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麼王磊接受採訪:7次報道提及16次美團
最近一段時間,外賣市場熱鬧異常,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外賣行業的建設重心也從消費者轉向了商戶。先是餓了麼發起“暖冬計劃”,3個100萬給行業吹暖風,隨後美團宣佈投入110億,從行業大營銷計劃、全面數字化升級、深入供應鏈服務和先鋒商戶獎勵政策等4個方面扶持商戶。
然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在阿里收購餓了麼 4 個月之後,餓了麼新任負責人王磊表態和美團之間的戰役不可能會輸。“和美團競爭,是降維打擊。”但直到此番的“暖冬計劃”,似乎王磊並未找到降維打擊的“稱手武器”,又拐回到價格戰的同維甚至低維邏輯上了。並且在美團釋出110億扶持商家的資訊後,王磊習慣性地提及了美團。
如果稍加留意,你會驚奇的發現,王磊的一言一行似乎心心念念離不開它的對手美團,透過王磊近期的採訪發現,7次報道中已經提及了16次美團。
談市場競爭,王磊說,之前餓了麼和美團的競爭的確不在一個維度上。餓了麼進到阿里生態之後,我們反而比他高了一個維度,餓了麼不僅要打到二樓,還要打到六樓。
談戰略,王磊說美團同時做那麼多業務才比較沒重點。餓了麼目前只有一個重點,就是奪回市場份額,50%是競爭的分水嶺。
談運營,王磊說,美團收流量稅不是長久之計......

眼裡緊盯著美團,難不成這就是餓了麼的殺手鐗、王磊的“頭雁效應”?
換個角度思考,履新之後的王磊,頻頻盯著美團發聲,這背後固然有著很敬業的神態,但更深層的原因也值得思考,一是恐怕還沒找到好的戰略,想清楚管住嘴邁開腿的邏輯;二是說好的二樓競爭降維打擊沒那麼容易,喊話的背景還是處在“物不平則鳴”的階段。
在生活服務領域餓了麼必須要有動作,搶奪市場是要務,如此,才能在阿里的生態系統中爆發更大的力量。深耕這一領域的美團已牢牢佔據了頭牌的位置,如今又登陸了港板,想要撬動談何容易?
王磊有一句話必定是真話,那就是,“和美團一戰不能輸,輸了阿里會換人。”

如此背景之下,還處於“調整期”的餓了麼動作不少,先是發起了夏季攻勢,表示要“從7月份開始到9月,每個月砸下10億做補貼”;隨後,又祭出三年內統領生活服務江湖的大旗;而不久前,餓了麼又喊出“三個一百萬”的口號。但似乎收效甚微。
媒體圈反而傳出了另一種味道,“王磊是美團派來的救兵嗎?”
以最近已開始執行的戰略來看,餓了麼依然採取的是緊盯美團的策略,王磊的降維打擊還沒有找到維,而這樣的動作,並不能讓餓了麼“上到二樓”來競爭。長期來看,還在靠緊盯策略,口號戰與同維價格戰贏不了市場。
目前,餓了麼市場份額仍遠遠低於美團外賣,各路資料顯示,二者已接近1:2的市場差距還在拉大,可以想見的是,餓了麼和美團的同維競爭,幾乎沒有可能贏。
生活服務領域雖然明面上看到的是針對C端使用者的生意,但如果綜合起來看就沒那麼簡單,生活服務平臺從來都是B端和C端的連線者,也就是在供給側和需求側都得到滿足。好比一座城市,前端需要給使用者搭建樓房,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後端則更為複雜,它需要做的是供水、供電、供氣、排汙等保證城市運轉良好的生態系統。
在實物電商領域,阿里做好了這樣的系統並贏得了先機,開始形成標準,但在生活服務領域,美團則做好了這樣的系統,也廣泛推進了標準化工作。這是王磊面對的現實,這也註定了與美團的競爭是一場苦戰、一場持久戰。
選擇外賣進行突破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即便在這個“到家”狹小的領域裡,想要撬動卻是一件極難的事情。
有人說外賣比拼的是運力,得即時物流者得天下,毋庸置疑騎手作為外賣鐵三角之一,承擔著最後一公里的送達責任。但有趣的是,服務電商和實物電商不同的是,平臺和商家之間的“板結效應”明顯。
商家資源來自線下,它需要常年累月的深耕,供應端的能力、品質和穩定性直接決定了外賣的可持續單量,因為使用者需求本來就存在,關鍵是如何能夠在供應端保證品質。
尤其是中大型的商家,它們對平臺選擇的訴求會比中小型商家更為嚴謹,因為,外賣、堂食後端都涉及到供應鏈管理、食材管理、廚房管理、選址管理、排隊、點單、叫號、ERP等複雜工程,而這樣的工程,卻大多被美團所佔領。
正是在此邏輯上,美團選擇了110億扶持商家,通過產業鏈改造提升價值,而餓了麼採取價格戰,緊跟策略,像不像當年的“千年老二”搜狐的玩法?多年之後,李善友依然心有餘悸,“我們新聞做得不比新浪差,但我們的市場卻只有新浪的零頭”。
以此觀之,王磊的緊盯策略,可能會重蹈覆轍。因為,同維競爭靠的是“結硬寨、打呆仗”,阿里生活服務還不具備這個本錢。
更重要的,此時的阿里,留給王磊的時間也許並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