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商:“2022年之前都很難賺到錢”
幾個月前在杭州,一位在印度深扎多年的電商創業者感嘆說,印度電商即使到2022年之前都很難賺到錢。當時因為時間倉促,就沒有深入探討。上週我們在班加羅爾志象網的金融科技會議上偶遇,又聊到這個話題。
其實,全球大金主們對印度電商都抱有很大的期待,沃爾瑪、亞馬遜、軟銀、阿里巴巴這幾年在印度投了幾百億美金。但是這個市場一直在風雲變幻,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即使在一兩年前排名TOP2,市場佔有率接近三成,現在也被無情地刷了下來。熟悉印度市場的一定知道是在說誰。
Snapdeal衰落的原因也比較複雜,簡單地說就是有一段時間軟銀不讓燒錢。
除了來自中美日的資本們,印度本土首富穆克什?安巴尼也在今年發力,除了數千個遍佈全國的Jio通訊網點,首富旗下還有成立了十幾年的Reliance Fresh便利店,進行線上線下結合的“O2O”、“新零售”手到擒來。
印度電商的坑誰試誰知道。為什麼短期內難賺到錢?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創業者列舉了幾個原因:
一、政策越來越不友好
印度執政者們並不會因為砸的錢多就對金主們另眼相看,相反依然處處設限。新的電商法在2月1日就會正式實施,明確規定,“電子商務公司不能通過其佔有股權的公司平臺銷售產品,或促使賣家在其平臺上獨家銷售產品”。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規定?因為印度無法長期創造有效就業,所以政府要保護吸收了大量閒散勞動力的中小零售商。這也是選票政治的現實,沃爾瑪一直在遊說印度政府開放零售市場,但很多年都沒有效果,也是同樣的原因。
普華永道分析指出,新電商法會使印度電商銷售額在2022年之前減少452億美元。
來自中國的跨境電商就更不受政府青睞了,本來就在衝擊印度的零售業,還不像平臺一樣在印度創造就業機會。
二、極低的客單價
印度電商的客單價低到可憐:平均5-8美金。正在燒錢的Paytm客單價一度只有3美金。
而中國是什麼水平?2018年雙十一中國電商平均客單價是235元/單(約35美金)。
低客單價在短期內很難改善,這和較低的人均GDP有關(a.k.a.poor)。印度的人均GDP在2017年是1940美元,中國在2018年的人均GDP已經接近一萬美金。而且印度的歷年人均GDP的增幅也不是很樂觀。↓↓↓
三、高物流成本和低物流效率
關於印度的物流,墨騰在軟銀想要投資Delhivery時有過介紹(點選回顧)。和其他新興市場一樣,印度的頭程已經基本可以實現深圳到孟買/德里兩個城市的次日達。難點在最後一公里。目前派送不成功的問題件比例還是相當大的(約20%),以下幾個都是原因:
首先,目前印度電商包裹的主流付款方式還是COD。COD模式對電商賣家的發貨速度,客服支援和物流公司的遞送服務質量都是最高要求;
其實,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城市內擁堵嚴重,即使是摩托車派送員也是經常堵在路上;城市間公路運輸的車輛開行速度也較慢;印度的地址標準未統一,在派送時需要多次跟收貨人聯絡才能找到確切的地址;
消費者心態也比較“著急”,對包裹的遞送速度有非常高的期待。經常在下單後不久就開始一直查詢催促訂單情況。等到不耐煩就取消或者拒付款了。
目前物流成本要高於1.5美金,相比與5-8美金的客單價來說,成本還是挺高的。
此外,還有越來越高的獲客成本、較低的銷售轉化率和復購率,未來幾年一定還是繼續燒錢階段,想要賺到錢,也許到2022年之後了。
2022年印度的人均GDP會達到中國2007-2008年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