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 降價是蘋果的“救世主”?還遠遠不夠
(以下內容是36氪音訊節目《觀察+》的文字版,收聽更多精彩解讀,請在36氪app訂閱《觀察+》)
採訪 | 祕叢叢
文稿整理 | 李子宜
這個春節,蘋果公司可以舒口氣了。此前因高通專利訴訟、iPhone銷售不力等問題,蘋果市值狂跌不止。近日,iPhone的降價帶來了銷量上升,蘋果一度重回市值第一,蘋果似乎迎來了曙光。降價策略是庫克近期“最對的選擇”嗎?除了降價,蘋果該如何應對中國本土對手的競爭?
本期觀察員:孫永傑:獨立ICT評論人,曾有在ICT專業媒體及網站的記者、主編經歷
36氪:iPhone的這次降價策略效果如何?
孫永傑:目前主要是看蘇寧和天貓兩大電商平臺的資料,比如蘇寧易購資料顯示,從1月11日至1月30日,蘋果手機的銷量增長83%。天貓從1月13日開始對iPhone降價,截至1月29日銷量上升76%。這個銷量主要統計的是1月份的春節期間,其實看銷量至少要統計一個季度,降價措施能否令iPhone在2月、3月持續增長,還有待觀察。另外,現在還缺少其他渠道的資料,包括蘋果專賣店、蘋果官網、其他電商平臺等等。只有所有這些渠道資料綜合起來,才能客觀評價這次降價對iPhone的銷量有多少實際意義。
36氪:前段時間蘋果市值也一度回到了首位,你覺得和這次降價有關係嗎?
孫永傑:肯定有關係,但也不是唯一因素。前段時間蘋果市值下跌超過30%,實際上市場的反應有些過度。這是非市場因素,而不是市場規律,所以這次應該算股價反彈而不是增長。
36氪:iPhone在中國的降價是庫克近期做的“最對的選擇”嗎?
孫永傑:不能說是最對,只能說是最合適。
庫克認為,蘋果的價格就是價值的反應,但是中國市場有它的特殊性,一個是中國人消費習慣和外國人不一樣,比如更注重硬體配置升級,更在乎價格。針對中國市場銷量明顯下滑的問題,庫克認為,價格是唯一可以撬動中國市場的槓桿,也是最有力的利器。所以,這對蘋果來說,是最合適的選擇,但不一定是最對的,因為從庫克角度看他不希望這樣。
36氪:庫克不希望降價,是因為降價會打破蘋果的價格體系,對品牌有所損害嗎?
孫永傑:對,一旦把價格調下來,再想恢復以前的價格就非常難,尤其是在中國市場。對品牌的潛在傷害短期內不一定顯現,但是未來蘋果推出新一代產品時,它在中國要如何定價又是一個難題。
36氪:蘋果此番銷量上漲,也得益於趕上“春節換新機”的時機。假期的優勢消失後,蘋果的銷量會再走下坡路嗎?
孫永傑:我覺得至少不會暴漲了,可能會比較平穩,相對於沒降價以前下跌的幅度會降低,但整體改變下跌趨勢比較難。
36氪:蘋果目前面臨著和國產手機爭奪使用者的問題,除了在價格上向中國市場妥協,以後它還能怎麼應對本土競爭對手?
孫永傑:首先在今年推出新產品時,要不要針對中國市場推出新機型,比如,開發一款三攝或四攝的iPhone,在硬體上不落於國內廠商,或者推出針對中國市場的定價策略。 當然這個只是說說,如果真的對中國市場單獨定價,那對其他市場就是一種不公。但可以推出定製機型然後採取相應的定價策略,其他市場的使用者可能不會反應太大。
如果蘋果之後還不重視中國市場,或者按照全球統一標準來對待中國市場,我想它的新產品推出後可能還會出現銷售問題。這一次蘋果換掉了銷售主管,也說明未來它在銷售策略上要有一個大的轉變。包括印度市場、日本市場,蘋果去年銷售表現都不是很理想,所以從全球市場來看,蘋果未來在釋出新產品時,銷售策略應該都會有所改變。如何針對不同區域市場,形成合理的價格策略,對於庫克來說是一個很嚴峻的考驗。
PS:如果想和36氪《觀察+》的編輯小姐姐以及上萬氪友們近距離交流,歡迎新增小氪微信:super36kr,加入我們的社群,一起學習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