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證券通證純粹主義——行業需要理想與創新,絕非教條
通常情況下,證券通證系列的文章多專注於技術,而本文將針對行業中的一股趨勢——“證券通證純粹主義(security token purism)”——進行討論和反思。
用證券通證純粹主義來定義這股趨勢可能聽起來有點誇張。在一個不到兩年的行業裡,真的存在純粹主義者嗎?嗯,確實存在。在一個如此新且具有顛覆性的行業中,最合理的立場應該是保持謙虛,承認我們不知道許多事情,而且大多數答案將由行業的技術發展決定。相反, 證券通證純粹主義者似乎痴迷於繪製想象邊界(自我設限)以限制行業發展,從而使之適配他們特定的產品或服務 。感覺上就像他們害怕發現證券通證的真正潛力一樣。如果不是因為他們的許多想法成為了證券通證論壇中討論的焦點,可以說證券通證純粹主義是可笑的。那麼,如何識別證券通證純粹主義者呢?
·他們喜歡區塊鏈但討厭比特幣。
·他們總是認為所有ICO都是詐騙,都會失敗。
·他們無法區分效用代幣與ICO。
·他們認為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無政府主義者的準則。
·他們喜歡監管,並相信加密證券的發展將完全由監管驅動。
·他們認為,加密證券發行和管理的大多數流程都應該像今天一樣在鏈下進行。
·他們不瞭解開源的價值。
·他們喜歡證券通證標準。
聽起來有點耳熟?其中一些想法勢必會對試圖重新構想證券業基礎的運動產生反作用。此外,它們實際上是錯誤的,它們與我們對技術和金融市場歷史的瞭解相矛盾。以太坊網路的崛起證明ICO有可取之處,存在在應用程式中建立新經濟形式的可能。沒有ICO,就沒有STO。 證券通證行業將在技術突破的推動下發展,這些技術突破將推動監管的界限,而且,證券行業的許多傳統原則將基於可程式設計性重新構想。 這就是證券通證給我們的東西。其他方面只是為紙質證書建立數字包裝而已,有用但不具備特別的開創性。
拋開討論抽象的內容,我們來揭開證券通證純粹主義者一些核心思想的神祕面紗。
挑戰證券通證純粹主義的中心思想
如果你一直關注加密證券行業,你肯定會遇到一些證券通證純粹主義的想法。雖然這些想法採取了各種不同的形式,但它們植根於一些基本原則:
先監管後技術
“先監管後技術”的口號經常被用於許多證券通證會議和文章中,作為解釋加密證券發展的一種方式。然後,這個概念不僅荒謬、不合邏輯,而且還與技術和監管活動發展的歷史相矛盾。英國委內瑞拉學者、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思想家Carlotta Perez在她的知名著作《技術革命和金融資本》解釋了技術革命的四個基本階段: 爆發、狂熱,協同和成熟。監管只出現在協同階段,防止少數特權群體利用技術獲得不平等的利益。
證券通證行業絕對需要監管,但這是指導新技術發展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去決定應該創造哪些技術。監管需要不斷髮展,並適應於利用證券通證技術解鎖的技術和財務發展。說“先監管後技術”就像是說“先結婚後談戀愛”;的確有這樣做的,但不推薦。
合規是去中心化的敵人
證券通證純粹主義的另一個想法是合規性和去中心化不能共存。合規被視為一種基於特定權威信任的內在中心化活動,那麼它如何變得去中心化呢?雖然在許多情況下,合規檢查點需要一箇中心化的權威機構,但是這也無法證明合規性和去中心化不能共存。
區塊鏈技術的最大突破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模型,在這個模型中我們可以信任競爭和電腦科學而不是人類來做出群體決策。忽視這一價值將忽略整個證券通證行業基礎中最寶貴的資產。
證券通證轉賬中合規規則的很大一部分可以以智慧合約的形式表達,這是去中心化合規的第一步。目前,證券通證中的大多數合規性檢查點仍然是中心化的,因為大多數產品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獨立執行。但是,為了保持可防護性(defensible),證券通證可能會開始慢慢演變為網路模型,去中心化程度不斷提高。這也不是說所有的合規都是去中心化的。 證券通證的未來很可能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合規模型的混合體,這些模型可以完全共存。
鏈下過程與可程式設計性
證券通證的關鍵特性之一就是可以將當前證券生態系統中的很多方面去中介化。矛盾的是,證券通證純粹主義似乎痴迷於圍繞每個證券通證包裝現有的鏈下過程。選擇一個你認為可以通過證券通證進行去中介化的證券業務,你可能會找到將這些流程應用於加密證券的產品或服務。
可程式設計性是證券通證的頭等價值,允許我們利用當前無法實現的產品來拓展證券行業的發展前景。將更多功能性證券塊轉移到智慧合約中似乎是該領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步。我們需要減少對鏈下流程的需求。
開源不是必需的
證券通證純粹主義的典型特點就是忽略開源的價值。讓別人審查和驗證他們程式碼的想法對他們來說似乎很陌生。 開源不僅是區塊鏈的基本精神之一,還創造了令人極具防禦性的網路效應。證券通證純粹主義者無法理解的一件事就是Github repos比新聞稿更有說服力。
筆者擔心證券通證純粹主義會在行業中不斷蔓延。這對於行業來說可能是非常有害的。 在證券通證行業的這個新生時刻,我們需要雄心壯志和創造性思維,絕非教條和自我施加限制。