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17>盤點產品開發過程中的典型問題
新產品做了一大堆,好用的產品沒幾個,根本性的困擾到底是什麼?

<讓產品從0到1系列第 17 輯>
文 | 杜鬆,公眾號 | 產品微言
從去年11月,回顧了過去一個2B的平臺型產品從0到1的完整過程,在第三部分主要是針對產品研發過程中回顧、總結和反思。
包括:
今天則著重盤點在整個研發過程中的典型性問題,回顧過去經歷的坑,試圖找到其規律和破解之道。
軟體開發過程,作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其過程相比於其他專案過程都有它的特殊性,研發管理的思想和體系也隨著研發實踐逐步發展起來,從上世紀80年代的“門徑管理”,到NPD,以及後面的IPD模式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大大的提高了企業的研發水平和研發能力。
但我們依然不斷在深坑裡面掙扎。
問題1:未形成系統的產品理念
嚴格來說,產品研發是一項投資行為,但在現實中它只是一個短期目標,甚至只是一項任務,只重視功能的實現而輕視效能和可靠性。
研發工作本身還沒有上升到企業戰略的突出位置,整體的研發投入明顯不足,不足以支撐日益複雜的業務需求,從而導致整個研發過程四處救火,拆東牆以補西牆。
常常是以市場機會作為驅動,產品研發往往處於配合市場、銷售的位置,多數情況下僅僅是從“功能”的角度來定義產品研發,而沒有從使用者的產品整體體驗的角度去定位和研發產品。
結果是產品做了一大堆,好用的沒幾個,倉庫倒是堆得滿滿的,更不要說核心技術的積累,起了一個大早,趕了一個晚集。
甚至於把產品只是當作研發部門的事情,而不是組織的一個整體活動,誰把事情搞砸了,誰就得背鍋。在這種理念下,團隊就愈發追求短期內的任務目標,而不是考慮使用者的體驗價值。
問題2:缺乏有效的產品規劃
產品很多,目標很遠,就是規劃很少。
由於沒有能夠建立一個系統的產品發展路徑,總是被動的響應市場端的要求和競爭的結果,產品研發團隊失去了清晰的路線圖的指引,臨時性的決策機制導致效率低下,陷入一種開發新產品,修復舊問題的迴圈打怪狀態。
在這種機制下,研發變成了只關注一個又一個產品的開發工作,眾多產品互相拼湊重複開發,必然導致整個產品系列缺乏系統化,更無法進行平臺化。
效率降低只是表象,可能通過一些途徑還有提升的空間,這種模式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核心技術,團隊無法學習和引入新技術,更無法從技術層去提供更優的解決方案,最終是逐漸降低了產品競爭力。
問題3:過程缺乏決策評審
研發過程缺乏決策評審,產品研發的過程管理薄弱,沒有相應的資源投入和配套的流程來確保過程的可控性,加之軟體研發工作本身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加劇了這個問題帶來的影響。
這種情況包括時間估計不準確,總體計劃缺乏完整性(甚至沒有計劃性),各個環節的銜接極差,進展情況得不到及時彙報,缺乏有效的監控手段和措施,對風險的防範能力很差,一些細小的風險都可能帶來整個專案的延期,或者質量事故。
屢見不鮮的是延期,返工,或者貨不對板。
問題4:流程缺乏紀律性
產品研發工作變成了“大廚掌勺”,一旦高手缺席,就做不好一道好菜。
缺乏紀律性的明顯特徵是流程粗放,層次不清,沒有規範,缺乏具體可操作的過程管理。各個崗位隨意按自己的喜歡和理解行事,加之沒有決策點的評審,導致各個環節各自為政。
這種紀律性帶來的傷害最為明顯的就是上下游的銜接問題,整個開發過程變成了接力賽的序列流程,看上去每個環節都有人負責,都有人把控,但由於理解的不一致,交付成果參差不齊,介面不暢漏洞百出,從而進一步降低產品的競爭力。
這種狀況還將形成另外一種可怕的局面,那就是問題總是被掩蓋,或者被拖延,直到最終暴雷。
問題3:職能化組織的僵化
以“部門職能”為基礎的組織,很容易陷入部門牆壁壘中。
各個部門由於對產品成功的定義不同,標準不一,就很難在整個產品的全生命週期內形成一致的目標,從而帶來協作的困難。如果正好處於某種高速運轉的狀態下,部門之間必然會把產品工作當作了事務處理,就像一個燙手的山芋,誰都想著儘快踢到下游。
最終負責研發的團隊揹著整個黑鍋,賣不出去是因為體驗不好,使用者投訴更是因為體驗不好。
職能化組織的第二問題是容易導致PM們沒有發言權,有責無權或者有責少權。PM的角色更像是一個行政管理人員和協調人員,而不是一個產品或者一個專案的領導者,他們往往沒有辦法真正通過有效的途徑推動專案的落地,從而延期,或者質量不足。
當一個PM,缺乏一定的決策權時,通常都意味著專案正處於失控狀態。
<本文完>
———— / END / ————
【 產品覆盤 】 從點子到產品,如何打造一款2B的平臺型產品
第一部分:如何啟動一個新產品
第二部分:如何設計一個新產品
第三部分:如何管理新產品的開發過程
3、盤點產品開發過程中的典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