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的背後:早已流浪的中國網際網路

電影《流浪地球》講述的是太陽不斷膨脹,即將吞沒地球,地球不得不尋找新的太陽以籌建新家園的故事。在遍佈全球的數以萬計的推進器的聯合推動下,地球開始了長達2500年的流浪之旅。
這一幕則在中國網際網路市場上上演。網際網路熱度的持續減退,以網際網路技術為主要驅動力的商業模式的不斷退潮都在讓人們不得不離開網際網路的太陽系,去尋找能夠讓他們繼續生存和發展的下一個“太陽”。可以預見的是,以AI(A)、區塊鏈(B)、雲端計算(C)、大資料(D)為代表的新技術將會成為給網際網路行業帶來新的驅動力的“新太陽”。
在尋找“新太陽”的過程當中,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同樣開啟了漫長的流浪。在這場流浪的旅程中,網際網路同樣會遭遇類似影片《流浪地球》裡類似推進器熄火、木星撞擊地球的驚險場面。但是,這並不能阻撓中國網際網路有和《流浪地球》一樣的未來。勇敢的創業者們會像劉培強和劉啟們一樣勇往直前,不斷尋找破解網際網路的“木星之困”,當一切化險為夷之後,中國的網際網路同樣將會和影片《流浪地球》一樣繼續流浪,直到找到能夠讓自己基於煥發生機與活力的下一個“新太陽”。
緣起:網際網路的太陽正在消亡
同影片《流浪地球》裡的地球一樣,藉助太陽,人類創造了無比燦爛的文明。網際網路行業同樣如此,藉助網際網路技術,我們同樣創造了無比輝煌的網際網路文明。然而,同《流浪地球》裡的太陽一樣,這個叫做網際網路的太陽同樣正在經歷一場漫長的消亡。
網際網路的生態和地球的生態一樣遭遇到了破壞。 雖然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依然在經歷百家爭鳴的市場狀態,但是,各大網際網路巨頭建構起來的大型的生態圈已經讓資源處於過度集中的邊緣。中小型的網際網路公司在這樣一個生態背景下的生存愈發艱難,對於一個需要多樣性的行業來講,網際網路行業正在失去越來越多的活力。
缺少了多樣化的生態環境,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影片《流浪地球》裡的韓子昂有一句臺詞說:“他們的眼中只有錢這個東西”,的確,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錢是一切,資本是一切的現狀同樣主導著網際網路世界的發展。當一個世界,或者一個行業的發展只有錢,僅僅只是依靠錢來驅動的時候,這個行業的生態其實已經開始惡化。
在網際網路的太陽消亡的同時,網際網路世界中的人們正在破壞著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即使網際網路技術的太陽不會消失,網際網路行業同樣會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
伴隨著被破壞的網際網路的生態體系而來的是,網際網路賴以生存的流量和平臺的功能和作用的消減。 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流量和平臺就像是影片《流浪地球》裡的陽光一樣。失去了流量和平臺的滋養,網際網路的世界裡將會黯然無光。
一場席捲整個網際網路世界的寒冬洶湧而來,正如影片《流浪地球》里人們正在經歷的那場寒冬一樣,人們開始潛入地下,開始了一場從未有過的蟄伏。與此同時,人們同樣在尋找新的推進器,以推動網際網路的地球進入漫長的流浪期,直到找到那個能夠維持他們繼續生存的太陽為止。
磨難:新技術的崛起不能一蹴而就
影片《流浪地球》為我們展示的是地球在漫長的流浪之旅裡遭遇木星強大引力帶來的生死存亡的挑戰,而在網際網路星球的漫長旅程中,我們同樣正在經歷一場來自新技術的挑戰和危機。當我們開始遠離網際網路技術的太陽,在前往新的“太陽”的過程當中,我們同樣會經歷新技術不成熟帶來的磨難。
以新技術作為驅動力的背景下,我們只有不斷找到能夠給網際網路星球的推進器提供能量的“火石”,才能將網際網路的星球推進到“新太陽”軌道里。同影片《流浪地球》裡建築在世界各地的數以萬計的推進器一樣,網際網路的星球同樣由遍佈在不同領域裡的新技術的火石。
同影片《流浪地球》的劇情相似,網際網路的星球同樣正在經歷一場外部力量的挑戰。以區塊鏈為例,儘管網際網路星球正在尋找新的生存環境,但是,區塊鏈卻以一種顛覆性的方式不斷挑戰著網際網路世界的極限。同網際網路星球以流量和平臺為“陽光”和“雨露”不同,區塊鏈則是以個人為中心,通過發揮個體的能量不斷去消弭平臺的影響力。
影片《流浪地球》中,地球上的人們通過生與死的代價才點燃了木星,最終讓地球成功逃離木星的劫難。而在網際網路的星球上,我們同樣需要付出同樣的努力去擺脫來自以ABCD為代表的新技術的磨難,最終讓網際網路星球成功擺脫新技術的磨難,並且讓這些新技術成為推動網際網路的星球去尋找下一個“太陽”的能量源泉。
新技術成為推動網際網路星球前行動力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只有不斷尋找新的“火石”,作為加註推進地球前往新“太陽系”的能量,才能讓網際網路星球不僅僅只是一次磨難,同樣是一次成長。當網際網路的星球將新技術的能量為我所用,並且真正成為推動自身繼續前進能量的時候,或許才是網際網路星球真正能夠找到“新太陽”的關鍵所在。
未來:網際網路星球的流浪之旅將會很漫長
影片《流浪地球》裡,人類前往新的太陽系需要耗費2500年的時間,這個時間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類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終達成。劉培強和劉啟們正在經歷的僅僅只是數以萬計的小小磨難當中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在未來地球漫長的流浪之旅當中還將會遭遇很多類似《流浪地球》劇情裡同樣的挑戰。
對標到網際網路星球,在經歷了區塊鏈技術的起伏磨難之後,未來網際網路星球在漫長的流浪
之旅中,將會有更多新的磨難出現。有了區塊鏈磨難作為背書,未來網際網路星球在面對新的磨難時,無疑將會變得更加從容和堅定。儘管如此,我們依然可以斷定未來網際網路星球的流浪之旅同樣將會很漫長。
作為網際網路星球的推進器,新技術的成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雖然現在人們一直都在強調新技術推動網際網路進化過程當中的重要性,但是新技術的成熟以及落地應用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無論是大資料、AI還是雲端計算,幾乎所有的新技術都需要不斷磨礪和完善,才能成為推動網際網路星球前進的“火石”。
然而,我們依然不能否認當下的大資料、雲端計算和智慧科技正在處於相當初級的階段,雖然各大巨頭都在開始佈局新技術,但是真正讓新技術落地,並且成熟依然需要很長的路要走。只有真正將這些新技術落地到具體行業當中依然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以新太陽為商業執行體系的網際網路星球新時代的成熟同樣需要一個過程。 影片《流浪地球》是要把地球帶入到一個新太陽的執行體系裡,並且讓地球重新恢復自轉和公轉。網際網路星球同樣需要建構一個基於新太陽為主要規則的商業執行體系,只有這樣,網際網路星球才能真正迴歸到正常的執行軌道。
由於新技術尚未成熟並應用,因此,網際網路星球尚未真正進入到由新技術所建構的全新執行體系當中。所以,未來的網際網路星球同樣將會經歷一個與《流浪地球》一樣的漫長的旅程。只有當網際網路星球的執行真正正常的時候,我們才能確定網際網路星球的發展真正進入到了正規。
網際網路星球真正達到“新太陽系”依然需要一代又一代創業者的共同努力。 影片《流浪地球》中,地球需要長達2500年的流浪,才能真正達到“新太陽系”。在這場長達2500年的流浪之旅中,將會有無數個劉培強和劉啟的共同努力和捨身赴死才能達到。同《流浪地球》裡的劉培強和劉啟不同,在網際網路星球上,我們同樣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創業者的努力,才能讓網際網路星球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屬於網際網路星球的全新太陽系。
透過影片《流浪地球》,我們看到的並不僅僅只有中國科幻內在強大的精神硬核,而是應該將這種精神硬核放大到更多的領域裡,正在走向落幕的網際網路星球同樣需要這種精神硬核。在經歷了新技術不成熟、商業模式不完備的磨難之後,網際網路星球終將會駛向真正能夠重新能夠給自己帶來新生機的全新太陽系。
當我們看到《流浪地球》裡劉培強和劉啟們為了讓地球擺脫木星的引力而捨身赴死的場景,或許,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這樣的場景早已上演:資本退潮之後,創業者們的屍橫遍野正是這種狀態的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