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劇讓我看到了「社交」應該有的樣子
1
過年在家刷劇,《黑鏡》,之前Y妹推薦的。
有些劇就是比很多電影牛逼。
第三季第一集, Nosedive ,中文直譯為「急轉直下」,描述的是一個十分看重個人評分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你可以給你遇到的所有人打分,自身分數越高的人,給他人打分的權重就越高。每個人的分數決定了他們能夠過上怎樣的生活 …
女主去買房,得知4.5分以上的,可以打八折。女主看了看自己,4.2.
於是她開始接觸那些所謂的上層社會。
電梯裡,她遇到了“上層”。
oh, hi~~~(三個節拍))
hi
在布蘭科曼玩的開心麼
呃。。很好(你怎麼知道我最近去布蘭科曼,沒少關注我朋友圈吧?!)
(沉默了兩層樓)
你要來個羊角包麼,咖啡廳多給了我一個
呃。。我吃過了
好啊,好,沒事,沒事(Okay, sure. All good. Yes)
女主出電梯,一個華麗的轉身,給“上層”打了個五星好評。
“上層”也笑著給女主打了分。
女主滿懷期待的看了下手機,三星,fuck!
你用力過猛的樣子,真的好搞笑。
你刻意討好別人的樣子,真的好醜。
圍繞著這個搞笑的“社交評分系統”,影片講述了很多有趣、尷尬的小插曲。讓人覺得可笑、覺得女主活該,虛偽、做作的同時,又陷入了思考。
我們何嘗不是活在一個太過重視社交評分的世界裡呢?
2
雖然我們看不到每個人的社交評分,但卻可以通過各種可量化的指標,去評價一個人。
你精心準備,發了一條朋友圈,然後死死盯住手機螢幕,直到那個誘人的紅點冒出來,長舒一口氣,有人點讚了。
公司開年會,大夥都在發年會的朋友圈,你給A點讚了,看到B也發了,覺得不能只給A點贊,B知道了會覺得自己對他有偏見,於是又給B點了贊,接著是C、D、E、F …
朋友圈點贊數,是一項社交評分。
你在群裡發起了一個提問,回答的人寥寥無幾;而B在群裡發起一個提問,大家卻踴躍參與。你感覺自己的社交評分,比B低很多很多。
聊天回覆率,又是一項社交評分。
另外,微博粉絲數、朋友圈好友數、公眾號粉絲數,各種各樣的資料,都是社交評分。
我們活在了這些網際網路的資料裡,卻失去了自己。
發朋友圈,只是想記錄自己的生活,別人點不點贊,喜不喜歡,關我屁事?
我就是喜歡A,我就只給A發的年會朋友圈點贊,不行嗎?
另外,沒給B點贊,B就會生氣?也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吧?
在群裡提問之前,有沒有想過這個提問的質量?也許是因為B的提問更加具體,更能激發別人思考呢?更何況,你之所以在群裡提問,是想解答自己內心的疑問,別人不回覆,有可能是不知道怎麼回答,你就不必再發個“快來搭理我”的表情包了。
3
我曾一度關了朋友圈,後來發現這樣會錯過很多自己在乎的人的動態,比如我一個很重要的兄長,他領了結婚證後的三個月,我才給他朋友圈點了贊。
當我重新開啟朋友圈後,我開始遮蔽一些自己不在乎的朋友,或者一些經常發些無關痛癢的、發牢騷抱怨式朋友圈的人,然後把微信設定裡的「朋友圈更新提醒」關閉了,這樣有朋友發新動態時,「發現」那個tab不會有紅點,省的我看到老是想去點。
開啟朋友圈的另一個原因是,我要向外界展示自己,朋友圈是我做「印象管理」的工具。我會在朋友圈發一些自己的思考,一些看起來很裝逼的文字,發自己看的書,為的是給看我朋友圈的人留下這麼一個印象,這個人,有點深度,善於思考,挺上進,還喜歡看書。
這樣的裝逼,沒什麼羞於言語的。每個人都有想讓別人看到的一面,喜歡別人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自古如此,這就是「印象管理」。
你在他眼中的印象,等於他看到的,加上他聽到的。
正如《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裡,歐文·戈夫曼想表達的:
整個社會就是一個大戲院,而我們每個人就是這偌大舞臺上小小的一個表演者,藉助著某個生活場景的情景和道具,在與劇班的其他成員的合謀之下,共同在觀眾面前表演一出出真情抑或假意的劇目。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4
給朋友圈瘋狂點讚的社交,就如同一個人,到了一個party後,見人就發自己的名片,別人隨手就把名片丟垃圾桶了。這種屬於蜻蜓點水式社交。
我們需要的是,真誠、有價值的社交。
上次我說自己單戀Kent。比如我想認識Kent,上來我就跟他說,加個微信吧,日後方便聯絡,這是我的微訊號,blabla… 那Kent早就把我拉黑了。
該怎麼做呢?
《別獨自用餐》裡告訴我們,去和一個人見面之前,你要做好準備工作。
在見你想認識的人之前,先弄清楚他是誰?職業?關心什麼?目標?關心他們身邊的事,公司新鮮事?公司經營狀況?
於是我就把Kent的公眾號刷了一遍。
我現在把這個號置頂了,沒事就翻翻歷史記錄,找一篇文章深度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不錯,點個「好看」,讓你的朋友看到你的品位,也是種印象管理。
哦,對了,想要Kent公眾號的同學,後臺回覆下「Kent男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