用者是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但使用者體驗又往往是足以控制賽點的力量。
iOS和安卓的App式服務邏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Windows以網站為中心的形態,最為核心的切入點就是體驗的便利性。百度智慧小程式找到了新的服務機制,一方面使用者通過搜尋、語音等就可以喚醒小程式,屬於百度“讓服務找人”思路的延伸;另一方面,百度資訊流在內容精準推薦上的表現可圈可點,也被應用在智慧小程式的分發邏輯上。
在今年春節期間,“春節搶票日曆”智慧小程式的高頻應用,無疑印證了服務找人的正確性,誰能縮短使用者找到服務的路徑,誰能打破使用者使用服務的門檻,勢必會成為使用者用腳投票的優勝方。
3、迴歸開放精神。中國網際網路的App總量超過400萬,可日活使用者過億的產品僅有13款。巨型App的生存形態幾乎是不可逆的,卻並不意味著開放精神沒有生存空間。
百度智慧小程式在尋找開放的另一種可行性,聯合愛奇藝、bilibili、快手、58同城等十多家頭部平臺,加上包括百度地圖、百度貼吧、百度網盤等百度內部產品在內的入口,百度擁有了超過40個App流量入口和豐富的使用者場景。這使得百度構建了一個流量規模足以超過微信的聯盟。如此一來,智慧小程式不僅可以執行在百度系產品中,還可以在其他支援智慧小程式的App中釋出,試圖打破獨立割裂的資訊孤島。
百度智慧小程式的“內容節”,不失為一個隱喻,PC時代的網際網路還擁有開放氣質,瀏覽器和搜尋引擎可以觸達各種資源,而非將內容和服務封閉在各個App中,百度智慧小程式正在讓開放精神迴歸。
4、未來趨勢使然。網際網路要走向何處,人工智慧在大概率上是統一答案,也將顛覆網際網路的現有形態。
事實上,改變已經出現。不管是百度、阿里還是其他創業者,無不篤信語音互動將成為主流的人機互動模式之一,而語音互動的核心特徵就是去App化。比如當你告訴語音助手想要聽一首歌的時候,不會詢問你選擇哪個App播放,而是直接播放相應的音樂。
“超級中介軟體”的思想與之並無不同,使用者並不關心服務來自哪個App,而是服務的效率和體驗。幾大超級App的小程式生意,本質上都在順應網際網路的進化趨勢,以超級App的身份扮演PC時代的瀏覽器。小程式的競爭也就回到了老問題,能否滿足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能否降低開發者的成本。
2019年的重要性在於,5G的商用化將加速網際網路的規則演變,網速和資料時延上的革命性升級,“所見即所得”的服務將不再是奢望。使用者不再需要App,至少不需要在手機端安裝五花八門的App,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會是“超級中介軟體”那樣的服務載體,一場不可避免的格局重構正在徐徐到來。
在春節期間秀肌肉的百度智慧小程式,似乎已經做好了準備,也是所有和小程式相關的佈局中,最接近“超級中介軟體”概念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