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收購萬達百貨,張近東在下怎樣的一局棋?
蘇寧如今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家電產品銷售商,和國美一樣在國內有很多的線下實體店,可是對於蘇寧來說,近兩年不斷加碼的新零售已經成為其主打的專案之一。再加上投資阿里股票賺了不少錢,張近東開始對於未來進行更多的思考和實踐。在2018年蘇寧主推的生鮮型別的社群服務“蘇寧小店”一口氣在四五十個城市開了一千五百多家,近日蘇寧更是大手筆買下了萬達37家百貨門店,佈局線下實體零售的野心也逐漸顯現出來了。
早在2016年業內紛紛開始上線O2O服務型別的產品平臺,但是由於耗費的時間久、投入的精力大,很多創業型別的企業根本沒有實力去做這樣的業務,因而也只有阿里、京東、蘇寧這樣有實力的企業才能有背景和資金去盤活這一片市場。京東上線了京東便利店,阿里則是投資了盒馬鮮生,還試水無人超市,但不同的是他們都屬於是跨界操作,而蘇寧則不同,它經營線下店鋪多年,相比而言更有操作經驗。那麼,為何萬達想法設法都要逃離的百貨行業,蘇寧還願意接盤呢?
蘇寧的求而不得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那些先進的東西終究會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潮流,而那些無法滿足“生產力”的生產關係必然會遭到淘汰。如果說在十年前,那個時候的家電零售行業確實是很流行,大家買家居家電產品的首選或許就是蘇寧、國美這些大品牌廠商了。那個時候的線上交易還沒有像現在這麼普及,在三四線城市中使用網購的使用者還很少。 因而國美掌門人才能多次蟬聯國內首富的位子,只不過那個時候的蘇寧就比不過國美,它與國美之間的較量也是一直持續到網際網路的爆發。
後來,隨著阿里、京東們的崛起,家電零售業也受到巨大的衝擊,國美走了下坡路,而蘇寧則是決定和阿里進行合作,賺了一大筆。之後,蘇寧從線下家電市場到社群百貨、生鮮市場,這兩年它一直在探索新零售的運營模式,但是並沒有取得很大的進展,如果不是投資阿里股票獲得收益141億,蘇寧根本不能保證有足夠的資金來進行併購操作。張近東求而不得的機會就在這兩年間,萬達拋售地產業務進行積極轉型,從重資產的高負債模式向輕資產型的文化產業管理公司轉變,正好給了蘇寧機會,自然雙方能夠一拍即合。
蘇寧如今已經超過了國美,但是其在線上市場並不佔據優勢,反而被京東搶佔了不少市場份額。即便是與阿里進行了合作,也並沒有能改變身處的劣勢,於是蘇寧才將精力迴歸到自己更擅長的線下市場。不過可惜的是,蘇寧求而不得的轉型一直沒有能到來,而拿下萬達百貨就能獲得很好的線下流量入口,這個標的很可能改變蘇寧當前不利的局面。
萬達轉型的陣痛
自從電商興起之後,線下百貨商場的流量就一直處於下跌狀態,萬達百貨也是如此。成立於2007年的萬達百貨前身是萬千百貨,它與萬達的商業地產、文化、酒店地位齊平,是萬達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因而也得到了不錯的發展機會,鼎盛時期有110家門店。只不過到了2015年後,百貨業務開始走下坡路,那年王健林關閉了56家百貨門店,至此才被萬達所拋棄。
2017年萬達開始進行“業務”瘦身,進入了賣賣賣的轉型模式,賣出去將近640億的資產,包括77家酒店和13家文旅酒店。2018年萬達影業引入了阿里等新的投資者,並將金融集團中的百年人壽賣給了綠地集團。如今王健林再把萬達百貨賣給蘇寧,四大重點專案也只有萬達廣場等商業地產專案沒有進行過其他的操作了。
集團業務轉型本就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期間只要做錯一件事情就可能導致全盤皆輸,風險也是很大。可是對於萬達來說,高負債意味著更高的風險,因而把固定資產賣掉換取流動資金便可以有更多的操作空間。萬達走輕資產的路線就是放棄房地產,進而以文化、健康產業為主。其轉型的陣痛依然會持續一段時間,王健林的操作還不會馬上就停下來。
張近東在下怎樣的棋?
業內分析師認為蘇寧的這次抄底是很值得的,目前的萬達百貨表現並不好,可是並不意味著其未來就沒有任何希望和可能。更何況蘇寧這幾年一直都在佈局線下渠道,去年蘇寧小店開了1536家,紅孩子店新開60家,生鮮超市開了2家。截止去年底,蘇寧合計開店達到一萬家,預計2019年蘇寧將會新開店5000家,繼續進行線下渠道的拓展,努力搭建起全生態、全品類的智慧零售業務運營體系。
去年蘇寧兩次減持阿里股票,獲利超過百億,佔到了蘇寧全年利潤的80%以上,這個時候的蘇寧也是不差錢的。頻頻抄底的蘇寧能否通過拿下萬達百貨而獲得新的發展機遇,這到底是生存還是毀滅,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作為接盤俠的蘇寧想要在這個時候逆勢崛起,不單單需要抄底的魄力,還需要有敏銳的商業嗅覺和超強的運營水平。
筆者認為當前的蘇寧在業務佈局上已經不僅僅是侷限於家電領域,在進軍全品類商品業務的運營過程中,張近東是否過於激進了?就拿去年蘇寧的表現來看,營業性經營業務並沒有太大的優勢,單純依靠產業併購不單單是需要巨量的資金支援,之後還需要重新進行整合、運作,既有難度也有挑戰。那麼,張近東真的能將這個接盤俠做好嗎?就看接下來蘇寧的操作水平如何了。
特別宣告: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絡DoNews專欄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