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關店1100家,賽百味到底怎麼了?
昨日,外媒RestaurantBusiness稱,2018年快餐巨頭賽百味關閉了超過1100家在美國本土的門店,目前在美門店不足25000家,創8年以來的新低。
實際上,從2014年開始賽百味就走上了下坡路。2014年和2015年,賽百味的營收和市場份額持續縮水。2016年,賽百味在美國關店300多家;2017年,賽百味關門909家,幾乎是2016年的三倍。賽百味至今已經關閉2300多家,這個數字是賽百味2015年巔峰時期門店總數(25000家)的9%。其發言人在一份宣告中表示,賽百味一直專注於“聰明的發展和餐廳的優化—利用更好的地理位置獲取利潤”,而“關店是其優化計劃的一部分”。
從名字“Subway”就可以看出,對主打便捷低價的賽百味來說,地理位置有多麼重要。然而,由於之前門店大規模的擴張,人們可以在同一區域內看到好幾家賽百味,這大大降低了單店的人流量和銷售額。根據Technomic Ignite的資料,2017年,賽百味單店平均銷售額剛剛超過40萬美元,而同類型小型連鎖店Jimmy John's,Firehouse Subs和Jersey Mike’s的單店銷售額比賽百味高出80%。
不過,地理位置只是賽百味眾多問題中的一個,無節制擴張只是銷售額下降的表面原因。以“新鮮、健康”著稱的賽百味三明治,近年來卻頻繁爆出食品安全問題,導致了品牌形象的嚴重下滑。另一方面,“健康”在新時代有了新定義,如無激素、無新增劑、非轉基因等,而賽百味的品牌理念已經過時了。同類品牌在“健康”方面並不遜色,而且它們的產品比賽百味更豐富。
而賽百味仍然沉浸在三明治帶來的風光裡,產品結構過於單一和落後,導致競爭力下降。同樣是快餐巨頭的肯德基、麥當勞,雖然常常被人詬病不夠健康,但它們的選單更為靈活、新品推出更快,在海外的本土化程度更高,因而經久不衰。當錢包逐漸鼓起來,5美元的三明治依舊只能滿足基本生存需要,消費者自然會將目光轉向更加多樣化的選擇。
食品安全問題的頻頻出現,也暴露了賽百味內部管理的混亂和效率的低下。賽百味特許加盟店的准入門檻較低,在美國投入10萬美元即可開店,相比之下開一家麥當勞或肯德基則至少需要100萬美元。與此同時,賽百味還缺乏對加盟店員工的培訓體系,在這種情況下,出現違反規定的問題也並不奇怪。
但這並不意味著加盟商的經營有多麼輕鬆。賽百味對食材和裝置有著嚴格的要求,卻只有5家供貨商負責全球1100個國家和地區的4萬多家門店的原料供應,供應鏈極為漫長。例如,賽百味在中國中國沒有獨立的供貨商,由遠在澳大利亞的供貨商安排中國加盟商的採購,靈活性極差。根據Business Insider去年年初的報道,大多數賽百味門店每週僅進貨1至2次,食材新鮮度難以保證,但公司禁止加盟商自行採購當地的新鮮食材。另外,賽百味管理機構冗雜,溝通效率較低,即使加盟商想根據當地情況進行調整和創新,向上申報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由此可以看出,賽百味的市場反應遲鈍,這也造成了其在產品更新迭代和應用新科技方面表現不佳。相比其他快餐品牌全年不間斷的品牌活動、聯名IP推出產品及周邊和對線上平臺的熱情,賽百味幾乎沒有任何品牌活動,網站介面也十分陳舊。直到2015年,賽百味才開始關注線上業務,上線訂餐App。當其他快餐巨頭忙著更新產品線時,賽百味的選單十年如一日;當餐飲營銷手段層出不窮時,賽百味冷眼旁觀;當其他品牌積極接入線上平臺時,賽百味仍然不為所動。在急速變化的市場中,賽百味處處慢人一步,最終積重難返。
雪上加霜的是,賽百味的公司高層一直在變動中。去年5月CEO蘇珊·格雷科(Suzanne Greco)退休後,賽百味至今沒有找到合適的常任CEO。上週北美副總裁詹姆斯·沃克(James Walker)突然辭職,也是對管理層的巨大震動。如今看來,儘管加盟店的體量和便捷的模式還在支撐著賽百味的營收,但依然難以中和種種難題。賽百味面臨的巨大挑戰,也不是僅靠關店就能解決的。而刮骨療傷的勇氣,似乎還差一些。
版權宣告
本文來源億歐,經億歐授權釋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點選轉載說明,違規轉載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