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引擎已死的百度還能翻身麼?

剛剛收到“百度與春晚合作,成為獨家網路互動平臺參與今年的春晚紅包互動”的訊息,還沒來得及感嘆春晚終於集齊了BAT,就被一篇名為《搜尋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刷了屏。
01 / 搜尋引擎百度已死? /
文章起因是一篇國外著名假新聞炮製者“洋蔥新聞”上的謠言,被國內一些自媒體翻譯後廣泛傳播,收錄在百度的百家號中,並在手機百度上排序靠前。
作者方可成指責百度搜索結果一半以上會指向百度自家產品,尤其是百家號,而百家號充斥著大量營銷和質量低劣的內容,也導致百度搜索結果的內容質量大幅下滑。
這篇文章,把大家積攢了很久的憤怒一股腦的都打在了百度的臉上。
作為一個搜尋引擎,百度搜東西的時候出來的全是自家百家號的各種文章,相信大家都經歷過,開啟一個頁面,發現是百家號,關掉,再開啟一個頁面,發現又是百家號。而這些文章的內容真假難辨,質量更是稂莠不齊,不停地重新整理著我們的下限。

▲搜尋特朗普之後的百度首頁,
全是百家號的內容
針對質疑,百度公關的迴應也很快。

縱觀通篇公關文只有一個感受:沒錯,事是我們乾的,並且不打算改正,你們要儘快習慣。
那個曾經好用的百度搜索,已經正式成為記憶中的一個符號了。
雖然現在市面上還沒有像百度一樣國民度高的搜尋引擎,但百度搜索流量正在流失卻是不爭的事實。必應搜尋、酷狗搜尋正在慢慢崛起,微信等社交App也逐漸支援搜尋功能,並且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的定位到我們想要的資料。
百度搜索,真的要淪為一個測試網路是否通暢的工具了。
02 / 百度這幾年,不好過 /
在曾經的PC時代,百度作為一個搜尋引擎,是數百萬網站的入口,把控著極大的流量。網民通過各種各樣的關鍵詞搜尋,到達目標網頁。 在這樣一種使用中,搜尋引擎百度有如下特點:
• 百度並不擁有目標網站,也就是說目標網站上各種廣告收益,與百度無關。
• 百度的商業模式是使用者在搜尋特定關鍵詞時匹配相應的關鍵詞廣告,曾經藉助巨大流量收入可觀。百度通過廣告收入,在2007年超越新浪廣告收入,成為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中頭號廣告營收選手。
• 百度的搜尋結果排序基本按照網頁權重度進行,這點仿照谷歌。這套規則,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可。有爭議的是,百度將自家的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內容進行了“置頂”操作。但有鑑於搜尋使用者可能的確存在需求,以及這些內容在PC諾大的螢幕上佔據位置不多,故而爭議雖有,但不算太大。
• 百度截流了大量內容網站的廣告收入,因為甲方更傾向於直接選擇百度進行廣告的投放,省心省事,更何況百度提供的是效果廣告,有一定的轉化保證。
但2016年,爆發了魏則西事件,百度的口碑迅速的呈斷崖式墜落,競價排名廣告成了它丟也丟不下擦也擦不掉的黑點。而後續被爆出的一些很正常的關鍵詞卻顯示出來帶有色情色彩的內容和圖片,更是被人罵了個狗血淋頭。
也因此,政府管理部門將百度的網路營銷定義為廣告。根據廣告法要求,它需要承擔更大的稽核責任,以及,部分既有的客戶不能再成為其廣告客戶。
雪上加霜的是,移動網際網路滲透率越來越大,百度作為PC流量入口的優勢正在迅速消解。
2013年開始,百度的運營利潤率(代表獲取利潤的效率)開始顯著地逐年下滑,2016年更是創造了自07年超過新浪之後的歷史最低水平:只有14%。按營收情況來看的話,2016年的百度,營收還能有AT兩家的一半左右,到2018年Q3,百度的單季度營收就只有AT的四分之一了,不可謂不凋零。

整整一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過去,騰訊多了一個微信,阿里多了一個支付寶,今日頭條多了一個抖音。而百度,還是原來那個百度。
很多人都在說,百度已經掉鏈子了,它配不上BAT的領頭位置,於是近幾年我們看到J(京東)AT、AT等等的說法。被踢出了BAT的行列,百度的焦慮可想而知。
03 / 搜尋末路還是百度遲暮? /
有人說這是百度自作死造成的,也有人說,這不是百度的錯,是整個商業環境造成的。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幾個公司的故事,來感受一下商業世界競爭的殘酷性。
曾經的手機霸主諾基亞,被時代拋棄之後,再無翻身機會;而IBM和微軟,抓住了“救命”的繩索,依靠新的產品擺脫公司衰老的命運。
被“時代所拋棄”的IBM在2012年開始,踏入了長達22個季度的連續營收下滑,更是讓股神巴菲特折戟沉沙。但就在2017年Q4開始,IBM開始了一輪“復甦”,實現連續三個季度的營收上漲。
伴隨著IBM在雲端計算領域的“All In”,四季度的毛利和稅前利潤率雙雙提高。2018年是IBM多年來首次成功實現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和EPS同時增長。IBM藉此完成了10年最大單日漲幅,並且在市場情緒上迎來一輪新的信心湧入。
而微軟曾經也陷入10年不漲的窘境——從納斯達克泡沫破滅開始,10年之內微軟在股票市場給投資人帶來的長期回報率接近為0。在PC機達到頂點後,微軟又錯失了移動網際網路這塊最大的蛋糕,索性管理層及時換人,將銷售出身的鮑爾默換成技術優先的納德拉,“All In”雲端計算之後,除了新開拓的雲業務,原有的軟體授權模式也被改造成為更適應新時代的訂閱模式,更平滑和視覺化的收入與客戶留存率為公司可持續增長帶來了能見度。
百度搜索的末路與它本身的自作孽當然脫不開干係,但就算它還是那個乾乾淨淨的搜尋引擎,它的沒落也是不可抵擋的,因為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的分享模式已經顛覆了整個資訊分發的架構,搜尋引擎現在僅僅是一個“被需要”的工具,不再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是這個時代對搜尋引擎的殘酷。時代在甩下你的時候,甚至都不會說一聲再見。
但百度就遲暮了麼?不,人們只是不喜歡搜尋引擎了。
對百度而言,真正可惜的是遲來的手機百度,以及曾經的流量之王百度貼吧。例如如今僅次於抖音的好看視訊以及全民小視訊,在手機百度的支援下遠超騰訊,這至少證明了死去的只是搜尋引擎百度而不是百度。
04 / 什麼才是百度的救贖? /
百度急需找到下一個海闊天空的貨幣化場景。
百度提出的戰略是All In AI,因此對於百度而言,好好思考“AI如何貨幣化?AI是平臺還是產品?目前AI領域出色的幾家公司,營業收入都是從巨頭公司獲取,對於百度而言這可行嗎?”這些問題就至關重要。
所幸,18年的百度交出了它的答卷——雲是AI實現變現的渠道。
去年9月,百度總裁張亞勤透露,百度雲的使用者數和合作夥伴數都是去年的三倍,流量是去年的五倍,收入翻了四倍。
之後的12月18日,李彥巨集公佈將升級“ABC智慧雲”業務戰略、加速推進“雲上百度”的程序,智慧雲事業部(ACU)被升級為智慧雲事業群組(ACG),同時承載AI to B和雲業務的發展。
並於公開信中提到:“ACG將充分利用百度在人工智慧、大資料及雲端計算方面的技術優勢,聚焦關鍵賽道,為百度打造新的增長引擎”。
有一點需要特別留意的是,百度雲於2015年正式開放運營,在BAT三家中起步最晚,在當前的中國雲市場中甚至擠不進第一、第二梯隊。
還好,百度自己對此也有著清醒的認知,因此一開始就對它有著不同的規劃。百度將雲端計算業務當成是AI、智慧駕駛等業務的配套輔助,這一點從公開信中也可以看出,此舉是“為了加快AI與產業結合, 推動產業智慧化程序”。而不是像阿里雲、AWS、微軟Azure 之於阿里、亞馬遜、微軟那樣,是未來的核心業務以及想象空間的重要支撐。
既然已錯過發力雲端計算的最佳視窗,不可能複製阿里、亞馬遜、微軟輕鬆取勝的歷程,而且雲端計算又是一個重資產、重資本的投入。與其在原有的業務軌道外大幅擴張雲端計算,在這個行業拼個你死我活,不如把AI的生意做好,智慧駕駛未來也是萬億級的市場。
但百度到底能不能憑藉AI和雲端計算打個漂亮的翻身仗,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願這次的百度,能保持初心,真正做出李彥巨集說的“讓人喜歡的產品”。
文:劉佩雯 / 中國軟體網
首席增長官 CGO 薦讀:
- 《 百度系產品運營小結 》
- 《 百度增長四小龍:雲、Feed、小程式、小視訊 》
- 《 基於微信個人號的使用者關係運營方法論 》
更多精彩,關注:增長黑客(GrowthHK.cn)
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術和資料來達成各種營銷目標的新型團隊角色。從單線思維者時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產品發展的因素,實現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帶來的有效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