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集團淨利潤增長115%,新班子撤銷員工辦公室所有監控
來源:傳媒茶話會
過去3年,湖北知音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提交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資料顯示,相比2015年年底,該集團2018年收入增長了52.25%,淨利潤增長了115%,現金流增長了94%。
具體是如何做到的?
湖北知音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學明曾在一次大會上給員工鼓勁:“知音有很多優勢,品牌優勢、資金優勢、資源優勢、人才優勢等,這是我們信心、底氣的根源所在。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不能慌、不能急,更不能悲觀失望、不戰而敗。只要我們把發展道路想正確了,把體制機制建好了,知音的未來大有希望。”
公司化改革 激發員工積極性和創造力
公司化改革是知音現任黨委成立後做出的第一項重大決策。
“目的是改變集團原來管得太多、統得過死的問題,簡化流程、提高效率,激發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劉學明表示,此舉是對知音整體架構和管理體制的一次深刻變革,涉及集團所有的部門、公司和所有員工。
2016年年初,按照“授權到位、責任到位、考核到位、監管到位”的原則,知音對旗下13家經營單位賦予經營自主權和財務開支權,簽訂年度經營目標責任書。集團負責搭建平臺、創造環境、監督考核,子公司負責在授權範圍內自主經營、自我發展。
2016年7月1日,13家子分公司正式執行。兩年多的實踐證明,公司化改革符合集團的實際情況,極大地促進了知音的發展——2016年各公司基本完成經營目標任務,站穩腳跟;2017年13家子公司順利實現全面扭虧為盈;2018年全面完成了年初下達的任務目標,其中有6家公司完成了奮鬥目標。
薪酬制度改革是知音在公司化改革的基礎上推出的另一改革重點。
為建立一套更符合市場要求、更具激勵性和公平性的薪酬制度,2017年年初,知音聘請專業公司來設計整個集團的薪酬體系,以崗定薪,多勞多得,切實做到員工收入與崗位貢獻相匹配。
2017年6月,新的薪酬制度正式執行。據湖北知音傳媒集團人力資源部主任喻修順介紹,由於只是調整不合理的結構,減少固定薪酬,加大激勵薪酬,對顯失公平的部分進行調整,薪酬制度改革後員工工資總體並未降低,而是每年都有所增長。
喻修順於1993年進入知音,在這裡工作了20多年。他記得,新的領導班子於2016年2月3日到任,2月4日就把原來員工辦公室內安裝的所有監控撤銷了。“大家立即就感覺到被信任了,一旦被尊重,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更足。”喻修順說。湖北知音傳媒集團辦公室主任陳霜青也對如今風清氣正、簡單和諧的人際關係感觸頗深。
“我們的建議都會得到重視,提了不是白提,集團會給我們迴應。”陳霜青說,大到薪酬改革大幅提高獎金投放、購買職工醫療互助保險,小到調低食堂價格提高中餐補貼、修建職工活動室。
近年來,集團一切從員工的切身利益出發,為員工考慮,為員工著想。對此,劉學明曾在集團的一次年終總結大會上表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們把權力下放,相信衝鋒在第一線的幹部有能力帶好隊伍,相信戰鬥在第一線的員工有能力幹好事業。實踐證明,我們的決策是正確的。”
堅守主業 13家子公司全面扭虧為盈
“知音動漫是公司化改革工程的直接受益者。”湖北知音動漫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應鯤說,2016年年底知音動漫啟動股份制改革,2017年3月,通過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完成增資擴股,募集資金5.67億元,並引進戰略合作伙伴湖北長江廣電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卡氏(湖北)文化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湖北長江廣電文創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股改完成後,新組建的知音動漫公司建立了獨立健全的業務體系和運營體系,藉助資本力量,併購優秀的動漫紙媒或團隊,實現橫向擴張,做大主業規模。
在王應鯤看來,引資的成功穩住了人心,安定了局面,也為下一步發展打下雄厚物質基礎。
近兩年來,知音動漫一方面抓住內容生產的核心優勢,組建原創部,打造具有自主版權的原創作品;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版權交易,推動全版權開發。2017、2018年,知音動漫利潤總額分別為3079萬元、4050萬元,同比增長39.6%和31.5%,實現了連年增長。
“推行公司化改革後,集團黨委對子公司實行授權到位、責任到人,放手讓大家闖市場謀發展,極大調動了我們的創造力。”湖北長江商報有限公司董事長姚海鷹認為,新一屆集團黨委領導班子尊重專業,對每個人都予以欣賞和信任,創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圍。
2016年正值《長江商報》創刊10週年,彼時這份定位於區域綜合類的都市日報連續虧損10年,累計虧損幾億元。
借集團公司化改革的東風,《長江商報》調整辦報定位,一改區域綜合類日報的老路,開始走“大財經”的垂直細分路線,同時在體制機制建設上大膽革新。
經過3年的努力,該報已成長為一份“定位大財經、面向北上廣深”、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財經全媒體。2017年,《長江商報》首次扭虧為盈,實現盈利100多萬元;2018年,通過舉辦“2018中國公司責任高峰論壇”和市值管理、諮詢服務等非報紙經營,繼續逆勢上揚,實現淨利潤975萬元。
“以前是分層級吃‘大鍋飯’,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現在獎罰制度、薪酬體系都非常明確,多勞多得,做是為自己做,大家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新週報》主編高英雄透露,創刊於2007年的《新週報》,利潤曾高達700萬元,然而近年來受移動網際網路的衝擊,利潤不斷下滑,“這感覺就好比你乘坐一艘不斷下沉的船,你知道前途不妙,卻無能為力。”
2016年,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二次創業”,並在集團進行公司化改革、薪酬制度改革,《新週報》在傳統模式仍有一定利潤空間的情況下,主動轉型。10多名員工經過慎重思考,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創新之路:由《新週報》紙媒承擔生存的責任,繼續深耕細作編輯、發行和廣告業務,讓報紙活下來;由混合所有制的知音老年文化公司承擔轉型的責任,發揮體制機制優勢,創辦知音老年大學。2018年,《新週報》全年營收879萬元,淨利潤165萬元。
勇於探索 全媒體轉型曙光初現
一個名為“真實故事線上”的微信公眾號,一年內粉絲就突破了20萬人。2018年12月,該平臺推出“故事源動力學院訓練營”,5天招收學員239名,學費收入16萬餘元。
這是知音全媒體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
2016年,在集團的大力號召下,《知音》三刊開始“觸網”。陳寶嵐是《知音》下半月版主編,2017年,她和同事硬著頭皮推出“真實故事線上”。“調研學習後,發現很多大V寫的文章和《知音》一直在做的事情相似,故事是核心競爭力,別人能做,我們為什麼不能做?”陳寶嵐說,除了正常推廣,她還在約稿平臺上打廣告。當時,市場上一篇約稿稿費普遍為200—300元,而為了吸引優質稿件,她利用集團給予的30萬元扶持資金,將稿費提升至1000元每篇。
隨著更多粉絲的關注,編輯部又建起作者群,主要告訴大家《知音》需要什麼樣的稿件,同時教授故事寫作技巧。此後,越來越多的人希望付費上課,學習寫作。2018年12月,該平臺正式推出寫作課程,5天便招滿學員。“我這一年比過去10年接觸到的東西還要多,我10多年的寫作採訪經驗會以如今網路授課的方式呈現,這也是我沒有想到的。”陳寶嵐說,要學會順勢而為。
在知音全媒體公司新媒體中心“沃知音”事業部主編饒嵐看來,集團的一大優點是願意給試錯的機會,以此激發員工的積極性。
饒嵐說,剛開始她與多家資訊平臺合作,均未成功,但集團沒有放棄,一直鼓勵她和同事尋找新出路。2016年3月,編輯部籌劃與聯通合作打造電子刊“沃知音”。“專案剛啟動時,我們編輯部的幾個人都有疑惑:現在誰還用手機訂閱文章?但當我們沉下心來,認真做這件事的時候,成功就會來臨。”饒嵐分析,《知音》曾擁有百萬訂閱讀者,使用者群沒有消失,而是隱藏了,需要重新找到,並抓住其碎片化的閱讀時間。“
沃知音”一週推出兩期,欄目包括“情感傾訴”“知音重磅”“名人明星”“輕鬆一刻”等,所有內容貼近現實生活,並適合手機閱讀。如今,這個僅有4人的編輯部,年盈利300多萬元,訂閱使用者近50萬。
“現在的領導班子很開明,思想很解放,不管什麼專案,都會認真聽我們的意見,認真進行調研和評估,一旦確定下來,就全力支援。”湖北知音傳媒集團全媒體公司總經理王唯介紹,近年來,全媒體公司大力推進新媒體轉型,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突破。
2018年年初,集團拿出150萬元資金,重點扶持“家長薈萃”、“真實故事線上”、“知音讀酷”、知音微刊、知音微信公眾號等5個專案,公眾號矩陣已初具規模。除“真實故事線上”“沃知音”外,“家長薈萃”粉絲量9萬+;“知音讀酷”粉絲量接近7萬,以公眾號“讀書”欄目為載體與社群緊密合作,目前已拿到3個社群的惠民資金;知音微刊發展迅速,從2018年1月初僅有6821名使用者,截至年底累計使用者突破11萬;與武漢理工數傳集團開展的藍海(rays)合作專案,經過兩年多的執行已步入正軌。
服務社會 教育產業初成體系
教育產業是知音近年來重點發展的板塊之一。
“可以說,這3年武信遇到了學校發展的黃金時期。”武漢資訊傳播職業技術學院校長許婷介紹,該校於2000年開始辦學,經過18年的努力,學院已擁有省級重點、省級品牌、特色專業6個,國家級實訓基地1個,在校學生8200餘人。但由於長期缺乏投入,學院辦學設施逐漸老舊,師資力量漸失優勢,制約了發展。
從2016年開始,集團開始增加對學院辦學軟硬體的投入,2018年年初,集團更是決定投入2000萬元,對學院辦學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增強學院的競爭力和發展後勁。2018年,該校對7棟學生公寓等翻新改造。“這次僅學生公寓寢室門就更換了2800多扇。集團對教育板塊的重視,讓教職工的精氣神有了很大改變,人心暖了,做事更有積極性。”許婷說。
為建設成為“環境優美、水平一流”的特色高職院校,武漢資訊傳播職業技術學院一手抓內涵建設,一手抓外延發展,通過提高辦學水平、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吸引生源,日趨走上良性發展軌道。一方面加大投入,重建了語音室、會計實訓室,新建非線編、遊戲、動漫等實訓室,以及實景、虛擬演播廳,新增電腦裝置近1400臺套,改善教學實訓條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職高專特點,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共建雲端計算、網路安全、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3D列印等實訓室,借力使力改善教學條件。近3年來學院招生人數連年增長,2018年新生總數2854人,比2015年增加近400人,創辦學歷史新高。
《新週報》精準定位中老年讀者群,積極策劃中老年培訓市場和社群發行等專案。報社通過招商引資,與武漢一家公司合資成立了湖北知音老年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服務中老年人。開辦的知音老年大學,設有聲樂、書畫、攝影、舞蹈等課程,2018年秋季第一次招生即達1000多人。“我們通過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讓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高英雄說,《新週報》圍繞“大健康”“文化服務”“快樂養老”等關鍵詞,尋找產業結合點,走出一條融媒體發展之路。
知音幼兒園以繪本閱讀、幼兒生存體驗和陽光體育遊戲為辦學特色,採取小班教學,每班配有4名老師;園內配置了繪本室、科學發現室、音體室、美工室、多功能室等,戶外配設了大型幼兒遊樂設施區、原生態種植區、體能訓練區等,滿足孩子全面發展需求。集團旗下的《第1生活》將以知音幼兒園為幼教產業的龍頭,以媒體為推廣平臺,規劃在今後3年左右採取新建、併購、聯營等方式,打造連鎖經營的現代化、高品質幼兒教育品牌。
“三十年篳路藍縷巨集開偉業恆念創業維艱,九萬里風鵬正舉再鑄輝煌當思奮進不止”,這是劉學明在2016年集團年終總結大會上寫的一副對聯。30年前,知音從3萬元起家,靠踩著拖板車賣雜誌,艱苦創業,創造瞭如今近50億元的總資產、近千名員工的巨集大業績。“成績來之不易,我們要倍加珍惜,要感恩前人的貢獻,並永遠記住創業的艱難。”劉學明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知音人要不忘初心,奮力前行,像南海鯤鵬一樣,扶搖直上九萬里,努力創造知音集團更加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