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設計原則:如何用好的設計留住你的使用者?
本人屬於實踐派,這些方法都是在實際工作中碰到印象深刻到問題後隨手記錄下來的,寫得不妥之處還希望大家給予意見回執。
首先揭露一些常見的現象,從現象到本質到總結一些設計方法。
現象一:內容複雜時,使用者大都只會掃視
當我們在檢視內容和資訊的時候,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會有目的和意識的去尋找自己感興趣和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
比如,我們很少會完整地瀏覽複雜網頁上所有的文字和內容,絕大多數的使用者開啟網頁都是在試圖完成某項任務,達成某個目標;而頁面中的不同的內容模組往往是服務於不同的功能和目標的,我們只要尋找可以完成自己目標的內容部分即可,並沒有閱讀全部的必要。
不過,作為軟體和網頁的設計人員,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使用者場景和需求去設計功能,增強使用者體驗,所以往往會使得頁面邏輯相對複雜。怎樣把複雜的需求和邏輯通過簡單清晰的介面展示出來,便需要遵循幾點設計方法。
下面是自己針對這一現象總結的幾個重要的設計方法:
- 儘量使用言簡意賅的標題和段落,確保使用者掃視時快速理解選擇;
- 突出關鍵資訊,不要強調太多的內容,這樣會失去強調的作用;
- 產品說明通過介面化引導,拒絕長篇文字說明。
現象2:層級關係混亂容易造成使用者理解誤差
視覺層次是確保使用者快速掃視能夠獲取到資訊的重要助力。
視覺層次能夠呈現出頁面中不同元素之間的優先順序和關係,在設計的時候,同樣需要遵循下面的幾個原則:
- 梳理主要流程,將功能劃分出主次
- 取捨功能操作,突出主要操作流程,弱化次級功能
- 通過視覺表達層級關係:重要的元素需醒目;邏輯上關聯的元素,在視覺也應相關
- 層級不能太多,三級以內較合適,四五級的層級介面會讓使用者找不到重點。
通過以下的設計案例的截圖對比,我們也不難發現:右側清晰的層級劃分、簡短的文字資訊、良好的設計引導能讓使用者快速找到想要的功能;而左側缺乏層次,介面佈局冗長,使用者無法一眼掃到全部內容,閱讀效率降低。
現象3: 使用者不在意產品背後的邏輯,不要讓使用者思考問題
實現產品邏輯往往是極為複雜和曲折的,我們需要把這些複雜的邏輯做到產品的背後,不要讓使用者有所感知。對於使用者來說產品智慧、操作簡單才是體驗極好的。
要做到這一點,同樣總結了幾條準則:
- 儘量簡化使用者的操作邏輯,可以通過後臺邏輯實現幫助使用者操作智慧化,例如聯動性操作;
- 在長程序的流程操作中,儘量不要輕易打斷使用者程序讓其思考;
- 在功能設計中不要過多的限制使用者,讓其如履薄冰,例如警告性詢問性的彈窗避免出現;
下面的是一個微信加群內好友的軟體操作,可以一鍵給多個群的所有群成員傳送好友驗證訊息。
如果一個相同的群成員在多個群內,且此時你對該成員的勾選狀態不一致,此時軟體會自動詢問這批群成員是否需要傳送好友驗證。
如果在選擇中途打斷使用者或是禁止操作會讓使用者產生疑問,需要使用者去思考背後的邏輯,就不是很友好了;面對這種衝突性的操作時,在結尾二次詢問使用者能讓使用者自然理解背後邏輯,也體現了軟體的智慧性。
現象4: 為了特殊需求埋葬大眾需求
產品設計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種問題,特別是產品迭代的過程中,使用者不斷的提出需求,就不斷地往產品上堆積功能,這樣長此以往會造成產品的冗餘,功能雖多卻沒有一類使用者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使用場景,這是十分可怕的。
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要評估好需求的主次,遵循以下幾點設計原則:
- 需求評估和介面設計時要以多數使用者的主要場景為主;
- 在新需求迭代時不要輕易推翻原本的設計從頭再來,需要平衡好使用者體驗;
- 在原本介面上相容高階功能時,需要通過層級劃分把使用者當的操作路徑規劃好;
- 高階功能是為高階使用者準備的,可以設定一定的學習成本;
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特別是移動端的產品,由於移動端介面的侷限性,更加需要平衡好主次性。
例如微信更新迭代的視訊功能,採用隱藏的下滑設計,不影響老使用者的使用者習慣,卻也能玩出更多花樣。切忌隨隨便便推翻重來的設計。
現象5:過度創新帶來團隊效率低下
創新的確會給產品帶來新的活力,但是為了創新而創新的設計不是好設計,真正優秀的創新設計都是基於使用者體驗的。
市面上有太多的工具和應用,忽略約定俗成的規則,特立獨行地採用自己的規則,會讓每個應用的學習成本都提高,這對於使用者幾乎是毫無益處的。
- 每個元素的設計不能僅僅是為了好看,而是要基於使用者體驗
- 微動效是為引導使用者理解產品而存在的,不是為了酷炫
- 不要為了設計而設計,設計中儘量使用大家預設易懂的標識和元件
在入職伊始,我很喜歡酷炫的設計風格,各種微互動的創新設計幾乎成為了我的研究重點。
在工作兩年多以來我發現這些酷炫的技能是工作崗位的奢侈品,團隊根本不會為了你認為很棒的視覺體驗買單,任何設計都需要考慮成本,一個產品設計原型往往一天就要評審,更不沒有過多的時間去考慮視覺,重點還是要把邏輯和流程表達清晰。
但是微互動也不是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在產品相對成熟的階段,追求精益求精的使用者體驗時,這些存貨也是能派上用場的。所以我希望設計師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不要本末倒置,要有自己清晰的判斷和思路。
現象6:問對問題,才能深度挖掘使用者行為
使用者回訪的時候,問使用者“你們覺得下拉選單好用嗎?”這樣的問題,不僅銷量不高,而且不會帶來價值。
這個問題,應該這麼問:“在某某場景下,這個頁面上的下拉選單設計你能不能快速發現和操作,能不能理解使用邏輯?”。所以,使用者回訪時一定要深入思考問卷問題,才能挖掘更多的使用者行為和對產品有幫助的反饋。
以上是我工作以來的一些心得,整理和總結出來奉獻給大家閱讀,有什麼不一致的意見可以留言,很樂意和大家一起探討。
本文由 @UX-ICY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
拖放圖片到這裡
將圖片拖放到這裡,迅速新增到 Eagle 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