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 “超寬一體屏”體驗設計八大原則(四)
在上一篇《深度解讀 | “超寬一體屏”體驗設計八大原則(三)》的文章中,MOMOUX探討了在超寬一體屏應用後的視覺設計原則和互動方式設計原則,針對超寬一體屏視覺設計時重點關注的視覺顯示、品牌化設計等維度,以及互動上佈局、架構等維度進行研究和深度探討。今天我們繼續闡述八大原則中的第五、六和七條原則,分別是使用者行為設計原則,情感化設計原則和內容呈現設計原則。
MOMOUX駕艙體驗研究團隊針對駕駛者在駕駛中的行為習慣作為研究維度,基於超寬一體屏優化使用者體驗的情感化設計維度,與後排娛樂系統、移動端等智慧裝置的內容共享呈現的研究維度,展開深度分析和探討,通過MOMOUX團隊的分析結果啟發大家的思考,或有助於大家在體驗設計過程的多維度分析。
使用者行為設計原則
在交通事故中有90%-95%的事故與駕駛者因素相關。據資料顯示,車輛研究專家Koppa和Kim等人發現:交通事故中,駕駛失誤已經被認為是最常見的車輛碰撞事故的主要影響因素,但這一因素卻很少被人們意識到,被記錄得也不夠充分。因此,在制定交通事故對策的努力中,往往對這些交通訊息使用不當。由於駕駛者處理資訊所固有的可變性,以及“駕駛者-車輛-道路“環境系統執行的複雜性,導致了駕駛要求和駕駛者能力之間的不協調,使得駕駛失誤成為誘發大部分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探究用於防止交通事故發生的有效方法中,其關鍵在於對駕駛者資訊處理過程及其侷限性的一個全面的系統認識。為此,分析駕駛認知行為對交通安全發展來說至關重要,也是超寬一體屏設計的安全基石。
駕駛認知行為
駕駛認知行為的認知主要涉及的範圍包括:感知、注意、記憶、意圖決策、動作以及感情動機等在內的各個層面的認知活動。
駕駛者認知過程中有兩個方面的資訊是必要的:一個是外部的,另一個是內部的。外部資訊主要包括道路狀況和車輛狀況,這方面的資訊從儀表、測量和觀察評估得到。內部資訊主要指駕駛者的自身方面,包括感受、感知、言語表現、思考、判斷、情感和感覺等。從交通工效學的角度來說,駕駛認知行為主要包括感知、意圖決策和控制。
作為道路交通系統的資訊處理者、決策者、調節者和控制者,駕駛者是“駕駛者-車輛-道路“環境系統中最核心、最複雜的組成部分。在行車過程中,駕駛者需要連續不斷的從道路環境和車輛執行狀況中獲取道路交通訊息和車輛執行資訊,並對其進行加工處理,然後做出決策。因此,駕駛者認知行為的形成實質上是一個多源資訊融合過程,即駕駛者對感知、注意、記憶、思維等相關的資訊進 行收集、篩選、儲存、編碼,經過這一系列心理活動的不斷反覆,最後才能達到決策的目的。
明確駕駛認知行為後,我們還需對駕駛者的駕駛意圖進行深入分析,瞭解其特點。
駕駛意圖
在“駕駛者-車輛-道路環境“系統中,駕駛者可以看做一個自適應智慧感測器,而駕駛意圖就是將該感測器的訊號加以處理得到相應的資訊。駕駛意圖和駕駛環境的識別很難用數學模型來表達,只能根據車輛行駛狀態和駕駛者操作,再結合行車經驗做出判斷。目前的研究多是利用預測車輛軌跡來確定駕駛意圖的。例如,如果分析結果顯示在未來幾分鐘內,車倆很有可能穿過車道線,那麼就可以假設駕駛者打算換道。Kuge等人通過觀測車輛引數和車道位置,利用隱性馬爾可夫模型建立了車輛軌跡模型,而Salvucci等人利用認知理論構建了策略層面上的“行為軌跡”。儘管這些方法都比直接預測駕駛者意圖容易很多,想要區分軌跡預測與一個駕駛者真正的意圖是很複雜的,仍需要深入研究。
隱馬爾可夫模型
隱馬爾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縮寫:HMM)或稱作隱性馬爾可夫模型,是統計模型,它用來描述一個含有隱含未知引數的馬爾可夫過程。其難點是從可觀察的引數中確定該過程的隱含引數。然後利用這些引數來作進一步的分析,例如模式識別。在正常的馬爾可夫模型中,狀態對於觀察者來說是直接可見的。這樣狀態的轉換概率便是全部的引數。而在隱馬爾可夫模型中,狀態並不是直接可見的,但受狀態影響的某些變數則是可見的。每一個狀態在可能輸出的符號上都有一概率分佈。因此輸出符號的序列能夠透露出狀態序列的一些資訊。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很多研究人員在駕駛意圖建模過程中,都考慮到駕駛者頭部運動這一因素。他們把更多的駕駛者特殊狀態資訊輸入到駕駛者意圖推測系統中,使推測結果更貼近於駕駛者的真正意圖。這樣可以更好地避免因只考慮軌跡預測,把車道保持狀態中正常的車輛擺動誤認為是駕駛者企圖換道。
不僅如此,除了要了解使用者的駕駛認知行為,清楚地把握使用者的駕駛意圖,還有注意把控駕駛樂趣的界線,讓駕駛者可以充分體會駕駛樂趣。
駕駛行為與樂趣
每一個駕駛行為都存在著一定的危險。然而在實際駕駛過程中,駕駛者只能通過主觀判斷來確定危險的程度,而難以意識到客觀危險。當駕駛者對危險的主觀評估比客觀存在的危險更高時,就會謹慎駕駛,反之則會隨意駕駛。謹慎駕駛的行為稱之為“安全”。以主觀危險為軸,定義一條基準線,稱之為“個別的可接受危險”;當對於一個行為的判斷比這個邊界低時,表明主觀上認為是安全可接受的,就執行這個行為;當比這個邊界高時,就不採取行動。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的駕駛行為是在安全區域內的。人們喜歡把行為的危險性提高到接近個別的可接受危險,因為這會使他們感到刺激、有樂趣。當在危險區域時,會感到有刺激,有駕駛樂趣;當在錯誤的主觀判斷危險區域時,即為客觀危險行為,這是駕駛者處於危險狀況。
主、客危險和駕駛樂趣之間的關係
有許多例子顯示人類的樂趣是來源於成功的征服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這就意味著觸及危險邊界的行為會讓駕駛者感覺到愉快。而車輛主動安全系統的介入可能會導致駕駛時樂趣的減少。一般地,駕駛者希望在無聊和在瓶頸路段行駛時能夠得到輔助系統的支援,但在其他情況下能夠自由駕駛。因此如果想要提高交通安全,必須保證駕駛者在安全區域內行駛時,也能夠感到駕駛樂趣。
針對駕駛者的駕駛行為習慣研究,我們瞭解到基於安全形度,在超寬一體屏的體驗設計維度中,充分了解駕駛者的駕駛意圖構建更適合使用者的駕艙數字互動情景。在設計中除了要了解駕駛意圖之外,還要注重駕駛者的駕駛行為研究,平衡駕駛安全和駕駛樂趣的綜合訴求。
情感化設計原則
汽車的情感化設計作為使用者體驗和需求金字塔的最高層級,越來越多的受到設計師們的關注和重視。MOMOUX也同樣致力於研究通過情感設計為駕駛者在駕駛過程創造舒適感、愉悅感。在希臘哲學中關於愉悅感的產生有兩種不同的哲學觀點:快樂來自於感官刺激;而另一個觀點則是當你消除痛苦時,快樂就會到來。為此,我們帶來關於情感化設計的思考:一是藉助感官方面的正向刺激引發愉悅,其中通過視覺元素來提升在駕駛過程中的刺激感是情感化設計中的重點;二是避免駕駛者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感,優化駕駛互動來提升駕駛體驗以帶來愉悅感。
視覺元素的情感化設計
Donald Arthur Norman, 作為享譽全球的認知心理學家和尼爾森·諾曼集團的聯合創辦人之一,在其著作中論述了大家熟知的三個層次:本能、行為、反思,其實可以反映到設計的三個層面:視覺、行為、價值。這三者是承前啟後,而又相互影響的。其中本能層所對應的視覺設計是與超寬一體屏關聯最大的因素。
設計的三個層次
視覺方面的情感化設計具體包括利用色彩搭配激發使用者的情感,或高興,或溫暖,或寧靜祥和;利用匹配使用者心理的動效,增強使用者理解並引導其操作;以及利用暖心體貼的介面文字設計打動使用者。其中那些通過視覺、外觀表現出來的別出心裁的汽車小彩蛋也是情感化設計的一部分。例如,隱藏在Tesla自動駕駛系統裡的彩虹之路小彩蛋,快速的連續開關autopilot四次就可以調出彩虹之路,與魂鬥羅裡調命的祕笈頗為相似,意外的彩蛋與使用者的遊戲情懷相吻合。當兒童時期的遊戲記憶再次被喚起,這種意外的情感體驗顯得尤為巧妙。
隱藏在Tesla自動駕駛系統裡的彩虹之路
總之,視覺上的情感化設計給使用者帶來恰到好處的情感共鳴,通過在駕艙數字化的色彩、質感、動態等等因素的綜合創新,以此帶給使用者心理上最直接的情感反饋,適合的設計能夠讓使用者有情景代入感。讓使用者擁有更加舒心、愉悅的駕艙心理感知體驗。視覺上的情感引導能夠對使用者的操作提供正確的鼓勵、友善的提示與及時的幫助,用這些情感化的細節設計與使用者之間架起情感的橋樑,這也是駕艙品牌體驗差異化創新的角逐場。
駕艙五感互動,提供愉悅的使用者體驗
將人車互動和使用者預期產生一種生動的對映,或超出車內使用者的心理預期,就是情感化設計的良好體現。駕艙互動的範疇其實可以更廣泛,通過五感(視、聽、觸、嗅、知)可創造出更豐富的全域性體驗。在自然狀態中人與物、人與人的資訊傳遞、觀念傳遞、情感傳遞都可以通過不同維度的感知進行,而且人類的感官系統彼此之間還有互動作用,例如視覺對嗅覺、味覺有影響,嗅覺對味覺、觸覺有影響,所有的感官互動作用之下,便能夠創造出全新的感受。其中人車之間的互動相比於其他產品有著更多的感官互動體驗。例如氛圍燈(視覺)、香氛(嗅覺)、座椅調節(觸覺)、語音系統(聽覺)等以不同的感官形式帶來更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駕艙互動中的五感
內容呈現設計原則
隨著駕艙的智慧化發展,在螢幕內容呈現上不僅要考慮螢幕本身,還要考慮螢幕與其他裝置的聯動,如手機與超寬一體屏、後排娛樂系統等裝置的聯動,構建了駕艙內部聯網系統,使得使用者在跨裝置使用時無障礙,有更流暢的體驗。而以4下內容將從多裝置設計的角度,介紹三種多裝置系統設計的理論框架,同時也探討了如何讓裝置內容更加符合使用者期望,以及未來新技術在駕艙當中的應用的前瞻性思考。
一致性(Consistent)
視覺一致性
視覺一致性是強調品牌視覺形象與傳遞使用者對產品的認同感重要訴求,本段內容是強調基於駕艙的超寬一體屏和其他硬體裝置之間的視覺一致性而展開的。
1.色彩:保持整體色彩感覺一致,配色風格一致,不同顏色之間搭配協調。
2.視覺元素: 圖示、影象的視覺風格以及尺寸一致,和整體風格保持一致。按鈕的風格要統一。
3.字型: 標題文字的大小和內容文字的編排與整體風格相符。文字需要有主次層級之分。
4.尺寸佈局 :類似或相同模組的圖示位置相同,行間距、文字與影象的間距一致,保持整體佈局的相似。
功能一致性(行為一致性)
核心功能在儀表和中控以及後排娛樂屏等不同硬體裝置上保持一致性,比如不同的硬體裝置均可支援如音樂等功能,但在不同裝置之間操作許可權等級應該是不一樣的,存在主導控制者,一般是駕駛者作為主導控制者。同時,每個功能在配置、觸發和互動方面也應該是等同的,在設計時,可以考慮在使用者熟悉的行為模式下進行操作。
連續性(Continuous)
連續性設計是指使用者的體驗可以從一個裝置延續到另一個裝置上,延續可以指延續同一項活動(如閱讀、看電影),也可指在不同活動中銜接連續,雖然在不同情景中完成,但最後都累積達成一個共同任務。連續的操作給使用者帶來更優質的體驗,在進行駕艙設計時,要打通手機和車載中不同載體的屏障,實現資訊時時更新同步與共享,給予使用者更具連貫性的操作。
互補性(Complementary)
互補性設計是指通過裝置間都互相補充(資訊和功能設定),從而使系統形成一個聯合整體,創造出新的體驗。這一體驗可以實現裝置間的兩種關係:合作和控制。
實現互補性設計方法的兩種裝置關係:
1、合作關係:每個裝置都有自己的角色,共同合作創造整體體驗。例如遊戲的第二屏體驗/多玩家體驗等。這種設計適應了社交活動,讓使用者擺脫了遊戲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2、控制關係:主要活動在特定的裝置上進行,其他裝置可以控制其中的某些方面。例如主副駕都可以操作音樂,但是主駕仍舊是最主要的控制者,能在重要時刻把握裝置的控制權。
在對未來數字化駕艙設計的猜想上,有一種設想是手機可以和車載系統連線,手機可以同步資訊到車載系統,實現內容互補。並且這種連線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包容性的,車載系統可以連線並接收多部手機的內容。例如,駕駛者可以從手機中同步行程到車載系統,系統優化最佳出行路線;同時,乘客也可以將手機中瀏覽到一半的娛樂內容同步到車載娛樂系統當中,流暢的跨裝置使用過程,給予使用者更連貫的操作感受。
情景化(Context)
MOMOUX在思考超寬一體屏的內容呈現原則,應該是基於場景上下文的關係給使用者提供最適當的內容,這需要應用到大資料深度學習技術智慧判斷使用者的個性化情景需求,為使用者呈現最符合當前情景下的互動內容或功能服務,而不是讓使用者停留在以往APP多層級的搜尋模式,全依賴使用者的操控才能完整整個任務。當然在智慧推薦的整個互動過程中,使用者的主動打斷和參與也是精細化控制的場景訴求,即使用者依然是產品的主導者,智慧推薦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減少使用者的重複選擇和思考焦慮。比如在中午11點多時路經飯店,系統感知到位置、時間等多方資訊後,通過超寬一體屏主動地向用戶推送附近美味的飯店。這種互動過程已經不再侷限於通過APP一層層點按才可實現目標,而是在不打擾使用者的基礎上主動的為使用者推送其需要的內容。
內容呈現不僅需要考慮使用者駕駛狀態的內容聚焦和易識別性,也需要兼顧主動駕駛狀態的內容沉浸式體驗,如在主動駕駛過程使用者的注意力轉移到娛樂、生活等內容的時候,讓使用者感知到整個駕艙的數字內容互動依然是在使用者直觀可控的狀態,如使用者已經快速結束某項任務進展,而非完全封閉式的互動邏輯,整體而言,在移動出行過程給予使用者的安全和信任感知是最關鍵。在完全自動化時代來臨前,我們處於最複雜的互動設計階段,如在主動駕駛和非主動駕駛互相切換的過程需要考慮到呈現提示的準確性和及時性等等。
MOMOUX研究團隊在駕艙體驗設計領域持續的探索,基於超寬一體屏的體驗設計原則系列是其中之一。“超寬一體屏”不只是螢幕的物理形式一體化,我們更關注未來互動內容的一體化。在專案實施過程我們深感體驗設計指導原則的重要性,我們抱以開放交流方式與大家分享我們的總結觀點。MOMOUX作為夯實駕艙體驗設計基礎原則探索的先行者,我們將編輯整理的內容持續分享。在本篇提出了使用者行為設計原則、情感化設計原則及內容呈現設計原則,可以作為體驗設計師進行駕艙體驗設計過程的部分參考。後續MOMOUX研究團隊將會持續為大家輸出餘下最後一個體驗設計原則,歡迎大家關注和交流哈!
研究參考:
Michal Levin. Designing Multi-Device Experiences: An Ecosystems Approach to User Exoerience across Device[M]. California: O'Reilly Media, 2014.
王巨集武. 車輛人機互動安全與輔助駕駛[M]. 廣州: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張倩文,李璟璐,孫效華. 基於車聯網的汽車大資料創新應用路徑研究[J]. 包裝工程,2017, (38): 67-73.
譚浩,許詩卉. 基於車聯網的汽車導航多屏互動體驗[J]. 包裝工程,2017,(38): 17-22.
Manfred Tscheligi. User Experience Design for Vehicles[DB/OL].
維基百科. 隱馬爾科夫模型[EB/O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隱馬爾可夫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